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口念慈悲 心經吐凈蓮

@ 2016-04-29

佛口念慈悲 心經吐凈蓮

誦念佛經,一杯清茶相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讓人心靈澄凈,回歸凈土。

《心經》可以說是佛經里篇幅最短的,尋常禮佛之人,最愛以《心經》入畫,寥寥幾句,其義卻深。《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有數本,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心經》: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經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經中所說之旨也。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經意在向世人傳達五種處世哲學:其一摩訶,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有廣大心量,有包容的心;其二般若,智慧也。菩薩教授我們用智慧去辦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其三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 到涅盤彼岸。菩薩教授我們做事要有頭有尾,才會圓滿。要幫助苦難的人,從苦難此岸帶到快樂彼岸;其四心,自性,如來德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從心地遠離貪嗔痴等煩惱,學習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其五經,契機契理也。菩薩教授我們自學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薩的道理,也要有觀機說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樂。

愛誦讀佛經,參悟佛理,《心經》早已心中濾過數遍,每念一次,感悟就更深層。原來清凈之心人皆有之,看你是否願意去回歸,去普渡自己。佛家偈語有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都有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也正是說「靈山」常在心間,人人皆有,只是看你如何修行,於我,一本《心經》在手,時時勤讀,常常參悟,便是修行。神秀所作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亦是說明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當然,在佛家眼中這是一種入世的心態,還不是真正的頓悟了,不過於我等尋常人而言,願意去修行,便已足矣。

跟著小編雙手合十 頂禮六祖

六祖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也是佛家之集大成者,他能夠跳出三界而出世,頓悟禪宗真諦,作畿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慧能眼中,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亦是我嚮往達到的境界,不過我輩結廬在繁華塵世的世俗之人,y自然無法企及。唯常念《心經》,常做修行,以求得清凈蓮花心中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