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優勢如何體現?中國的未來航母戰鬥群必將集美、英、蘇之大成

@ 2016-04-22

只要航空兵還是最重要的遠程突擊力量, 航空母艦就將是大國海軍的核心. 制海必先制空, 沒有強有力艦載戰術航空兵力的艦隊, 其水面和水下兵力再強, 也難以在高威脅環境中生存. 然而隨著建造和維持重型大甲板航空母艦費用的日益上漲, 能夠負擔有實戰價值的航母編隊的國家的數量不斷萎縮. 受到預算緊縮的影響, 曾經擁有多艘大甲板航母的英國皇家海軍, 未來可能只運做一艘航空母艦. 法國一度保持著兩艘小型大甲板航母(一般認為算中型, 但剛超過三萬噸的體型稱中型比較勉強), 現在也只有一艘體量侷促的核動力航母在役. 二十年前雄心勃勃, 試圖挑戰美國對超級航空母艦壟斷地位的紅色海軍, 其後代只剩下一艘經常趴窩的半老徐娘. 世界傳統海上列強中, 只有美國還維持著一支有實戰意義的航母艦隊.

造成傳統歐美列強航母力量萎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歐洲國家失去了殖民地, 不再有爭雄天下的野心, 世界海洋有美國海軍負責巡邏, 維持代價高昂的遠洋作戰力量意義不大. 只有法國跟它在非洲的前殖民地藕斷絲連, 想要保持獨立的海外干涉能力, 所以不願放棄自己的航母力量. 英國皇家海軍縱橫天下數百年, 當然也不肯輕易退出航母俱樂部. 但是航母的建造和使用費用不斷上升, 越來越不是歐洲那些中等大小的二流強國所能負擔得起的了. 俄羅斯的工業體系在蘇聯解體後的二十年里基本上土崩瓦解了, 軍工企業里最年青的工人還是1990年進廠的, 設計製造團隊全都青黃不接, 前蘇聯時期的航母設計圖紙也殘缺不全(蘇聯的航母是烏克蘭負責建造的, 圖紙在人家烏克蘭手裡, 後來連同半成品航母打包賣給中國了), 再加上經濟實力不濟, 吹得轟轟烈烈的未來航母艦隊計劃多半沒有能力兌現.

航母的建造和使用成本上升, 其關鍵因素是艦載戰術飛機性能的躍升和相應的價格上漲. 航母本身的建造成本其實增加得不多, 二戰以來每噸的建造費用按可比價格計算漲了大概一個數量級(十倍), 而艦載戰術飛機每千克的造價則上升了近兩個數量級(一百倍). 艦載戰術飛機性能的提高迫使航母的體積急劇膨脹, 建造成本隨之提高. 更重要的還在於大型化後的航母對船塢, 港口等支援設施的壓力大大增加, 這對基本建設成本很高的歐美國家來說是很要命的. 英國的下一代航母體型偏向短胖, 最大航速較慢, 就是因為長度再增加現有岸上設施就支持不了. 成本上升的大頭當然還是來自飛機, 二戰時一艘航空母艦上所有艦載戰術飛機的價值加在一起, 不過是母艦價值的零頭, 到了1980年的時候, 美國核動力航母的價值已經低於其上搭載的航空聯隊了. 艦載戰術飛機價格上漲的趨勢在1990年以後出現了逆轉, 並不是因為飛機漲價的速度慢了下來, 而是因為蘇聯解體後經費緊張的美國海軍用性能較低的中檔戰術飛機(F/A-18E/F)來接價格高昂的重型頂級飛機(F-14)的班, 砍掉了技術先進, 價格昂貴的A-12戰術轟炸機和海軍版的F-22 NATF

美國海軍的想法, 是通過壓縮採購飛機的預算, 來保證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其航母艦隊的規模(11-12艘), 否則不能保證航母在熱點地區的持續存在. 蘇聯解體後航母不再面對攜帶遠程反艦飛彈的"逆火"轟炸機群的威脅, F-14, NATF, 和A-12這類重型遠程戰術飛機似乎成了沒有存在必要的奢侈品, 打擊三流國家的沿海和淺進縱深目標, "大黃蜂"系列足夠了. 在整個90年代這一想法是不錯的, 但是跨入新世紀以後, 情況變了. 在阿富汗戰場, 艦載戰術飛機經常要奔襲上千公里, 方能抵達任務區, 而且必須在戰區上空長時間盤旋, 等待敵人從山洞裡或別的什麼地方冒出頭來. "大黃蜂"系列可憐的航程迫使美國海軍必須依賴空軍的空中加油服務方能完成任務. 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畢竟對手缺乏對空作戰手段, 美軍可以隨心所欲地建立空中加油軌道. 真正的壓力, 來自於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國家空軍的快速現代化.

