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陳小春說後悔拍了《古惑仔》?原因就是...

@ 2016-04-29

上周末,鄭伊健、陳小春、謝天華、林曉峰、錢嘉樂五人亮相重慶,20年前的「古惑仔」們再度重聚,上演一出歲月友情。

作為80、90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朋友圈毫不意外地被「古惑仔」給刷屏了。 單就是他們合體演唱的那一幕,便足以讓人熱血沸騰了。 哪怕時隔10年、20年,哪怕我們由無所畏懼的少年變成朝九晚五的打工仔,哪怕我們已經老去,只要聽到那熟悉的旋律,會瞬間變得心潮澎湃。 畢竟他們是「古惑仔」。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古惑仔」最初是用來形容無所事事的地痞、混混之類的人,但隨著香港電影《古惑仔》系列播出之後,逐漸演變成一個精神符號。 從某種意義上說,《古惑仔》改變了一代人。 當然,有好也有壞。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回顧這個系列,聊聊那些記憶中的畫面與音樂,以及它為什麼成了絕唱? 「古惑仔」系列電影改編自牛佬以香港三合會為主題創作的漫畫,電影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一代人的兄弟情義、銘心刻骨的愛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1996年,由王晶、劉偉強、文雋聯手組建的「最佳拍檔」電影公司,推出了由漫畫改編的第一部《古惑仔》電影《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其實在《人在江湖》上映之初,並不被外界所看好。 它在籌拍期間就遭到院線老闆的集體質疑,被排到了聖誕後春節前的雞肋檔期。 結果光是首映的午夜場,票房都爆收100w,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人在江湖》更是擠走了當時所有的大片,狂收2100萬,成為當時香港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 香港媒體人查小欣回憶: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首映在尖東已拆卸的華懋戲院於半夜12時舉行。尖東是當年古惑仔的盤踞地之一,當晚當鄭伊健、陳小春、謝 天華、錢嘉樂、林曉峰,還有朱永裳到齊,在戲院大堂拍照接受傳媒採訪時,戲院外圍滿一班真正的古惑仔,不斷大叫『陳浩南!陳浩南!』,氣勢磅礡。」 據說當年香港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播放著《人在江湖》的主題曲《友情歲月》,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第一部爆火之後,王晶立馬有了拍續集的想法。於是,劉偉強和文雋等人又花了14天不到,趕製出第二集《猛龍過江》。

後來陳小春回憶說:「那時連劇本都沒有,拍攝的時間也非常短,13天而已呀,而且那個電影是配音,不是原聲......」 你能想像到13天就能拍攝一部電影嗎? 聽上去是很瘋狂,但他們做到了,也成功了。 影片於同年3月30日上映,與上一集只相差兩個月,這次拿下2200萬港幣。 一部拍攝時間只有13天、製作周期僅為1個月的影片,票房竟然入了當年香港票房的前10,這要是放在如今是絕對無法想像的。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古惑仔》系列的成就。 隨後的兩年中,劉偉強等人又陸續拍攝了《隻手遮天》(1996)、《戰無不勝》(1997)和《龍爭虎鬥》(1998)等幾部續作。

如此頻繁地拍攝續作不可避免地被人當成是在圈錢。 可作為該系列導演的劉偉強,卻表示自己也是被逼無奈:「當時我想改拍別的,可是老闆說,你不拍別人也會拍。明年市面上會有10來部不同導演拍攝的《古惑仔》,而且還很爛。因為怕招牌爛掉,我只好一直拍續集。」 儘管續作在票房上表現「尚可」,但是在口碑上卻每況愈下。 待到劉偉強等人拍攝到《勝者為王》的時候,他們心中都早已明白——《古惑仔》已經無法再拍攝下去了。

拍攝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 文雋在他的文章「《古惑仔》不再拍續集的真正原因」中說,拍不下去的原因,除了嘉禾公司在1999年把版權賣給美國華納,而華納的價錢極不合理,因此《勝者為王》的海報或片頭字幕,都沒有打上「古惑仔之六」的字樣。 另一個原因,是回歸後的香港,電檢尺度收緊。明確指出,若用「古惑仔」這三個字,他們一定會評為三級,那表示十八歲以下的觀眾不能入場,也就是說,少了我們最主要的擁躉和捧場客,投資方一定不敢冒風險!

其實文雋還有沒說的原因是,故事的走向到頭了,拍不下去了。 陳浩南從《人在江湖》中銅鑼灣的一個小小的「四九」,成長為《勝者為王》里的東南亞隻手遮天老大,再往後呢? 學很多都市小說描寫的那樣爭霸世界?或者學米國的英雄電影拯救世界? 要是真這樣拍了,它還是我們心中的古惑仔嗎? 我們又會買帳嗎?

《勝者為王》後,「古惑仔」劇組正式宣布解散,就此成為絕響。 儘管時隔多年,但人們卻依舊對《古惑仔》系列念念不忘,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沒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古惑仔將拍新作」的假新聞了。 畢竟它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還是有不少市場的。 可為什麼說我們再也無法聽到《古惑仔》中那熟悉的旋律了呢? 原因只有一個,時代變了。 90年代末期的大陸,生活水平提上來了,人們在物質上取得了滿足,但精神娛樂上卻是極為匱乏的。 《古惑仔》系列正是在這樣的特定背景下得以風靡開來,那時候每個學校(甚至每個班),就都有自封的陳浩南,山雞。 他們從穿著打扮乃至說話口吻及方式,都模仿電影中的人物,沉鬱靚仔型的鄭伊健演的陳浩南,鎖眉怒目的平頭裝老粗山雞(陳小春)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但在成人的眼裡,《古惑仔》和主流的價值觀是相悖的。 因為它裡面,有性、有抽菸、有砍人...... 更嚴重的是,它會教壞小孩。 從本質上來說,《古惑仔》的確是一部黑幫電影,為了渲染出「古惑仔」的友情,電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美化了黑幫。 這就成了它與生俱來的原罪。

其中影響最深並不只有觀眾,還有演員。 黃秋生曾在做客電台節目時,談過:「我到內地拍戲的時候,遇上當地的青年,見我就叫我大飛哥,年少時看了古惑仔加入黑社會,很崇拜我,但我看他手指都被砍斷了,心裡是後悔的。以前拍這種電影,教壞了不少後生仔。」 陳小春也曾經在電視節目滿含誠意地道歉:「我們是壞人,我們教壞人,總是帶給人負能量。」

一邊賠罪,一邊給他給自己找下台階:「但是要記得,我們只是個演員。」

雖然他們道歉了,但電影本身真的有錯嗎? 在這個複雜世界裡,有好人自然也有壞人,有人性善的一面自然也有邪惡的一面。 電影只是將這個世界誠實的表達出來,何錯之有? 現在討論誰對誰錯並沒有多大意義,如今的時代早已不是「古惑仔」的天下了。

今天的年輕人有TFboy、有LOL、有二次元,但獨獨沒有適合「古惑仔」生存的土壤。 而那些曾經的年輕人,早已經被社會磨掉了稜角,身體中曾沸騰的熱血,也已冷卻了。 就算如此,但那些熟悉的人還在,熟悉的旋律還在,這就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