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年少時壹讀君(微信:yiduiread)也曾被老爹教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座右銘也曾寫過「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偶像也曾是「鑿壁偷光」的匡衡和「囊螢映雪」的孫康和車胤,那些年誰不想做個刻苦讀書的好孩子?
等等!古人這麼刻苦,眼睛難道不會近視的嗎?在那個沒有眼鏡沒有雷射治療術沒有珍視明的漫長歲月里,要怎麼熬過被老眼昏花和近視眼折磨的漫長歲月? 天壹讀君就來講講古人近視了要怎麼辦?
文中涉及治療方法僅供漲姿勢,後果如何壹讀君(微信:yiduiread)概不負責。
雖然每天看電腦但依然沒近視你來打我呀的實習壹讀君丨小清新
如果現在你周圍坐著同伴,先數數他們中有多少戴著眼鏡,沒戴眼鏡的多少戴著隱形眼鏡?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大好青年,不近視都對不起追劇的電腦和刷刷刷的手機。
那麼古人呢?挑燈夜讀,焚膏繼晷看一晚上書怎麼可能沒點眼科病?
蠟燭一根400文,你用得起嗎?
白天讀書自然光沒什麼大問題,眼睛勞損大多發生在夜讀的時候。
先來說說古代的照明系統,先秦時期多用動物的油脂,放在特製的青銅燈罩里,中間插上一根芯子,又叫「脂燭」。兩漢魏晉時期慢慢開始使用蜂巢里產生出的蜜蠟,不過蜜蠟燃點低,遇熱馬上化為液態,因此沒有辦法做成蠟燭的形狀。
當然這些只有貴族才用得起,平民百姓唯一用得起的照明工具是那天邊的白月光。
△戰國時期的青銅鳥盤燈
蠟燭正式發明大約是在唐代,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宋、元間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有專門記載:「每以芒種前,以黃布作小曩,貯蟲十餘枚,遍掛之樹間。至五月則每一子出蟲數百,遺白糞於枝梗間,此即白蠟,則不復見矣。至八月中始剝而取之,用沸湯煎之,即成蠟矣(其法與煎黃蠟同)。」
白蠟熔點82.9℃,質地硬而脆,燃燒時不至於變成液態,這個時期蠟燭才能被做成細長的柱狀物使用。白蠟在明代時產量大增,從而取代蜜蠟而為製取蠟燭的主要原料。
雖然蠟燭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形態,但是因為生產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蠟燭的。
北宋時期秉燭每條400文,常料燭每條150文。按照北宋當時的物價來看,10文錢就可以買到一斗糧食,也就是現在的12.5斤。
一條秉燭可以換500斤糧食。按照一晚平均燒3根來算,秉燭夜讀一晚上就要花費1200文,合1500斤糧食,這燒錢的速度比直接燒錢快多了。
普通老百姓哪裡有錢這麼燒,他們晚上照明多用燈油,宋代的燈油一般為植物油,這些植物油既用來食用,又用來點燈照明。「慶元間,油錢每斤不過一百會」,即一斤燈油100文錢。宋代讀書人喬行簡酷愛讀書,常常夜以繼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於青布褙袖中歸,燃燈讀書」,如此可見燃燈一晚耗費燈油大概5文錢,比起蠟燭確實要便宜很多。
更窮一點的連燈油也燒不起,只能在晚上映著月光讀書。宋代石輅年輕時十分好學,「晝夜誦讀,貧無燭,至梯屋就月視書。」
燈油燃燒時會冒出有害的黑煙,曾有記載「置燈帳中,帳頂如墨色 」,腦補一下一邊讀書一邊沐浴在滾滾黑煙中的情景,想想都可怕。古人用它來標榜用功讀書,但不難想像使用燈油散出的黑煙對眼睛有多大負擔。
總之,光線暗,加上燈油燃燒時冒出的黑煙,不得點什麼眼科疾病才怪。
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宋代詩人楊萬里、黃庭堅、陸遊都是眼疾重症患者。
可憐的白老先生小時候讀書太用功,以致後半輩子一直生活在眼疾的困擾中,痛苦難耐的白先生傾畢生心血寫了《眼暗》一詩: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本詩表達了他後悔當初用功讀書的思想感受,眼病好痛苦啊,惟願從此以後做個閉目和尚。用功學習是要付出痛苦代價的,白老先生希望大家以他為戒。
誒,好像有哪裡不對,壹讀君(微信:yiduiread)什麼都沒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