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粘、濕疹、關節疼、!一碗祛濕湯,全家老小都能用!有濕祛濕,無濕健脾!果斷收藏!

@ 2016-04-27

圖文皆轉自今日頭條,下同)

4月末5月初,雨水多、空氣濕度大,全家人都有可能面對濕氣侵襲身體的問題。

小編特別整理了三個可以供全家對症解決濕氣問題的湯水,想預防的、改善情況的都可以用。

多年來,這幾個祛濕的食療方給普通的平民百姓帶來了很多福音,濕疹、便秘、口臭等等體內寒濕、熱濕的問題解決了很多,已經不可考證了。

足以說明這個方法的除濕效果確實不是一般可以比的,現在不用的也可以存著,以後總會用到。

濕氣重的表現

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

頭髮愛出油、小肚子脹大、排便粘稠,多便、起水泡……

有以上症狀的話,就基本可以判斷您濕氣偏重了!體內長期有濕,會造成:肥胖、嗜睡、關節疼痛、腳底水泡、便秘……很多問題,雖然不是病,但卻讓人煩惱!

寒濕熱濕有針對:千萬不要吃反啦!

體內有濕先分清寒熱從誘因看濕分:

「外濕」(食用了過多生冷食物傷了脾胃導致;舌邊有齒痕);

「內濕」(天氣潮濕,濕邪入侵導致;舌紅,沒齒印)。

用湯之前先辨症

在飲祛濕湯前,分清濕的寒熱,對症用料效果更好。

寒濕的人舌苔白、膩、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樣的室溫下,比別人易感到冷,喝熱水會感到更舒服。

濕熱者舌苔黃、厚、膩,口乾苦,大便爛,小便黃。

1寒濕者

可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或高良姜15克煲豬瘦肉或豬骨。

2濕熱者

可選用高良姜、扁豆加溪黃草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濕清熱,或直接煮溪黃草水來飲用,其有很好的祛濕、清熱的功效。

全家都可以用的祛濕湯

一般家裡都是煲一鍋湯,全家人來喝。因此,如果家中有的人內濕不明顯,或自己無法判斷,可選用藥性平和的材料來煲湯。

這些材料有濕的人可以祛濕治病,沒有濕的人可健脾(都可以吃,就很安全了)。

1若家有老人

老年人多氣血虧虛,可選用黨參30克、大棗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生苡仁30克煲粥或煲湯,可益氣、健脾、利濕。

2若家有幼童

可選用淮山30克、玉米15克、芡實10克、山楂1個煲粥以消食和胃、健脾利濕。

建議大家給身邊的人都看一下,這方子安全,有用,有濕疹的、便秘的、濕氣不重但是想預防的,都能吃一下!

濕氣有4種,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氣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肥胖,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女性的一些婦科病如白帶異常,瘙癢竟然也與濕氣有關。

現代人熱衷於養生,補品保健品不離手,但是體內濕氣不除,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所以,養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體內的濕氣。

中醫認為, 「濕氣」 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因為環境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素,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濕氣。

濕氣不除,睡再久也睡不夠,而且會引發各種疾病。有沒有濕氣,來測一測就知道啦!

之前我對中醫食療養生一點都不懂,生活習慣都是由著自己的喜好。其中一點就是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啤酒和各種冷凍食品,飲料都放滿了冰箱。一到冬天我就愛吃火鍋,最愛涮肉,但中醫認為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

不僅如此,由於我的體型是屬於微胖型,該出汗時,卻因為常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我總是覺得 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還發酸、發沉,感覺全身很浮腫。 尤其是秋冬季愈發覺得貪睡,身體無力。後來經朋友介紹,去了一位資深老中醫那裡檢查,才知道這些問題都是因 為體內有濕氣的體現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