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老闆買來的這張,玩了幾次,
初步的想法是,
有夠滑,超容易slide,太愜意了!
正因為如此,姿勢反而容易跑掉,
我用的是45度的輪架,
正如以往經驗得到的結論,
超過27吋以上的輪距,
45度輪架就不怎麼容易用carving帶入slide了,
但因為是drop-thru,輪架可以放很鬆,
因此要脫軌啟動還是像喝水一樣簡單,
但我還是建議用50度輪架,用比較緊的bushing,
讓每個動作間的連結更緊湊一點。
板寬10吋,但踩起來沒有這種感覺,
應該頂多9.75,
兩端腳底位置的pocket,
並沒有我想像中的貼合,
但取而代之的是,
腳板的前端可以很穩的抵住concave的凹處,
後腳掌則靠在邊緣的浮凸,
操控感也很好,而且並不太需要特別抓位置,
就具有相當好的側向推力,
heel side非常的令人有信心,
但至於toe side的感覺怎麼樣呢?
由於tos side對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領域,
因此就不得而知了。
大小只有60mm不到的輪子,
整個板身側面的視覺上看非常的低,
也確實很低,
穿透加上下降,又是小輪,
這板子的漂流感強到無怨無尤,
根本緩慢的30km下做個slide也漂了快十公尺,
這種 [喂 ! 你要去哪裡? ] 的感覺,
很久沒複習了覺得很新鮮,
不過對於動輒40km/h以上速度做slide的人,
可能會有另一種想法,
畢竟,方向沒抓好隨時會漂進水溝裡的感覺,
應該也很可怕。
這板子的兩端比我想像中的好做shove it,
勾的剛剛好,配重也不會太輕,
有些強調做360勾的板端我就覺得太輕腳了,
當然這是個人習慣,
由於只是赤腳在客廳就很容易踢shove it的緣故,
一度想說或許可以拿來玩玩走板之類的,
不過一到平地就發現重量實在不得了,
光是 pushing 就很耗力了,
劇烈的W凹,更是傷腦筋,
非常影響腳底的平衡感,
過去在論壇上聽過相當多對W concave類似的批評,
一直以為是粉絲向的戰鬥,
沒想到是我沒遇過真正強大的W concave,
這也難怪近期的W concave 往微幅凸起的設計靠攏,
W concave變成是用來提示你腳底位置的設計,
而不是鎖住腳的位置,
所謂的鎖住,對cruiser跟dancer來說或許很傷腦筋,
但這些玩法的人口畢竟是少數,
它們真正觸犯到的是DHer的習慣,
對於直線tuck的影響比較大,
因此在兼顧FR/DH的設計概念裡,
就必須降低W concave的程度,
不過其實我覺得W concave是可有可無的,
它製作的耗費程度跟效果不成正比,
相信應該不久,
會有更多的新版身拋棄這個設計。
目前我鎖輪架的位置是內側孔,
應該約29.5吋的輪距,
裝到83mm都還不會輪咬,
使用45度輪架,輪子與板子距離相當好,
如果裝成topmount的話,
那就嫌太遠了,會失去對輪架的控制力,
有些廠商會注意到這件事,有些則不會,
玩家們則大部分都不會注意,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這個風氣養成了不少只要買圖就能製作板身販售的廠商,
但經驗豐富的老牌子會與時距進的推出新產品,
看圖案選板之餘,不妨觀察同樣形狀的板子,
為什麼大廠會如此設計,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加上今天玩的,大概也玩個三四次而已,
這板子連高師大都還沒去過,
因為以前也有過經驗,
這麼滑恐怕很容易破褲子,
如果去高師,還是要topmount it,
但總覺得拿有wheel cut的板子這樣裝有點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