在現代化過程中, 亞太地區國家空軍不僅以新型飛機替代老式型號, 同樣重要的, 是以遠程重型戰鬥機換下中, 輕型短程戰鬥機. 其具體表現, 便是"側衛"和"打擊鷹"系列在亞太地區的快速擴散. 這就給美海軍航母編隊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由於"大黃蜂"系列的航程太短, 如果沒有空軍的空中加油支持, 美海軍航母編隊必須冒著極大的危險靠近敵方海岸方能充分發揮其艦載戰術飛機的戰鬥力. 對於攜帶大量外掛的重載對地打擊飛機而言, 外掛物的寄生阻力超過飛機自身的誘導阻力, 重型戰鬥機和輕型戰鬥機的小時耗油率沒有本質區別, 根據美軍近幾年來的經驗數據, 不論體型大小, 一架重載戰鬥機大概每小時要燒2700千克的油. 換句話說, 作戰半徑與戰鬥機的絕對載油量成正比. "側衛"和"打擊鷹"的內部燃油量在10噸左右, 而F/A-18C/D只有不足5噸, F/A-18E/F也只有6噸多, 差距是明顯的. 外掛油箱額外增加阻力而且擠占武器掛架, 並不是增加飛機航程的理想途徑. 靠近敵方海岸, 面對的空中威脅大, 美航母就必須將更多的艦載戰鬥機用於防空任務, 從而大大降低航母作為力量投送平台的作戰效能. 反之, 航母離敵海岸越遠越不容易被對方準確定位, 而且敵方空中打擊力量的航線選擇越受限制, 威脅軸清晰, 便於艦隊防空兵力集中靠前部署, 將防空型護航艦和防空戰鬥機聚集於單一的威脅軸上, 在遠離航母的空域攔截敵空襲兵力, 從而有效保證航母的安全. 空襲威脅小了, 更多的艦載戰術飛機就能騰出手來執行進攻性任務, 迫使敵方分配更多的空軍兵力用於守勢防空, 進一步減小航母面臨的空襲壓力.

依賴美國空軍的空中加油支持並不真正解決問題. 戰區的機場安全性沒有保障而且受所在國國內政治影響很大, 是靠不住的. 如果加油機從關島等靠譜的基地起飛, 則與戰區距離太遠, 加油機航渡過程中自己就燒掉不少油, 能為戰鬥機加的油自然減少. 數目有限的空軍基地所能支持的加油機數量, 用來保障空軍的作戰行動就很吃力了, 難以兼顧海軍的需求. 而且在充斥著高性能遠程戰鬥機的戰區, 空中加油機的生存能力也是很值得懷疑的. 既要讓航母保持在距離敵方基地很遠的海域, 又要保證艦載戰術飛機能在不依賴空中加油的情況下戰鬥力不大幅度下降, 艦載戰術飛機的航程就成為了關鍵性的技術指標. 美國海軍當年對A-12提出作戰半徑1000海里的要求這就不難理解了.

近幾年美海軍航母編隊面臨的空中打擊壓力的急劇增加, 加上反艦彈道飛彈的若隱若現, 成了美海軍發展遠程無人攻擊機的最大動力. 但是無人機缺乏有人駕駛飛機的任務靈活性, 實際上相當於可重複使用的巡航飛彈, 用來攻擊固定目標還可以, 用來獵殺機動目標就很成問題. 美海軍正在發展的遠程無人攻擊機為了追求航程犧牲了速度, 其巡航速度只有0.45倍音速, 往來於戰區和母艦之間的耗時將十分可觀, 配以4500磅的有限載彈量, 其日均彈藥投放量將是十分有限的. 由於無法攜帶重型彈藥, 美海軍的無人攻擊機對於抗打擊能力強的堅固目標將無計可施. 速度這麼慢的飛行器, 儘管隱形性能很高, 也無法保證在高強度戰場長期活動的生存能力, 一旦在目視距離遭遇戰鬥機會死得很難看. 美國一些人鼓吹的所謂用遠程無人攻擊機拔掉中國反介入兵力的牙, 是完全不靠譜的.

