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行,叫責任旅行[台灣篇]

@ 2016-04-21

剛結束的台灣環島之旅,強烈的使命感驅使我要盡一個旅行者的責任,將台灣的所見拋磚引玉讓我們反思什麼是旅行,更進一步去思考「責任旅行」(Responsible Travelling)。

旅行,在大部份人的觀念中可能是花筆錢去享受異地假期,以陽光、海灘、美食、購物、景點...填滿假期每一條隙縫。旅行的方式從來千變萬化,有人喜歡廉航、青旅、背包窮遊,有人喜歡Top 10 Airline、五星級酒店、郵輪假期,沒有對錯好壞之分,視乎各人喜好、目標與消費能力(當然越高昂消費相對會增加碳排放)。我想分享的是旅行的態度,一種關乎Common Sense的態度:「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將旅行對當地人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影響減至最低」。作為客人的應有之道,本來就不是什麼大智慧,是人人都應有的Common Sense,可惜總會有人重覆犯錯。

近年的台灣,內地遊客暴增,為台灣人的生活和環境帶來不少問題,這是客觀事實,不存在針對內地人,因為內地遊客已成為世界各地最大單一旅客來源,繼而令旅遊所衍生的問題難免會圍繞他們討論。

在日月潭,每天一車又一車旅遊大巴流水式將人流送抵,對當地交通造成沉重負擔,人群嘈雜的叫嚷聲將寧謐如鏡面的日月潭徹底打碎,大大影響其他旅客的觀賞質素。日月潭其中一個最有名的景點文武廟外有一個觀景平台,置有一座刻上「日月潭」三字的大石,台灣人戲稱它已改名為「打架石」,因為曾有內地人因爭位置拍照而打架。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不應該為一己私慾作出任影響當地人、其他遊客的滋擾行為。

在阿里山森林景區,很多千年古彬的樹幹被包著草蓆,樹前有告示牌寫上「請為大樹留下美麗的外衣」、「請不要剝樹皮」。沿森林步道前行,有些樹旁邊仍見剝下樹皮在地上,撿起樹皮上的青苔仍是青翠綠色,相信是剛發生的事。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不應該忽視當地政府、地方組織作出的提示,簡單而言三個字:守規矩。

在墾丁,有一種很可怕的事,就是水樽蓋、沖天炮(煙花)塑膠頭、短水管會在地上自行移動,仔細看原來是寄居蟹。遊客將墾丁沙灘上的貝殼都帶走,導致墾丁沿岸90%寄居蟹沒有合適「居所」,它們無奈只有將胡亂被棄置的垃圾當「家」,當地需要有保育人士定期到寄居蟹棲息處撒貝殼。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不應該破壞當地任何生態環境,須知生態系統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重建。

在高雄,六合夜市早已淪陷成為貴價觀光夜市,當地朋友於是提議到較多高雄人去的瑞豐夜市。始料不及同樣人山人海,夜市外圍很多人蹲坐地上、抽菸、孩子哭鬧,在人群中穿插中聽到一句:「上海人來吃上海包子,來幹麼?」我和朋友都無奈對望一笑。後來我明白了何解瑞豐淪陷,因為在一個內地熱門的旅遊網站看到有人推薦瑞豐夜市賣點是「高雄本土夜市」。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不應該以自身文化入侵別國,多觀察當地文化自處,才不會影響當地人的生活而惹人生厭。

在台東,一間酒店的自助早餐餐廳,在當眼處有用簡體字寫上「請按量拿取食物,切勿浪費」告示。每個地方的資源都是當地人辛勞的成果,甚至是幾代人的成就,如台灣的茶葉、水果是經過幾十年從外地引進後再研究、改良,才有今天的醇厚與甜美。當我們用金錢去換取食物,請對大地和當地人心存感激,別以為付了錢就可以將一切為所欲為,人類只是受上帝託付管理大地,不是主宰。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不應該肆意糟蹋、浪費當地一切的資源。

說了這麼多「不應該」,那責任旅行「應該」做什麼?鼓勵大家去做任何「關心這個世界」的事。聽上去很宏大,但所有宏大的事都必須靠賴小事組成。近年越來越流行志工旅行,參加者透過到外地NGO或環保組織的義務工作,對當地作出貢獻的同時又能更深入認識當地需要,是深度旅遊之選。即使是數天觀光旅行,亦有很多方法可以為當地環境、弱勢社群出一分力,以台灣為例,可將垃圾分類棄置、罷買黑心企業商品、將購物發票投進慈善箱用作抽獎金、購買街上殘障人仕兜售的貨品、將剩下外幣捐贈當地慈善機構等。

世界上一定有些地方曾令我們難以忘記,甚至啟發過我們生命,豐富了我們的回憶,我們終會離開,但責任旅行會將最美好的留下給當地人和下一位旅者。旅行的同時,在所到之處留下愛與祝福,可以讓充斥苦難的世界再次綻放美麗。在下次旅程展開前,嘗試思考你的責任旅行,賦予旅行另一種意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