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死孕婦堅持生下小孩,沒想到死去2天後,孩子竟...

@ 2016-04-24

腦死孕婦堅持生下小孩,沒想到死去2天後,孩子竟...

孕婦腦死,卻孕出寶寶

這是發生在英國的一位母親的感人故事!

深夜1點鐘,約翰·拉德克里夫醫院3樓盡頭的那個房間裡,一個名叫艾雅·珍妮的孩子降臨世間。那是一個體重只有950克、早產13週的女嬰,她的皮膚通透嫣紅,大大的眼睛深邃而寧靜。孩子的母親珍妮,兩天前突發腦溢血不治身亡。

腦死卻阻止不了她生下孩子

妻子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成為一位母親,所以索里曼請求醫生保住孩子,他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死亡的珍妮,圓她一個做媽媽的夢想。想成為母親的女人是 不會死亡的,她的身體就是胎兒最好的保育器。醫生通過呼吸機讓已經「腦死亡」的珍妮的心臟保持跳動,同時注入大量的類固醇,使其腹中的嬰兒的肺部繼續正常發育。

用呼吸機維持腦死孕婦的生命

在漫長得令人絕望又短暫得令人激動的48小時裡,珍妮聽不見,看不見,不能說話,更不會動,但她面色紅潤、呼吸勻稱,她的心臟依然跳動,腹腔依然溫熱。孩子順利降生,當醫生宣布孩子的各項指標都正常健康後,依然戴著呼吸機的珍妮突然心跳停止,她柔軟溫熱的身體,從此變得僵硬冰冷。

現年41歲的珍妮,曾是英國自由滑冰錦標賽的冠軍得主。此後10年,珍妮的成績一直排在世界前8名之內。這個美麗簡單的女人,5歲愛上滑冰,從此執 拗地喜歡這項運動,她沒有時間戀愛。珍妮常常跟人開玩笑:「我根本沒有時間戀愛啊!但我又那麼想當一個媽媽。要是在溜冰場上來幾個漂亮危險的動作就可以懷 孕,那該多好啊!」39歲時,珍妮嫁給了小自己12歲的男友。因為這個英俊靦腆的男子跟她說:「嫁給我,跟我生一個小孩吧!」

婚後,珍妮如願以償地懷孕了。懷孕的日子,珍妮是快樂的。這份快樂,大家都看在眼裡,「她整天興高采烈的,做母親對她來說,意義超過了一切。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想像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場景,成了她唯一的樂趣。」

腦死母親的堅強,感動世人

醫生將女嬰輕輕放在珍妮的肩頭,讓這對生死永隔的母女有唯一、也是最後相擁的機會。如大海一般深遠又憂傷的聲音突然響起,是小艾雅的哭聲。除了艾雅,這世間恐怕再也沒有一個嬰兒的哭聲,像深邃又孤寂的大海那樣憂傷吧。醫生拍了拍珍妮冰冷卻微笑著的臉,然後將艾雅抱走。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艾雅都要在 醫生的照顧下待在保溫箱裡。對這個可憐又幸運的孩子來說,保溫箱不會說話不能活動,一如她降臨前兩天就已經死去的媽媽溫暖的腹腔。

索里曼俯下身親吻亡妻,他能嗅到她嘴唇裡優柔婉轉的氣息,他能感到她調皮羞怯地撅起了嘴,他還看到有眼淚從珍妮的眼角緩緩湧出……索里曼的眼淚滑過 微笑的臉,輕聲安慰妻子:「睡吧,親愛的。我們的艾雅一定知道:她的媽媽無比美麗和堅強,因為美麗和堅強,所以她永遠都不曾離開。」

珍妮的葬禮,到場的300多人沒有一人哭泣。她剛剛做了母親,怎麼會死呢?「如果這一生我有幸做了母親,那麼請一定不要在我的葬禮上哭泣。因為做了母親的女人,將永遠活在孩子的笑容裡。」這是珍妮的遺言,索里曼把這句話刻在了她的墓碑上。

珍妮,這位創造了奇蹟的母親,她永遠不會死去。

而在昨天(23日)在波蘭一樣發生了讓人震撼的故事!

波蘭腦死母親,55天後產下男嬰

波蘭一名孕婦懷孕4個多月時因癌症晚期入院,隨後被醫生宣布為腦死亡。為輓救肚子裏的小生命,醫生決定藉助人工設備維持她身體的各臟器功能。終於,在腦死亡55天後,這名女子通過剖腹産下一名男嬰。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2日報導,這名41歲女子因腦癌晚期入住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當時,她已懷孕17周。不幸的是,這名準媽媽很快被醫生宣布腦死亡,而如何保住還未出生的小寶寶就成為擺在醫生面前的棘手難題。

"起初,在與患者家屬、麻醉師、産科和新生兒科醫生反復商討後,我們打算讓(人工設備維持她的臟器功能至)胎兒30周大,」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芭芭拉·克魯拉克-奧萊尼克說,「那時,胎兒已經發育得足夠好,且無需在出生後接受密集治療。」

然而,在第26周,胎兒狀況突然不穩,甚至出現先兆流産跡象。生死攸關之際,醫生果斷決定提前實施剖宮産,取出胎兒。

「胎兒非常小,(各方面發育)還不成熟,」克魯拉克-奧萊尼克說,「但我們不得不冒險挑戰一把,不然孩子可能會死在母親子宮裏。」

腦死孕婦的堅強,遺傳給了寶寶

院方介紹說,小傢伙出生時體重只有大約1公斤。他隨後在重症監護病房度過了3周,不僅體重迅速升至4公斤,而且已經能夠自主呼吸。

眼下,這名「奇跡寶寶」已經被爸爸接回家照料。不過,在3歲之前,他都要定期到醫院兒科門診接受治療。

克魯拉克-奧萊尼克說,這是弗羅茨瓦夫當地醫院兒科接手的首例孕婦腦死亡後産下嬰兒的病例。雖然波蘭之前有過一例類似病例,但那名孕婦當時已處於懷孕晚期。

「這種交織巨大歡喜和痛苦的病例,我寧願不再碰到第二回,」克魯拉克-奧萊尼克說,「但我確信,一旦再次出現這種情況,醫院全體醫護人員都將做好准備迎接挑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