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道出恐怖真相 中日為何世代為仇?

@ 2016-04-20

日本人道出恐怖真相 中日為何世代為仇?

核心提示: 我不是要鼓吹日本做了多少。我只是希望中國人民了解事實,以避免發生誤解,以使反日情緒緩和一點。

最近我看到有很多網友一見到日本兩個字就面紅耳赤狗急跳牆地對我輪番攻擊,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人的悲哀,因為讓我覺得很沒素質,大家都是就事論事,沒必要這麼偏激,有道理就說道理,都是為了好好的溝通,為中日友誼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想起70-80年代兩國關係良好的時代,我對最近的中日關係感到很遺憾。我也承認其主要原因在於從90年代開始的日本政治變化。即,有一部分右傾政治家美化或過少估價日本過去的罪行,堅持參拜那座供奉著甲級戰犯靈為位的靖國神社等等。

我作為一個希望中日友好的日本普通公民,當然不支持那些右傾政治家的發言和行動,也不支持扶桑社那本歪曲歷史的教科書。我曾經在中國留學過,又當過大學教師。我參觀過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我當然承認日本過去的罪行,在此向中國人民表示最深的謙意。

第一 認識差距

不過,我最近覺得:中國人民對日不滿情緒的原因的一部分是否在於中國人民對日本的一些認識差距? 今年8月在中國舉辦亞洲足球賽時颳起的反日風潮是令日本人民感到非常驚訝的。

我開始有一點想不通:為什麼有一部分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會這麼強烈?仔細地看了各種報道後,我才發現:反日情緒的背後或許也有一點認識差距。有的中國人在訴說「日本從來沒有謝罪過,也沒有賠償過!」。

又有的人在訴說「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侮辱中國!」。於是,我在東京向十幾個在日中國人問了這些問題。沒想到,他們也同樣地相信,令我感到非常驚訝。我想這不太符合事實。

第二 謝罪問題

就謝罪問題而說,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時,日本田中首相以書面形式表示了謙意。即,在《中日聯盟聲明》(日中共同聲明)上寫著「日本方面痛感日本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國方面對此表示歡迎」。

50歲的我還記得72年當時的情況。但是,我最近發現:有些中國青年不一定了解這項聲明的內容。我不知道中國青年能否接受在這聲明上的謝罪方式。但不過,至少當時的毛主席和周總理接受了這項聲明。另外,日本歷代8位首相也已經以口頭形式向中國歷代領導表示了謙意。第三賠償問題。

就賠償問題而說,72年恢復邦交時,中國政府放棄了『對日索賠權』。在《中日聯盟聲明》上寫著「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對此,這30年來,日本以經濟援助方式(ODA)一直支援了中國,表示了謙意。其支援總額已經到達了3兆日元。另外,日本對中國還實行了3兆日元的低息貸款。

這30年來,日本在全中國超過150個地方,支援了中國國家建設事業。主要支援項目有:機場、高速公路、鐵路、地鐵、港口、大橋、發電廠、鋼鐵廠、水庫、電視台、通信、醫院、學校等等。

舉幾個具體名稱的話,有:北京機場擴建、上海浦東機場、西安機場、上海寶山鋼鐵廠、北京地鐵、上海外環公路、大連港口、重慶第二長江大橋、中日友好醫院/雲南化肥廠/海南島公路等等。

我不是要鼓吹日本做了多少。我只是希望中國人民了解事實,以避免發生誤解,以使反日情緒緩和一點。日本有一家中文報紙最近刊登了山根隆二國會議員的談話。

他說「日本政府給中國大量援助之事,我們並沒有感到很大的自豪。只是希望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認可,並且把事實能夠公開出來,客觀地報道戰爭時(軍國主義舊日本)和戰爭後(民主主義現代日本)的差別」。

中日一旦開戰:中國將以3種方式打擊日本

美日海上聯合演習

最近,軍報內刊首次曝光了中國使用彈道飛彈模擬打擊日本的演示方案,這是中國軍方第一次披露其對日作戰的計劃,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中國和日本的軍事衝突突然發展到失去控制的時候,發展到雙方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時候,美國是否會冒著國家毀滅的危險解救日本,那就是一個誰也說不清的問題了。

因此,在模擬中國同日本進行軍事衝突的時候,同時需要考慮美國介入中日軍事衝突和美國不介入軍事衝突的二種情況。

由於歷史的積怨,現實的利益衝突,以及在釣魚台島等等島嶼上的主權爭端,中日之間是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一旦中日之間的軍事衝突發生,中國可能對日本採取三類形式的打擊:

