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最好的競爭就是遠離競爭
作者:采銅
本文選自《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前不久一個90後創業者的演講鬧得沸沸揚揚,在演講中她宣稱現在的大學生大多陷入了一種過時的學習和工作模式中,而只有通過創業,特別是通過與「更強的人」交換資源的方式,才能在年紀輕輕就獲得財務自由。老實說,演講中對年輕人現狀的分析有可取之處,但是演講者宣揚的單一價值觀(「年輕人應儘早實現財務自由」)和單一的實現路徑(「以與精英人群資源互換、迎合大眾需求、追隨商業熱點為主要手段的創業」),卻讓人難以認同。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太容易被一波波熱潮推搡著前進了,當所有人都在熱議一個話題時,你很難有不參與其中的勇氣,當所有人都在激動人心地說「網際網路+」創業時,你很難不蠢蠢欲動。在這樣的熱潮的推動下,我們漸漸形成了用單一的標準去提出問題,用單一的模式去分析問題,用單一的路徑去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甚而至於我們連思考的權利都放棄,只跟隨著「成功人士」的振臂一呼,就不假思索地就採取行動了。
在急速前進的社會步伐中,我們左顧右盼,怕落於人後,我們又爭先恐後,怕機會稍縱即逝。可是這種一窩蜂、同質化的行動,真的會給我們帶來想要的東西嗎?像這位作為「創業標杆」的90後演講者所提出的成功路徑示範真的適合大多數人嗎?
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
48歲的蘇格蘭人蘇珊·波伊爾(Susan Boyle)2009年參加了選秀節目《英國達人秀》而一舉爆紅,這位「蘇珊大媽」演唱《我曾有夢》的視頻在全世界的網絡上競相傳播,幾個月後她的專輯拿到了當年全球銷量冠軍。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蘇珊大媽,因為你再也找不到這樣一位胖胖的、萌萌的、堅持夢想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大媽了。
在「蘇珊大媽」之後,再沒有出現第二個同類型歌手,沒有出現諸如「瑪麗大媽」「珍妮大媽」或者「托尼大叔」「邁克大叔」,蘇珊大媽的成功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她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喜愛,是因為她太獨特、太反常規了,而任何對蘇珊大媽的模仿都必然無法再次創造出這種獨特性。
本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你有自己的志向、經歷、喜好、品味、才能和運氣,你完全可以把寫出一本精彩絕倫的小說作為畢生的目標,而不是那個折磨人的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你也可以選擇一份輕鬆愉悅的工作,而不是成為一個每天承受巨大壓力、被時間追著跑的創業者。在生活方式上,你可以選擇結婚;你也可以選擇獨身主義,一輩子不結婚;或者丁克,結婚但不生孩子,雖然也許我們作出這些選擇都會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但是我們有根據自己的內心需要獨立選擇自己人生、不受外部影響的權利。
2015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得主、電影《模仿遊戲》的編劇格拉漢姆·摩爾(Graham Moore)在上台發表獲獎感言時說了一段激動人心的話:
「當我16歲時我曾試圖自殺,因為我覺得我很怪,很另類,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而現在我站在這兒,此刻我想告訴有同樣感覺的孩子,『我很古怪』『我很怪異』『我很不合群』,是的,這就是你,你就是這樣的人,請保持你的古怪,你的與眾不同,而且我希望當你成為下一個站在這裡的人時,把這句話傳遞下去。」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獨特」的重要性。在這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之中,獨特會讓你更容易被發現、被牢記,更加地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獨特意味著你的形象、個性、知識、經驗、經歷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是別人無法複製、無法模仿的,意味著你為這個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和價值。
矽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面試應聘者時都會問一個問題:「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蒂爾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難,因為每個人都在學校里接受過長期的教育,被灌輸了許多被普遍認可的知識和想法,而要形成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想法卻是非常難得的,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而蒂爾就是要尋找這樣獨特的人。
他認為,創新分兩種,一種是從0到1的創新,也就是創造出之前完全沒有過的新東西,比如iPhone的發明就是這樣;另一種是從1到N的創新,這種創新只是水平上的進步,比如iPhone誕生後,其他科技公司生產了效仿它的其他類型的智慧型手機,雖然使智慧型手機更加多元化,其中有些性能也更加強大,但也只不過是把1複製到100罷了。顯然前一種創新是根本性的,對於推動人類的進步有更大的作用,蒂爾一直在致力於投資這樣的能做出從0到1創新的創業公司,而能做出這種獨特創造的創業者一定是那些能獨處於主流思潮之外的獨特的思考者和行動者。
