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羞,新媽媽,看懂你的奶水

@ 2016-05-01

胎兒呱呱墜地了,准媽媽變成了新媽媽,喂奶提上了生活日程。可新媽媽們,你對自己的奶水究竟了解多少呢?

奶水的源頭

誰都知道乳房是乳汁的源頭,可乳房是如何分泌乳汁的?分泌多少又與哪些因素相關呢?奧妙在於你的大腦底部有一個內分泌器官,叫做垂體,分為前後兩葉。

垂體前葉在分娩後就開始分泌一種叫做泌乳素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能刺激乳腺合成脂肪、乳糖和蛋白質,並分泌乳汁。而泌乳素的分泌又得益於寶寶的吸吮,當嬰兒吸吮媽媽的乳 頭時,感覺衝動迅速將信息傳導到垂體前葉,泌乳素受到激發而大量產生,經血液到達乳房,促使乳房的泌乳細胞分泌乳汁,這個過程稱為「泌乳反射」。泌乳反射的規律是:寶寶吸吮越早,乳房泌乳就越早;寶寶多吸吮,乳房就多分泌乳汁;寶寶少吸吮,乳房就少分泌乳汁;一旦停止吸吮,乳房也就停止分泌乳汁了。

但是,光靠泌乳反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噴乳反射」的協助。如果說垂體前葉是「泌乳反射」的啟動機關,那麼「噴乳反射」就有賴於垂體後葉了。

當寶寶吸吮乳 頭時,產生的刺激通過感覺神經傳入大腦,反射性地引起垂體前葉分泌泌乳素的同時,也引起垂體後葉分泌另一種荷爾蒙——催產素。催產素隨血液到達乳房,迫使乳腺細胞和乳腺管周圍的肌細胞收縮,將乳腺泡內的乳汁壓向乳導管,到達乳竇。當寶寶銜住乳 頭,雙唇壓迫乳暈下面的乳竇,才能將乳汁吸進嘴裡,此時寶寶如果突然鬆口,乳汁就會像噴泉一樣從乳 頭噴射而出,故謂之「噴乳反射」。

如果沒有「噴乳反射」,即使乳房產生再多的乳汁,也難以進入寶寶嘴裡。而要建立「噴乳反射」,寶寶吃奶時必須將乳 頭和大部分乳暈同時銜入口中,才能有效地擠壓乳竇,刺激泌乳和噴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奶水的真面目

奶水的顏色和濃度,與母乳分泌的時段有關。從分娩後到寶寶10個月大小時可分為4個時段,每個時段的奶水所含養分的側重點不同,顏色與濃度因之而呈現差異。

第Ⅰ時段(分娩後1~7天):稱為初乳,看上去較黃,接近於黃油,因含有較多的胡蘿蔔素所致。量不是很多,但含有較多蛋白質故較黏稠。

初乳的優勢,一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豐富,而乳糖、脂肪、水溶性維生素相對較少,非常適合初生寶寶的消化要求。

二是免疫物質豐富,包括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較成熟乳高20~40倍,如分泌型IgA)、鋅等。分泌型IgA覆蓋在寶寶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防止細菌和病毒入侵,同時阻止異種蛋白作為抗原進入體內引起過敏。研究證實,新生寶寶吃初乳前最好不要喂其他乳類,因為其他乳類(即使少=量)也可作為抗原進入體內成為未來過敏的誘因。

三是具有輕微的通便作用,可幫助胎便排出,利於膽紅素的清除,從而減輕生理性黃疸。

四是含有生長因子,可促進小寶寶的小腸發育。初乳中VitA含量較高,可減輕感染。總之,寶寶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初乳而非其他。

第Ⅱ時段(分娩後7~14天),初乳向成熟乳過渡,謂之過渡乳。特點是蛋白質逐漸減少,而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漸增加,顏色逐漸變白。

第Ⅲ時段(分娩後14天以後),稱為成熟乳,比牛奶稍清一些,包括前奶與後奶。前奶指每次哺乳時最先產生的奶,也就是前兩三分鐘出來的奶,含水量大,脂肪較少,故呈淡灰色,可為寶寶提供豐富的水分、蛋白質、乳糖、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及具有抗癌能力的免疫球蛋白。以後流出的奶水脂肪增多,顏色比前奶白,可提供大量的熱量,有助於寶寶的成長。一些寶寶之所以偏瘦,就在於吸奶時間短暫,沒有吃到後奶,攝取的脂肪過少之故。因此,每次喂奶時應讓寶寶多吮吸,並適當延長吃奶時間,以便吃到含脂肪多的後奶,以免身體過瘦,體重不達標。

第Ⅳ時段(分娩後10個月以後),稱為晚乳,量和質都明顯下降,如蛋白質含量僅為初乳的1/10左右。而寶寶隨著月齡的增長和牙齒的萌出,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卻在逐漸增加,故需要適時添加輔食,並在適當的時候逐漸斷奶。

有些媽媽的奶水可能出現其他顏色,大都與飲食或藥物有關,如媽媽飲用含有黃色及紅色素的飲料,母乳可變成淡橘紅色,而綠色飲料、海藻及一些天然維生素丸又可能使奶水變綠。一般說來,這些顏色的改變通常都無害,也不影響奶水的營養價值。

更多、更全面的的育兒心經、親子知識、父母課堂等資訊!關注「愛寶寶育兒親子教育」,讓您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少走一點彎路!,公眾號搜索「aibaobao1982」(長按複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