A,對日本的警戒性打擊;

B,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

C,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

對日本這些打擊中國均以飛彈為主要武器來實現。

A,對日本的警戒性打擊

對日本的警戒性打擊是中日軍事衝突的最低層次,中國採取的行動很可能是以特殊性能的飛彈開始攻擊日本的海軍艦隊,燒毀日本艦隊的電子設備,隨後以常規反艦飛彈將其摧毀。中國海軍有一些特殊的戰術能夠使上述的打擊目的得以實現。

中國長劍10巡航飛彈

警戒性打擊發生的條件是中日之間尖銳的,但是小規模的利益衝突,例如釣魚島等島嶼的主權爭端。中國對日本的儆戒性打擊不會涉及日本本土。

在這類低層次的軍事衝突當中,中國所使用的反艦飛彈主要是鷹擊8及其改進型,以及其它一系列新式反艦飛彈。

在衝突的開始,中國可能使用電磁波彈首先摧毀日本艦隊的先進電子系統。

根據美國政府在一九九六年十月前後多次發表的關於釣魚島主權未定的聲明,以及釣魚島不屬於《美日共同防禦條約》所保護範圍的政府官員言論(例如美國主管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洛德的言論),美國在釣魚台島的爭端中可能保持中立立場,美國直接參戰的可能性比較小。

B,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

在未來,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有可能觸發中國對日本本土的有限性打擊。另外,如果中日兩國的低層次軍事衝突升級,也會觸發中國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

中國對日本的有限性打擊涉及到日本本土,是對日本戰略目標的有限性打擊,打擊的方式是東風系列對地飛彈,和巨浪系列對地飛彈,以及射程二千公里巡航飛彈投射日本本土,摧毀日本的防空系統,日本的核電站及生產工廠等等。

中國對日本本土的攻擊引起美國的介入。美國的軍事介入導致戰爭的擴大,甚至有可能是中國同美國日本台灣同時戰爭的局面。戰爭的結果是核武器對有關各國大城市的摧毀。

日本行政區域劃分圖

C,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

在未來,如果日本和中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惡性膨脹,日本復活軍國主義,中國試圖洗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所受到的屈辱,那麼就有可能在中日發生軍事衝突的時候戰爭不斷地升級,直至引發核大戰。

在此情況下,美國可能軍事介入,也可能軍事不介入。無論美國是否介入,都不影響中國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

原因是中國擁有的攻擊日本的核飛彈射程同攻擊美國的核飛彈射程不同,中國以中程戰略飛彈摧毀日本的二十五個主要城市後,仍然有足夠的洲際飛彈威懾美國。

中國對日本本土攻擊的二十五個城市如下:

(一)本州島:東京、千葉、宇都宮、橫須賀、京都、神戶、大阪、岐阜、名古屋、青森、仙台、新瀉、金澤、和歌山、姬路、岡山、廣島。

(二)九州島:北九州、福岡、鹿兒島、熊本、長崎。

(三)北海道:函館、扎幌。

(四)四國島:松山。

在日本的上述城市遭受核打擊之後,日本文明的主體就在地球表面消失了。同時中國可能遭受美國的全面核攻擊,而美國也會遭受中國的核反擊。由於各個核大國的核捆綁政策,一旦其它的核大國監測到有關國家發射出了洲際飛彈,會自動啟動核反擊程序。所以,戰爭一旦到了這個程度,地球離它的毀滅也就不遠了。總之核大戰沒有贏家,最後這種情況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美國警告日本:中日一旦開打 美國將不會出兵

釣魚島

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在其著作《下一場戰爭》中,這樣預言式地描述了與中國有關的一場戰爭:

X年,一支大型的日本艦隊向南中國海駛去。午夜時分,艦隊指揮啟動邏輯炸彈,有超強感染能力的計算機病毒迅速將台灣的鐵路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海上交通導航系統等切斷、鎖死。

