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出現一完全相反現象:真相譁然

@ 2016-04-24

日媒稱,對於日本的歷史愛好者來說,談起位於遼東半島南部的遼寧大連,估計都會聯想到日俄曾在旅順展開的慘烈的二零三高地爭奪戰,或是南滿洲鐵道的舊址,亦或是當時滿鐵經營的大和旅館。因為有這樣的深厚淵源,所以對於日本遊客來說,大連是一座有足夠看點的城市。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4月22日報道,回憶說:「過去我曾一年帶3萬多名日本遊客到這裡來參觀,那時真是忙死了」。

資料圖:日本國人

他表示,當時來訪的除了戰爭時期曾在大連生活過的日本人及家屬外,還有據說是看了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長篇歷史小說《坂上之雲》後受到觸動而慕名前來的人。

報道稱,2000年以後,曾經熙熙攘攘的日本遊客逐年減少。2012年,由於日本對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附屬島嶼 ——本網注)實施「國有化」,中日關係惡化,當地旅遊業雪上加霜。

圖為穿日本傳統服裝的少女

這一情形不僅限於大連,幾乎在中國各地到訪的日本遊客都持續減少。據中國國家旅遊局的統計,2015年訪華的日本遊客約為250萬人,較2010年減少了100萬人以上,且連續5年呈減少趨勢。

領土問題是重要因素之一,但除此以外,中國的空氣污染、食品安全,以及日本的年輕人對國外的興趣減退等問題,似乎都是導致日本遊客減少的原因。

相反,訪日的中國人卻大增。據統計,訪日中國遊客在2015年達到約500萬人,同比翻了一番,更超過了韓國人,在各國訪日遊客人數中躍居首位。

在東京銀座或是大阪難波等日本繁華的商業街,享受購物與旅遊樂趣的中國遊客身影似乎已經成為日本人眼中司空見慣的一道風景。即使不到日本,也有不少中國人熱衷於利用電商網站購買日本的化妝品和小零食等。

訪日中國遊客在2015年達到約500萬人

隨著赴日人數的增加,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也發生著改變。28歲的房先生2016年3月第一次赴日本旅遊。

據他說,在去日本之前對日本印象不好,但到日本後,令他最為驚訝的是城市的清潔以及服務的周到,街道上幾乎看不到垃圾,無論在酒店還是機場都能得到賓至如歸的服務,雖然語言不通也盡力溝通的日本人的形象也讓他深深觸動。

日本城市的清潔以及服務的周到一直被外國人所推崇

報道稱,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對日本產生興趣,對日印象也在改觀,但日本人反而對中國人關上了心門。日本內閤府3月公布的「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顯示,對中國不抱親近感的日本人的比例升至83.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012年左右,受東海問題的影響,中日雙方在民間層面也瀰漫著緊張的氣氛,但之後幾年迅速發生改變。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甚至可以形容為是中國在「單戀」日本。

「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在「單戀」日本

中日雙方民間層面的印象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認為是源自到對方國家旅遊人數上的差距。造訪對方國家的人數越少,對該國的印象就依賴於來自報紙、電視以及網絡等的間接信息。

在日本,雖然見到中國人的機會在增加,但來自媒體等的負面印象已先入為主。帶著成見去看,映入眼裡的自然也總是大聲喧譁、沒有禮貌的中國人的形象。

換個角度,如果對中國人為何會大聲說話,為什麼不排隊等帶有疑問的話,就該親自去中國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如果即使到了當地也無法改變不好的印象,這也無可厚非。

但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部分日本人連自身都沒有試圖去親身了解,就說三道四發表自身的意見。

日本富士山

報道稱,日本政府日前提出了到2030年讓訪日外國遊客增加到6000萬人的宏大目標,而在這其中可以想像必定中國遊客會占到大部分。由於兩國政府間存在各自的立場,所以很難期待中日關係突然變好。

到日本觀賞櫻花的遊人如織

但是,如果在民間層面,日本人不主動去理解和關注中國這個可能走近的鄰居,政府的目標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筆者認為,要讓一個你從來不去直視的人喜歡上你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在中國人向日本投來越來越多關注的眼光的現在,或許正是再好不過的讓雙方走向互信互愛的良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