用「好行為」代替「懲罰」

@ 2016-05-02

家長找老師溝通時,如果用「必須要得到我要的結果」去跟對方說話,若想得到家長夢想的結果,恐怕需要「談判專家出馬」才行。基本上以家長的身份來說,亞斯教母花媽覺得陪孩子學會承受不同的結果,也是一種陪伴孩子學習負責承擔。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圖為情境設計,與真人無涉)

溝通的藝術

溝通是一種協議,當兩方協議成功,你往前一步我也就會往前一步;如果談判破裂,原先的距離會各自往後退。要談到雙方都滿意,說話的態度絕對是重要的,若「秉持著共好」為原則,那麼溝通成功的比率會高很多。

比方說我兒子寫功課的速度非常慢,他寫每個字都是細雕慢琢,導致功課寫很久寫不完。孩子的困難,會妨礙成長跟進步,甚至讓孩子學習退縮,那麼去找老 師溝通協商,減少作業量也許有其必要。但是去找老師溝通的時候,家長就不能要求老師「一定要減量」。請記得「我們可以提出要求,但對方也可以不答應。」

親師間的溝通是特殊兒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家長與老師經常因立場不同而互相衝突。家長是依自己的孩子為出發點。但對老師來說,有很多時候是無法只依 一個孩子的立場著想,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的衝突與誤解。我們都知道要體諒並且理解老師的辛苦與付出,但是當老師的作法並不適用於家中特殊兒時,家長們又該如 何跟老師溝通呢?讓花媽說個特教專家教導的方式給你聽∼

罰寫寫不完的阿良

阿良好動又常觸犯班規,導師幾乎每天都得要他罰寫。一星期下來,阿良積欠了很多被罰寫的作業,而且每天都寫到很晚……阿良的媽媽忍不住在聯絡簿留言 給老師:「老師你好,因為阿良調皮,常惹你不高興。我了解老師給他處罰的用意,但是最近罰寫的分量實在太多了,他每天都寫到很晚也寫不完。請老師幫忙,讓 他把罰寫減量呢?謝謝。」

隔天導師看到聯絡簿後,在聯絡簿上回覆:「阿良媽媽,我知道你捨不得阿良被處罰。但是我們班有二十五名學生,如果我答應了你的要求,別的家長知道了 也來要求我,我該怎麼辦?阿良一直招惹其他同學,其他家長也在抗議了。不然今天開始,每節下課我都叫阿良別下課,繼續在教室把罰寫寫完好了!」

學會行為代替

阿良老師的回覆,想必家長也很難感受到老師溝通的誠意。但是這兩段留言其實都缺乏彈性,因為雙方都各持己見。媽媽要老師退讓,但老師認為這樣不公平 所以也堅持己見。當我的身份是家長的時候,孩子不交功課,我不會特別替他求情。因為孩子得學習面對不同人的不同標準,成長後還是必須面對社會、必須承擔「自然後果」的部分。但當我在陪伴特殊生家長時,常常聽到類似的事件。我開始站在家長的立場想,我可以怎麼幫助家長跟老師溝通?

就阿良的事件為例,該怎麼跟老師溝通呢?

阿良媽媽可以這麼寫:「老師好,很抱歉阿良的事情讓你困擾了。干擾班規的執行並不是我的本意,我是希望阿良能夠不要為了罰寫影響了他其他的好行為。 所以,想請教老師是否可以用『好行為』來抵消他的過失?我衷心的期待能幫助阿良,讓他少犯點錯,多點好行為來讓班級的氛圍更好。目前我想到的方法是讓阿良 當一兩天值日生,要他學習替班上服務,不知道這是否可行?或者老師有其他的安排,也請你告訴我,讓我能讓阿良有更多好行為。謝謝老師!」

很幸運的,老師接受了,認同了這樣一起共好的方式。

另外針對處分過動的孩子,老師們請儘量不要用「下課時間不準下課,必須留在教室」處理,也許下課時間讓孩子去跑步效果會更好,運動可以讓下一堂課更 能集中精神。可能有的人會覺得孩子就是喜歡動來動去,還讓他去跑步,達不到「逞罰」甚至變成愛動孩子的「獎賞」,不支持這樣的作法。但回歸我們處分孩子的 原意,是讓他能有更多好行為,而不是讓他更不舒服下堂課更會作亂,影響到他自己也影響到班上其他同學不是嗎?

溝通是種藝術,為了到達目的地,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建議家長在面對此類問題時,可以多放提議、多方考量。若是你了解老師的立場與苦心,一定可以找到雙方都同意的共同解決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