與此同時,日本隱身戰機分別到達大陸和台灣上空,投下電磁炸彈。

強烈的電磁波把計算機系統的電子組件全部摧毀。火車不能行進,飛機不能起飛,空軍陷入癱瘓,龐大的地面軍隊也不能有效地調動,戰略威懾失效,國家社會結構陷入混亂。

然後,日軍強大的空中攻勢開始了:戰鬥轟炸機撲向北京、上海、台北,巡航飛彈如暴雨般飛來……

溫伯格以一個軍人的專業視角,描繪了一個日趨成熟的作戰方式——信息戰。而他所設想的隱身戰機,正是已經正式服役並有可能出售給日本的F-22。

而F-22戰鬥機的作用,就是負責「把門踹倒」,這個「門」首先是對方的空中之門。

從溫伯格的假想可以看出,隱形戰機的突防能力非常可怕。

由於隱形戰機將擔當信息戰場的主力,能在短時間內癱瘓敵方國家機器運轉,無疑比只對領導人進行「斬首行動」更有意義。

第一種設想:僅僅對於入侵釣魚島領空、領海的自衛隊機、艦,就地殲滅。

可能的結果:舉世譁然。世界經濟動盪。兩國備戰。日本向美國、聯合國哭訴。美軍沒損失。美國不會動用武力介入。

美國警告中國,加派一個航母戰鬥群到東亞長住,並給予日本裝備、情報支持。戰事擴大可能性不大。

二炮部隊

第二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除就地解決自衛隊機艦外,我海空軍在更廣泛的海域空域(整個東海)形成進攻態勢,誘使自衛隊出海和升空迎戰,並重創之。

可能的結果:美軍沒損失。美國不會開火攻擊中國海空軍。美軍升級戰備等級,在東亞全面對解放軍布防,加派兩個航母戰鬥群到東亞,有可能對我實行電子干擾。

美國嚴厲警告中國,並給予日本裝備、情報支持。

由於裝備補充及時,兵員儲備充分,日本自衛隊短時即可恢復元氣。戰事有擴大可能。中國付出代價,給日本以教訓。美國可能建議聯合國託管釣魚島。

第三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二炮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常規彈頭突擊日本境內所有自衛隊目標,尤其是機場、軍港、防空飛彈陣地。

空軍、海航隨即開展第二波次打擊,力爭全殲海上自衛隊並大部殲滅航空自衛隊。以上攻擊儘量避免殃及美軍,因為有些基地是美日共用的,這很麻煩。

可能的結果:空軍、海航的第二波次打擊很可能遭到美軍的電磁甚至火力反擊。

空軍、海航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有限,又投鼠忌器,可能會出現付出代價但毀傷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因為攻擊了日本本土,美軍又可能出現傷亡,美軍至少會對我開展電子戰,很可能出動F22打擊我空中力量。

甚至出動FA18和B2打擊我東南沿海機場,美核潛艇及大型水面艦隻也可能以巡航飛彈攻擊我海軍艦隻和基地。

戰事擴大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二炮再對美軍基地實施報復打擊,或擊沉、擊傷美航母,美國可能攻擊我東部基礎設施和經濟目標。

二炮部隊

為避免終極誤判,美軍不大可能攻擊我二炮。

短暫衝突後,中美都會選擇停火。美國事後肯定大舉移兵東亞,對中國長期海空封鎖和監視。中國要等下次戰爭才有機會收回釣魚島。

第四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中國不動聲色。二炮秘密進入一級戰備,彈道飛彈核潛艇秘密出海。

幾天後某個時刻幾件事同時發生:日本主要社會經濟目標(包括全部核電站)遭到鋪天蓋地的核打擊;

中國200個大城市開始緊急疏散;我駐美大使告知美方日本已經不復存在,但美軍駐日基地均未遭打擊,中國陸基洲際飛彈和海基飛彈隨時準備回擊美國可能的核攻擊。

可能的結果:鑒於日美安保條約的一個締約方及安保標的已經滅失,美國認為沒必要為了一個已經不存在盟友而介入一場已經結束了的戰爭。

全世界空前團結,緊急行動起來,聯合應對放射性塵埃污染。

以上設想的指導思想是講求速戰速決、講求主動性和突然性,不給日美準備時間。螺旋升級、持久戰顯然對我不利。但一旦開戰,就不是我們單方面可以控制的了。

現在再回到本文的開頭——經濟手段顯然更應該是鬥爭的首選。因為即使發生了軍事衝突,之後,還是要進行經濟戰。

所以,對日經濟鬥爭,即使阻力重重、即使付出代價,都要堅決做。

在軍事上形成壓倒優勢之前,軍事衝突應該是不得已才為之,應該是排在經濟手段之後的選項。

隨著抗戰勝利日的臨近,中日關係的走向正在成為國際社會與中國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大多數觀察者都將關注點集中於「安倍政府對歷史問題的說法」與「日本的重新武裝」等重大政治問題之上。