除航程不足之外, "大黃蜂"系列面對現代化防空體系的生存能力也不容樂觀. "側衛"系列在飛行性能, 升級潛力, 傳感器孔徑, 攜帶空對空飛彈數量各方面都全面壓倒"大黃蜂"系列. F/A-18E/F的後期版本暫時有信號特徵較低和AESA雷達的優勢, 但是指望這種優勢能長期維持是不現實的. 此外預警機和高性能防空飛彈系統也在亞太地區快速擴散, "大黃蜂"系列必須與對方的防空兵力死掐, 付出慘重損失, 方有穿透防空圈抵達目標區的可能. F-35C依仗隱形性能, 生存能力比"大黃蜂"系列有較大的提高, 但由於飛行性能不突出, 隱形設計有水份, 依然容易遭到敵方高性能戰鬥機和遠程重型防空飛彈的打擊, 航程上也未能壓過"側衛"系列, 因此並不能解決美航母面對的困難. 單發動機飛機長距離跨海飛行, 對飛行員的心理壓力也是很可觀的.

從以上討論不難看出為什麼美國海軍對新一代有人駕駛戰術飛機的積極性這麼大了. 現在所謂的第六代戰鬥機, 主要是為滿足美國海軍的需要在提方案. 美國空軍對亞太地區國家空軍和防空力量現代化的應對方案是新一代隱形轟炸機, 利用其遠航程避開對手中短程反機場打擊力量的威脅, 利用其高隱形性能規避對手防空力量, 直接去打擊對手的要害目標和掏對方航空兵力的老窩. 航母當然帶不動重型轟炸機, 所以美國海軍退而求其次, 追求重型遠程戰術飛機, 從概念上說, 可以認為是A-12和F-22海軍版的融合(波音公司方案見下圖). 所謂的第六代戰鬥機, 利用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的, 用於F-22和F-35上的發動機, 航電, 材料等技術, 如果項目管理到位, 應該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研製成功, 前提是不追求技術上的突破. 事實上未來二十年內, 戰鬥機飛行性能上要決定性地超越以F-22和J-20為代表的第五代高性能戰鬥機, 可能性很小, 付出的技術和成本代價將得不償失. 對美國海軍來說, 比較現實的還是利用成熟技術, 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搞出一款能在飛行性能, 作戰半徑, 和隱形性能上能制衡J-20及其未來發展型號的戰術飛機. 波音公司方案目前的設想採用雙座方案, 橫截面偏大, 將會影響其超音速性能, 如果改成比較苗條的單座型, 則翼身一體的高升阻比半飛翼, 大後掠角三角翼無垂尾構型應該有不錯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隱形能力會在F-22的基礎上再上一個台階, 低翼載加推力矢量控制意味著比較可以的空戰機動性. 整體概念上很明顯強調速度, 航程, 隱形三大要素, 機動性要求相對放寬, 與海軍航空兵強調攻勢作戰的傳統, 及空戰超視距化的趨勢是一致的. 當年A-12由於面臨技術困難, 被迫將設計作戰半徑從一千海里降到了八百海里. 新型的第六代戰術飛機, 得益於氣動, 材料, 發動機技術的進步, 再加上配備電磁彈射器和回收系統的新一代航母能支持起飛重量更大的飛機, 實現甚至超過一千海里作戰半徑的技術指標應該是辦得到的.

談了這麼多, 對中國未來的航母規劃有什麼意義呢?結論不外乎以下幾點:

1. 航母必須大型化, 只有大尺度, 配備先進電磁彈射器和回收系統的新一代航母, 才能支持有真正實戰價值的重型戰術飛機.

2. 艦載戰術飛機必須重型化, 這是由遠航程, 高性能的基本戰術要求決定的. 沒有高性能的重型戰術飛機, 耗費巨資建造的大型航母將不能充分發揮其戰鬥力, 反而會不必要的暴露在敵反航母打擊兵力威脅之下.

3. J-20兼具遠航程, 高飛行性能, 和潛在的高隱形性能的特點, 是中國艦載戰術飛機的理想基本型號. 從使用效能上講, 另外研製一型概念上類似於A-12的戰術打擊飛機, 與J-20艦載型搭配, 將使艦載戰術飛機聯隊具有最為理想的整體作戰效能. 但是鑒於該方案潛在的成本和時間代價, 研製J-20的深度升級版可能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