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寶寶用藥誤區,你肯定中過槍

@ 2016-04-22

不管是在朋友圈還是在育兒論壇,每次哪個寶媽發一句「我家寶寶發燒/感冒/拉肚子……」就會有一些熱心的寶媽過來支招,「我家寶寶用的是XX藥,效果特別好」,但是,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寶寶,媽媽可得掌握幾條基本的兒童用藥常識,別再給寶寶亂吃藥了!

一、濫用退燒藥

好多人認為寶寶發熱只要吃點退燒藥捂一下出出汗就好了,尤其是老一輩的長輩們認同這種觀點的比較多,但實際上這樣很容易造成假象,甚至會耽誤寶寶的治療。

因為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比較弱,所以一有病就容易發熱,而其他症狀很難顯現出來,所以發熱實際上是寶寶疾病的信號,也是診斷的重要依據,如果剛一發熱就立馬吃藥壓下去了,常常會掩蓋真實的病情。

所以寶寶如果出現發熱的情況,應該及時查明病因,再對症下藥進行治療。

通常寶寶體溫不超過38.5°的話不需要用藥,媽媽密切觀察寶寶的情況,只要能吃睡能玩,一般不會有大問題,媽媽可以配合使用冰袋等物理方法幫助降溫。

二、成人藥減量服

許多藥品說明書上都寫著「小兒酌情減量」,但是這個減量到底減多少也沒有具體說明,一些媽媽就直接減少一半的量給寶寶吃了。但事實上寶寶的身體發育還不完善,貿然使用成人藥品很容易出問題,有統計表明,寶寶服藥出現不良反應的機率是成人的2倍。所以媽媽們最好給寶寶選擇小兒專用藥劑,減少對寶寶身體的負擔。

三、一病多藥

有的寶寶患了一種病,媽媽往往同時給他吃多種藥,希望好的快點,減少寶寶的痛苦。但有些藥同時服用作用會互相消抵,毒性反而疊加,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磺胺與Vc聯用,可加重腎臟中毒;青黴素與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黴素的抗菌功效。至於青黴素、氯黴素、磺胺藥一齊上,或青黴素、頭孢菌素與慶大黴素為伍,同樣有上述危險。

四、中藥安全

很多人都有種觀點,認為中藥比西藥更安全,所以更偏向於給寶寶吃中成藥。但是藥三分毒,隨便服用同樣會對寶寶造成傷害。比如曾經就有報導,某個寶寶使用雲南白藥造成過敏抽搐,也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牛黃解毒丸會使白細胞減少等,所以即使給寶寶服用中藥也要重視起來,切忌濫用。

五、身體弱用補藥

現在好多寶寶從小就開始服用一些補藥,特別是一些體質較差的寶寶,爸媽本來希望補藥能改善寶寶體質,幫助他健康成長,但是因為缺乏醫學知識,反而事與願違。醫生建議,健康的寶寶不要服用補品,體質弱的寶寶最好也等5歲以後再服用,還要嚴格遵照醫囑,千萬不用憑經驗或者熟人推薦就亂用。

六、用果汁、糖水讓寶寶服藥

有的寶寶嫌藥太苦不願意吃,特別是中藥,爸媽餵不進去,索性就拿果汁或者牛奶、糖水讓寶寶吃藥,雖然藥是餵進去了,效果可打了折扣。糖中有較多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並在胃液中凝固變性,繼而混濁沉澱,致使療效大打折扣。有些藥物恰恰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發揮療效的,若在藥中加糖,效果不佳。

七、騙寶寶說藥是甜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媽媽為了哄著寶寶把藥吃了,常常跟寶寶說「這個不是藥,是甜的糖片」,雖然寶寶吃下去才知道媽媽是騙人的,但有些藥確實是為了迎合寶寶的口味,做成酸甜口味的。這個善意的謊言很容易讓寶寶認為藥和糖一樣,可以隨便吃,以前就曾經有新聞報導,寶寶把藥當成了糖,吃掉了小半瓶,幸好媽媽及時發現送去醫院洗胃才沒有發生悲劇,這也提醒媽媽們要妥善保管藥品,放在寶寶接觸不到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