而忽略了崛起的中國正面臨甦醒的日本全方位的競爭,日本已經成為了現階段中國在亞洲經濟與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

一方面,在東南亞地區,日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開始的深耕東南亞戰略與中國經濟的進入構成了直接對沖;

另一方面,在中亞地區,日本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由橋本龍太郎政府推出了「絲綢之路計劃」。

坦率來說,相比於中國以政府為主、以國企帶動的「走出去」。

日本雖然在「戰略」視野上明顯遜色不少,但是在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爭取當地人民認同、提高投資效率等戰術層面上,卻存在一定程度的優勢。

這些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基本方面:

其一,日本人對目標國的調查工作更為嚴謹、細緻。

亞洲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族群等各個方面往往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對當地情況的掌握往往是「走出去」的成敗關鍵。

日本企業在這方面,做的更為持久、細緻與全面。一些企業往往是連續幾代領導人地對某一地區進行持續性的調查,其調查往往涉及當地的各個方面。

相比而言,我國的企業往往對當地的調查研究缺乏足夠的時間和連貫計劃。

我們的一些國企領導人往往把「走出去」當作政績工程,力圖在自己任期的3-5年內就出成果,不願意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準備工作。

結果造成了,對當地情況一知半解就上馬項目的急功近利的現象。

這讓我們的一些企業承擔了很多的風險,交了不少的學費。

其二,日本人與外國當地社會打交道的方式更為靈活、務實。

相比於習慣走高層路線的我國國企,日本企業在企業外交方面的經驗更足,更善於爭取外國當地社會的好感。

比如我國投巨資援建國道,日本人卻花更少的錢去修鄉間公路。

我國企業花大力氣去為乾旱地方打井,日本企業卻給每個打井的家庭婦女贈送經久耐用的水桶。

日方的很多行為,花費小卻更接地氣,收效更大。

很多時候,我們的一些企業援建完小學之後就不管了,最後這些小學被當地的土豪劣紳霸占。

孩子們還是擠在破房子裡上課,而日企不僅修小學而且還聯繫NGO常年派駐老師授課。

最後的結果是,老百姓都知道中國人援助了不少,但是感受到的卻往往是日本人的好。

其三,日本在營造國家形象上有一些獨特的小聰明。

我們一直把許多國家當作與中韓一樣的日本侵略的受害者,但是卻忽視了一些重要的歷史因素。

事實上,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在日本侵占以前並非獨立國家,而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日本進入東南亞之後,通過給予這些國家名義上的獨立地位,迷惑和爭取了相當部分的當地精英,而這些精英基本上至今為止仍然把持著東南亞一些地區的政治權力。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經濟、社會援助等手段隱秘重建了與這些當地精英的社會聯繫,並在一些國家相當成功地修復了自己的國家形象。

坦率而言,中國與日本在亞洲的較量正在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日趨激烈。

作為超大型國家的中國相對於日本的戰略優勢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明顯,這也引起了日本在戰術層面的進一步反彈。

雖然從長遠上來講,大勢所趨絕非機巧、算計可以阻擋,但是正視競爭對手的長處卻是提高我們自身所必需的態度。

中國社會必須將戰略上對日本的藐視轉移到戰術上對日本的高度重視上來。

二戰失敗後,日本喪失了明治維新後所取得的全部擴張果實,工業基礎也被摧毀大半,現實國力跌入谷底。

如果打垮日本,並操控戰後東亞局勢的是蘇聯,那日本十有八九會就此亡國。

因為蘇聯和日本一樣,都是東北亞國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蘇聯同時還是世界級地緣板塊的擁有者,是現實中的超級大國!

如果日本是被蘇聯擊敗,那蘇聯肯定會藉此機會徹底征服日本,以完善對東北亞地緣板塊的控制,打開遠東地區通往太平洋的戰略通道。

但打敗日本的是美國,掌控東亞局勢的也是美國,這就使日本獲得一線生機。

蘇聯的龐大體量,以及地緣關係的疏離,決定了美國雖然能對它保有優勢,但卻無力擊敗。這樣的話,日本的機會就來了。

第一,日本位於東北亞海上,是蘇聯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門戶。美國控制日本,就把扼住了蘇聯東出太平洋的名門。

第二,作為海島國家,日本與蘇聯之間有日本海作為屏障。雖然在工業時代,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大幅削弱,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日本阻斷來自大陸的影響。