在戰略管理領域裡,很多學者認為最好的競爭策略並不是教你如何跟其他人競爭,而是開拓出一條獨一無二、罕有競爭者的道路。戰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說:「戰略的意義就在於讓你遠離競爭,戰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對於個人而言同樣如此,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那麼為什麼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
所以,讓自己變得獨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下面是我總結的具有心智獨特性的人所具有的優勢:
1.在主流觀點之外洞察出別人未曾發現的機會;
2.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使自己不可替代;
3.拒絕他人和大眾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以更開放和自由的心態發展自己;
4.因為不必迎合社會主流而節約了大量時間精力,可以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
5.為大眾帶來新鮮的見解和啟發,形成對公眾的影響力;
6.具有更高的可辨識性,更易於形成個人品牌;
7.吸引到其他獨特而優秀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者合作夥伴。
那麼如何讓自己變得獨特呢?我覺得至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去嘗試:
不要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
如果你為了被社會認同,拚命去迎合主流標準,說大家喜歡聽的話,做大家喜歡的事,最後的結果是,你不是被認同,而是被忽視。建築家保羅·謝菲爾德(Paul Shepheard)說:「主流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潮流,人在其中無法思考。」蘇珊·桑塔格說,人類社會中兩個最主要的偏見,是用性別和年齡來給人貼上標籤,粗暴地認為,男人就應該如何如何,女人就應該如何如何,年輕人就應該如何如何,老年人就應該如何如何。直到今天,期望個體服從針對性別和年齡的固化偏見依然是社會主流,比如人們經常會說,「一個女孩子家,要學這麼多東西幹嗎」,會說「女人嘛,乾得好不如嫁的好」,會說「人老了嘛,溜溜狗、澆澆花就夠了,折騰啥啊」。而正是這一張張標籤,把人的想法限制住,行動束縛住,讓人沒有勇氣去想、去做與眾不同的事。
知乎上曾有人問:「我在高中見到了很多優秀的青年,他們知識面豐富、心憂天下、自我覺醒,但感覺他們在慢慢平庸,言必談體制,言必談世家,除此之外就是吃喝玩樂。在大學,曾經的高中牛人慢慢腐化,翹課又不看書、偏激又沒有立場;出身富貴的沒有意志、自控力和夢想;寒門的頂尖卻不去學習應試之外的東西,知識面很窄。只有理想卻沒有夢想。這是在不斷優秀中走向平庸嗎?原因有哪些?」
我想這個問題用蘇珊·桑塔格的一句話就可以回答:「我是個異端,而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異端,但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中庸之道。」從優秀到平庸的過程中,其實有一樣東西沒有變,就是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似乎不可避免地尋求著他人對自己的認同。高中時代,在高考的重壓下,學生們普遍在情緒上有一種叛逆、逃脫或者釋放的傾向。其中的一部分學生寄望於課本外的世界,相較於其他人,他們有更豐富的知識,更宏大的關切主題,而這些很容易幫助他們樹立起優秀甚至「才子」的形象,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些會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滿足,並可一定程度上緩解高考帶來的焦慮。大學時代的遊戲規則全然換了一套,「心憂天下」不再是一種可以獲得社會認同感的行為,而大學中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突然讓他們變得無所適從,於是他們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表現才能保持之前的光輝形象,所以就乾脆自我放縱、自暴自棄起來。他們沒有樹立起一個堅強的內核,一個由自我認同、自我接納所構築的堅強內核。當缺少可以讓內心安穩下來的獨立標準時,每個人只能隨波逐流。而只有逃脫獻媚於他人的牢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儘量去做酷的事
我曾在微博上做了個小調查,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可以選,你更願意做一件非常酷的事情,還是做一件可以變得非常富有的事情?」
結果,在29位作答的網友中,有18人選擇了富有,8人回答了兩者都要或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3人明確優先選擇做酷的事,只占到了10%,這個比例遠遠低於我的預期。看看選擇富有的人是怎麼說的吧:
A君:炫酷和富有都很重要,炫酷不一定能帶來富有,但是富有有助於炫酷,所以先富起來。
B君:先選富有。有錢了我再選酷。
C君:以前想干一件非常酷的事,後來想先富了再說吧。
D君:非常富有,就可以做非常酷的事!!!我選富有。
E君:最後一個選擇毫無懸念……
F君:富有就是最酷的事情了。
G君:有錢了可以做很多很酷的事情。
H君:必須是富有啊!
