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大慧之 ~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 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
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或謂其為已成之佛,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
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據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記載:文殊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
後來詣仙人處,求出家法,卻無酬對者,乃皈依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行稀有 難事,佛涅槃後四百五千歲時至雪山,為五百仙宣暢演說十二部經,
後還本生地,在尼拘樓陀樹下入涅槃。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 者證得佛果。
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 致。
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
文 殊菩薩形象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 ,代表智慧的思維。
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蠢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
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 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或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文殊道場
五台山
五台山千臂文殊菩薩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台山,居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人稱「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
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傳說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於石盤洞中。
而石盤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佛教傳入五台山,史載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漢明帝請來的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
由於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傳說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產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
但 因當時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盤,道家不會輕易地允許外來教派在此建寺。一個要建,一個不讓建,這就需要藉助於第三者來裁決。
據《國史舊聞》記載:「永平十四年 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於白馬寺,使於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
」在明帝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賽法」協議,即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洛陽 焚經台)。
其結果,道教經文(除道德經外)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可見,外來的和尚不但會念經,而且其經文也能經得起「千錘百鍊」。
印度二高 僧因此也就獲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權利。接下來就是建寺地點的選擇了。
守護佛
生肖兔的本命佛,中國有十二生肖,原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對應每個生肖,都有自己的守護佛,而文殊菩薩則被認為是生肖兔的守護佛。
智與善
文 殊菩薩之所以能為諸佛母、菩薩師;能說諸佛功德,策進行者;能權巧方便,現身說法,全憑久已證得無上智慧。
至於古代高僧,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為佛門 龍象;以及古今聖賢,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亦皆憑藉智慧的輔導。
所以,人們無論欲想成佛作祖,成聖成賢,建立功勳,造福社會,或做個平平凡凡,堂堂正正 的人,都應該放棄妄想,追求智慧。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 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必能突破愚痴暗蔽,擺脫名利枷鎖,走向人生正軌,止惡向善,利己利人。至於聰明的人,雖然頭腦靈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 明辨,處世做事,
僅憑主觀錯覺的判斷,以及妄想分別的衝動,再加上內在的貪嗔痴煩惱擾亂視線,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滿足個人權利的占有,不惜犧牲他 人的福利。
結果,製造人間罪惡,啟發社會爭端,導致世界混亂。
文殊菩薩故事
故事一
文殊師利菩薩慈悲為懷,欲向人們介紹「一行三昧」修持方法,故來問釋迦牟尼佛,讓佛祖金口親為解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文殊師利言:
「世 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如 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 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 功德、無量辯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
若得一行三 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故事二
文殊建立道場於五台山,攝化有緣人。同時深入民間,示同凡人,
隨 機說法,普度眾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薩應世。
寒山示現生於貧苦之家,自小父母雙亡。其兄不仁,飽受饑渴之苦,為求知謀生,輾轉流浪,其 詩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萬里。
』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後到天台山出家,隱居於寒岩,甚感滿足。但為求飲食,常到國清寺,找老友拾得。
當時拾得在寺內當 行堂職,將殘餘飯菜,收貯竹筒,贈給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為,迥異常人,特別其所吟詩,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
所以虛雲老和尚說:「法身清凈若琉 璃,肉眼看來那得知,欲識其中玄妙處,細讀寒山百首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