第三,雖然作為一個國家,日本地緣實力十分有限,但作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前方戰略基地,這個擁地38萬平方公里、1億人口的島國還是完全足夠的。

以上都是從美國角度出發。而從日本角度權衡,鑒於美國遠在太平洋彼岸,地緣關係的更加疏離,決定了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力,必然遠遜於蘇聯,更不可能將其吞併。

甚至,為了更好的發揮牽制蘇聯的作用,美國不僅要在政治上給予日本一定的自主權,經濟上還要加以扶持。

總而言之,雖然戰敗後的日本,已經擺脫不了任人魚肉的命運,但賣給美國,卻遠比賣給俄羅斯要好過的多。

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也願意親美。你情我願之下,日美同盟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分析戰後日美親近的必然性。而在現實層面,中國解放戰爭的結束和韓戰的爆發,更使二者進入蜜月期的速度大大加快。

隨著中國內戰的結束,新中國加入蘇聯陣營,東方大陸徹底成為美國的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扶植日本就成了當務之急。而隨著韓戰的爆發,這種扶植又進一步強化。

日本藉此鹹魚翻身!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受美國鉗制,但在經濟上,憑著自己的二流工業國老底和全球化東風,日本在戰後一躍而起,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經濟大國。

當然,無論日本在經濟上再怎麼牛,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得唯美國馬首是瞻。

不過,由於日美現在同時面對蘇聯這個大敵,二者的利益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一致的。

在70年代時,由於冷戰格局變為蘇攻美守,美日承受的壓力空前增大,二者均對與中國和解報以極大的熱情,希望這個羸弱的地緣大國能分擔來自蘇聯的壓力。

這種和諧的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

到80年代時,美國逐漸改變態度,開始對日本有限度的打壓。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日本已經基本坐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仍受制於美,但在經濟層面,已經對美國經濟構成較強衝擊;

中國工業發展

其次,此時美國經濟仍然問題多多,但又必須加大冷戰投入,以給蘇聯最後一擊,所以也希望通過洗劫日本這頭圈養的肥豬,撈點銀子花花;

最後,冷戰漸入尾聲,蘇聯敗相已露,日本在遏制蘇聯上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無需太過扶植。

因此,美國開始了對日本的洗劫和打壓。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本被美國洗劫,經濟陷入低迷。

《廣場協議》是戰後數十年間,日本受到的最大挫折。而中國的崛起,更加劇了日本的危機。

日本是一個工業大國。工業製造是維繫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日本的本土工業受到越來越強的衝擊。

中國體量遠超日本,隨著工業化的深入,中國工業體系的規模優勢逐漸顯現,再加上中國適合發展工業的低地平原眾多。

勞動力成本低廉,以及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這種種因素,導致其後來居上,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奪走原先屬於日本的份額。

家電、重工、電子儀器、鋼鐵,一個又一個日本的支柱產業,在中國的高性價比同類產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當然,憑藉巨大的先發優勢,日本仍在一些中高端產業和關鍵技術上保有優勢。但技術上的領先從來就不是永恆的。

隨著中國產業的升級,這些優勢也在逐漸縮小。而且,有龐大工業體系做支撐,中國企業在技術升級方面要相對容易的多。

中國工業體量遠超日本

而失去了普通製造業支撐的日本高精尖行業,猶如被抽走了根基的空中樓閣,再往前走十分艱難。

地緣實力的巨大差異,決定了一旦中國與日本在工業領域產生競爭,前者天然擁有極大優勢。

雖然日本的先發優勢同樣巨大,但只要中國走上正軌,那日本早晚會敗下陣來。

文明發展水平的差距是後天的,可以改變;地緣實力的差距則是先天的,不可改變!

其實日本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當年才豁出老命發動侵華戰爭,希望憑藉在向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獲得的先發優勢,擊敗仍陷於農耕泥沼中的中國,進而奪取東亞大陸,徹底改變地緣實力上的天然不足。

只是,隨著二戰的失敗,日本的歷史性機遇已經喪失。後來雖然靠著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東風再度崛起,但由於政治和軍事已被美國控制,國際形勢也大有不同,日本再也不可能重複明治維新後的侵華軌跡。

隨著中國回復正軌,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迅速變現,所釋放出的能量,足以讓日本膽戰心驚。

現在,輪到日本畏懼中國了。

日本畏懼中國,首要的自然是擔心中國報近代侵略之仇,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