也就是說,當有兩條道路擺在一個人的面前,一條帶來財富,另一條僅僅是「酷」時,大多數人會選擇財富。在他們眼裡,所謂的「酷」不過是有錢的副產品,有了錢,就能買到酷,或者富有和酷是等價的。其實他們完全不清楚「酷」的意義所在。「財富」和「酷」是兩個獨立的價值系統,有錢的人可能酷,也可能不酷,酷的人可能富有,也可能貧窮,但絕不存在「有了錢就可以變酷」這樣的事情。正如一個人不會因為有了錢就自然具備了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能力,一個人也不會因為有了錢就自然具備了酷的能力。
「酷」首先是一個美學標準,它具有神秘的預言性。比如科學家常常會認為E=MC2這樣的公式具有某種美感,以至於認為一個公式是否具有美感可以作為某種啟示,來引導科學發現的方向。而「酷」在人生選擇中所起的作用也一樣,一件在當下難以準確評估的人生事件,我們並不知道它的未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但是如果它看上去是酷的,那麼它很有可能就蘊含著某種你還未能預料的意義。
同時,完成一件「酷」的事往往意味著去發現或者重新發現事物的價值。這些酷事,並非專指那些可以向他人「炫酷」的事,而可以是任何一件平常的事,只要你留意它不為人關注的一面,就能挖掘出超出平常的意義,就能把它們變成一件酷事。日本哲學家高橋哲哉說「哲學式的思考就是懷疑理所當然的事物」,類似的,選擇做酷的事就是懷疑理所當然的生活。讀一本時下流行的小說,並不是一件酷事,但如果你能把這部小說的寓意做出一番別具一格的解讀並寫成文章,就成了一件酷事;做一頓飯,並不是一件酷事,但是如果你能創造性地把中西餐的做法融匯在一起,發明幾道新式菜肴,就成了一件酷事;給學生上課,並不是一件酷事,但是如果你不僅能把知識生動活潑地展現出來,還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激發起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就成了一件酷事;做一個卡車司機並不是一件酷事,但是有一位名叫孔龍震的卡車司機,卻酷得不行,他以一種狂熱的態度來做畫,把自己獨特的職業感悟和對美的理解融進了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作品也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酷」的反面不是「不酷」,不酷只是生活的常態。「酷」的反面是「無味」,「無味」就是重複無價值或價值被掏空的事物,如現在在晚會上表演《小蘋果》 就是典型的「無味」。
最後,當我們避開了追求社會認同的陷阱,也意識到去做酷事的價值以後,我們可能便走上了因獨特而成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下面七個方法能夠助我們一臂之力:
1.抗拒自己的慾望,或者延遲滿足慾望;
2.質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受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並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6.為小事物狂熱,並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
7.開展思想實驗和行動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
摘自《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本文已獲鳳凰聯動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