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都把錢借給了哪些國家?為豪賭吞下苦果

@ 2016-04-19

中國都把錢借給了哪些國家?為豪賭吞下苦果

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上周斯里蘭卡向北京方面提出請求,希望將拖欠中國的80億美元債務中的一部分轉化成基礎設施項目股權,提出願將斯里蘭卡企業部分股權售予中資,也就是國際版的「債轉股」。

隨後斯里蘭卡方面稱其並沒有向中國提出取消債務的要求,不過不少人好奇心再次被點燃——中國到底借出去了多少錢?中國都把錢借給了哪些國家?

「中國在過去兩年間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超過了世界銀行。」

早在2011年,英國《金融時報》就稱「中國在過去兩年間(2009-2010)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超過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當時中國共簽署了1100億美元的貸款給發展中國家,而同一時期世界銀行只承諾了1003億美元貸款。

但由於缺乏全面的官方數據,我們仍然很計算出中國到底對別國放了多少貸,只能從一些研究或報告中捕風捉影。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凱文•加拉格爾(Kevin Gallagher)等人根據中國-拉美金融資料庫測算,2005-2014年,拉丁美洲國家總共收到了1190億美元和中國政府有關的貸款,光是2014年,就高達220億美元。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黛博拉•布羅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則表示,2003-2011年,中國對非洲國家的貸款達到了528億美元,最近兩年這一數字至少又增加了200億美元。

2011年,時任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左)在巴哈馬群島參加一典禮。/AP

那麼在中國,貸款的錢由誰來提供?中國的對外貸款主要是由國有金融機構來完成,它們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中國進出口銀行(China Export-Import Bank)。

前者是國有商業銀行,提供商業貸款;而後者除了提供商業貸款之外,還擁有獨一無二的權利——提供優惠貸款,以援助他國開展項目。

可在真實世界中,這兩家銀行都曾經以援助的名義借給別國大量的錢,而且央行、財政部又是它們的第一、第二大股東,它們的行為可能就是中國政府的行為,所以中國的對外貸款和對外援助讓人感到混亂不清,也就不奇怪了。

拉美的厄瓜多、委內瑞拉不太容易從國際市場借到錢,中國可能是他們最後的救星。

中國的國有金融機構在提供貸款時,經常不按國際市場的常理出牌。拉丁美洲國家委內瑞拉由於糟糕的信用評級被國際市場冷落,世界銀行從2005年開始,就幾乎一分錢都不借給委內瑞拉。

但中國的國有銀行逆流而上,從2005年到現在已經給委內瑞拉提供了超過560億美元的貸款。《華爾街日報》則進一步指出,國開行在2008-2015年期間已經借給委內瑞拉370億美元。

2011年,東歐的白俄羅斯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但IMF拒絕給白俄羅斯提供貸款,除非IMF親眼看到白俄羅斯實施改革。又是中國站了出來,不僅提供了10億美元貸款,順帶還提供了無償援助和建設合同。

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看來,中國是最後的救星,也是一個慷慨的、不計較的救星。在拉丁美洲,比委內瑞拉好不到哪裡去的厄瓜多和阿根廷在國際市場上借不到錢,因為主流銀行開出的借錢條件太苛刻,但他們卻能從中國這裡借到錢。

2010年世界銀行準備給阿根廷提供300萬美元貸款,區區300萬美元,就讓阿根廷提交不計其數的財務報表、評估報告,還讓阿根廷雇用經世界銀行批准的專家,來監測貸款透明度和使用效率。

2012年,阿根廷的一條鐵路。

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傑米•梅茨爾(Jamie Metzl)還舉了一個柬埔寨的例子,這個東南亞國家原先考慮從世界銀行貸款6億美元,但世界銀行的借貸條款中要求帶有透明度和反腐敗的改革條件,最終柬埔寨讓世界銀行走開,然後從中國手裡借到了一筆相同的卻沒這麼多繁瑣要求的錢。

這也是為什麼,亞洲島國斯里蘭卡借錢不找世界銀行和IMF而找中國的銀行,因為世界銀行和IMF限制太多了,即使他們努力迎合世界銀行和IMF,也有一大筆貸款因為達不到要求而鐵定泡湯。

中國的銀行放貸沒世界銀行那麼多的政策要求,但有一條,來借錢的國家得把貸款拿出來一部分買中國產品和服務。

不過中國的慷慨,可不是不求回報的。中國不要求借方改變現有的國內政策,但也得想辦法讓他們儘量能還上錢,畢竟這些國家名聲都挺糟糕。中國國有銀行們的計劃很簡單,那就是我借你錢,你還我大宗商品。

