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外出就餐時,常會習慣性地把開水倒入碗中,清洗一遍碗筷、杯碟。不瞞您說,小編我也有這樣的習慣,即使是到了星級飯店,還是像得了強迫症一樣,只有用熱水燙了碗碟才安心。 可是,飯前用開水燙碗筷究竟能不能消毒呢?記者通過實驗有了發現。 實驗辨真偽
測試樣品:某水餃店的餐具和某快捷酒店的塑膠拖鞋測試過程:
1、用ATP螢光檢測儀拭子對樣品最容易受到污染的部位進行取樣;
2、取樣完畢放入檢測儀中進行數據分析;
3、經過檢測分析,餐具表面細菌數值為41RLU,塑膠拖鞋表面細菌數值為246RLU;
4、用100℃開水對樣品進行淋燙,再用拭子對樣品同樣部位取樣;
5、測試儀結果顯示,餐具表面細菌數值為40RLU,塑膠拖鞋表面細菌數值為241RLU。
實驗結果:
經過對比發現,無論是餐具還是拖鞋,在開水淋燙後,細菌數值下降才不到3%,效果非常微弱。
實驗視頻:
(↓ ↓ ↓ 溫馨提示:請在WiFi下觀看視頻)
原來,飯前用開水淋燙碗筷根本沒多大用,都只是自我安慰!
專家來講解 專家表示,高溫消毒要真正達到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溫度,另一個是時間。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細菌多數要經100℃高溫作用1—3分鐘或80℃加熱10分鐘才能死亡,如果加熱溫度僅為56℃,即使加熱30分鐘後,這些細菌仍可存活。另外,某些細菌對高熱有更強的抵抗力,如炭疽芽孢、蠟樣芽孢等。因此,吃飯前用開水燙碗,因作用溫度和作用時間不足,只能殺死極少數微生物,並不能保證殺死大多數致病性微生物。
那麼問題來了,在家吃飯,碗筷如何消毒才靠譜呢?
大家可以煮沸消毒,將洗滌潔凈的餐具置入沸水中消毒2~5分鐘;或者使用蒸汽消毒,將洗滌乾淨的餐具置入蒸汽櫃或箱中,使溫度升到100度時,消毒5—10分鐘;或者用烤箱消毒也可以,如紅外消毒櫃等,溫度一般在120度左右,消毒15—20分鐘。現在商場裡還有很多具有紅外線消毒功能的碗櫃等高新科技產品,也可起到一定的消毒滅菌作用。不過,消費者在購買時需注意產品是否合格。
還有個問題:外出就餐時,如何辨別不合格消毒餐具?
一看:看外面的塑封膜是否乾淨,如果膜上雜質很多,則有可能是廢塑料重複使用,還要看生產信息(廠址、聯繫電話、產品保質期等)是否齊全。
二聞:打開塑封后,聞聞是否有刺鼻氣味,如果是用洗衣粉等清潔液清洗的,會有較強的氣味殘留,如果油脂殘留也會有不良氣味。三摸:用手摸一下餐具,如果有水、澀的情況,則可能是油污沒洗乾淨。最後,要吃得放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是自備餐具,起碼在店家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情況下自備筷子。
特別提醒 洗乾淨碗底對碗筷衛生也很重要日常洗碗的時候也應該多注意,洗好碗腳對碗筷的衛生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大家在打掃住房時,只注意表面和屋中間是否乾淨,對牆角彎里很少注意,這些地方就成了衛生工作的死角,成了灰塵、細菌、蚊蠅、毒蟲叢生的積聚地。
同樣,在洗碗時,有些人只注意洗碗內,不注意洗刷碗底,結果碗疊碗時,這個碗的底放在另一隻碗上,碗底的髒物和細菌正好帶到另一隻碗內,給病菌留下繁殖的溫床。因此大家在洗碗筷的時候要格外注意,讓碗筷上不再存在致病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