世界銀行的一項對比研究發現,在拉丁美洲國家,中國採取「貸款換石油」策略,委內瑞拉、厄瓜多都是向中國出口石油來償債。

2009年,巴西的國有石油公司也簽署了類似協議,國開行報之以10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2012年初,巴西拿到了這筆錢,按照協議,巴西每日向中石化提供20萬桶石油。

而在非洲,中國除了用貸款換石油,還用貸款換農產品(棕櫚油、可可粉、菸草)和其他自然資源(鉑、銅、鑽石)。在2003-2011年,中國對非洲的528億貸款中,有56%是這種形式。

據美國布魯斯金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在非洲,中國更是對這種模式如魚得水。2005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安哥拉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與此同時中石化取得了某油田的開採權(不過也許這只是巧合);2008年,中鐵集團利用相似的手段,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銅礦、鈷礦開採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的「貸款換石油」原本是想降低這些聲名狼藉的國家不還錢的風險,可惜他們太不爭氣。

中國的國有銀行們想用「貸款換石油」策略來降低貸款違約的風險,可惜這些把錢借走的國家都不太爭氣。由於國際油價持續低迷,以及國內管理不善,依賴石油的委內瑞拉麵臨著新一輪的債務危機。

2014年末,國開行就已經緊急救火,延長貸款期限,減輕償還條件,允許委內瑞拉運送比協定要求更少的石油,甚至允許委內瑞拉用臭名昭著的本國貨幣而不是用硬通貨注入共同發展基金。

隨著其他投資者紛紛逃走,委內瑞拉變得更加依賴國開行。但國開行的網開一面不能改變什麼,如今委內瑞拉身背1250億美元債務,2016年,委內瑞拉有100億美元的債務將要到期,一堆爛攤子等人來收拾。

相同的情況出現在了拉丁美洲的厄瓜多,還有中國的鄰居俄羅斯,這些向中國借錢的國家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說,「中國向非洲、拉丁美洲還有亞洲的不穩定政權提供貸款,承擔了太大風險。」

中國進出口銀行在2006年給太平洋島國湯加提供了貸款,幫助其重建因騷亂損毀的首都,但現在指望湯加能還上錢,實在有些天真,湯加正在創紀錄的債務泥潭中無法自拔,它甚至制定

了「不再借新債」的政策來處理這個問題。中國將原本2013年的還款日期推遲到了2018年,未來形勢仍不明朗。

中國要為過去的豪賭式貸款吞下苦果,而這些貸款可能對借方的經濟問題也不太幫得上忙。中國的貸款不足以支撐阿根廷的經濟,除非阿根廷進行實質性的宏觀經濟改革,包括開放市場、改革制度、改革銀行體系和財政責任以及停止浪費;

你會發現,中國選定的國家,大多也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這種貸款方式在非洲也被稱為「安哥拉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一般是用市場現貨價格來購買這些國家的大宗商品,不是要求直接用資源來償債。

2007年,一名中國工頭在非洲幾內亞比索當監工。

中國不管借方使用貸款透明不透明,但是往往會在貸款條約中保證自己的利益,比如讓中國公司參與到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中。

上文提到的凱文•加拉格爾長期研究中國對拉美國家的貸款,他指出,中國貸款雖然爽快,但是借方得用這筆貸款中的一部分錢,來購買中國的建築、石油、通訊、衛星以及火車設備。

比如2010年國開行給厄瓜多開出了1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條件,而其中還是強制要求厄瓜多得用這筆錢的20%來購買中國服務。

而非洲各國飽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困擾,近年來政府不停借貸也在擾亂經濟市場。上文提到的中非問題專家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在2015年12月曾表示擔憂,「個人感覺,過去3年間許多非洲國家接收中國提供的貸款時都遇到了困難。

2014年,太平洋島國湯加淺水灘風景。

這些國家的出口商品價格較低,要償還貸款就更難了。」2014年,非洲的加納出於對還債能力的擔心,主動把30億美元貸款額度降到一半,這筆貸款額度是3年前與國開行簽署的。

也許只有已故的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才表現得英勇無畏,他在2012年談到中國新增的40億美元貸款時說,「過幾天會從北京再拿到40億美元」,查維茲伸出四個手指告訴記者,「幸運的是,我們不依賴那家糟糕的銀行。你叫它什麼來著?世界銀行。那些依賴世界銀行和IMF的國家太可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