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肯亞破獲的詐騙集團被遣送回大陸一事,再度炒熱兩岸話題。台灣電信詐騙集團造成大陸財產損失,他們不事生產,只靠謊言就騙走了大量血汗錢。而在台灣,還有一批選前說一套、選後做一套的政治詐騙集團,他們在競選時靠忽悠百姓、亂開支票來騙選票,當選後又不守誠信、不履行承諾,如新黨就將這批人定位成是政治金光黨、老鼠會。
4月15日上午,台灣"太陽花學運"主事者、"島國前進"發起人林飛帆及多個公民團體,到"立法院"前抗議民進黨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未落實民間版的五大"立法原則"。想當初,民進黨和太陽花運動組織者走的多麼親近,一旦上台,也早忘了當初的信誓旦旦。正如新黨青年委員會主席王炳忠所說,"我們都是政治詐騙的受害者"。
"台獨詐騙集團"的兩面手法
林飛帆只是上了一次當而已,相比之下,台獨分子所鼓吹建立的"台灣國"就是一群詐騙集團所捏造出來,用來騙取錢財和名聲的"投資項目",而他們這二十多年來所騙取的利潤可不是那些靠電話或社群網路詐欺所能比擬。
在這世上除了華爾街金融集團,大概還沒有像台獨詐騙集團一樣"投資報酬率"如此高且受到客戶高度信任(不管是沉迷於他們給予的願景,還是單純看中他們騙錢的能力)的團隊。台獨詐騙集團的概念有點類似龐氏騙局,但手法更加複雜。龐氏騙局意指成立空殼公司誘騙人們投資,保證投資者短期內獲得高回報使更多人上當,但其實不過只是把新投資者的錢支付給最初投資的人當作回報,直到再也付不出錢為止。
台獨詐騙集團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不需要以物質回報來維持信用,而是以幻想出來的願景與未來收益作為抵押。台獨詐騙集團的中流砥柱是台灣島內本土資產階級中的台獨企業,這些企業與一般台商和被視為"統派"的企業不同,他們更擅於隱藏自己的身份,不像富士康或旺報等企業高調,也不會以自己母公司的名義親自去內地投資,而是用各種不起眼的子公司來挹注資金參與房地產等投資項目,或是與內地的民營企業開展合作以避人耳目。
他們在內地賺取大量收益,回到台灣後除了繼續投資房市股市外,其餘用來投資政界與媒體,在台灣選舉是個高收益卻也是高成本的投資,可以說沒有企業提供的政治獻金是幾乎無法進行的。然而一旦打贏選戰,其背後的利益也是非常可觀,藉由地方政府公開招標、採購、產商回扣、影響政策、推動減稅等方式就能在短期內回收成本。政商關係打好,即便這些企業老闆都沒有成為"宰相"的機會,留下的資產也足夠養好幾代紈絝子弟了(更不用說在台灣遺產稅的最高稅率已調降至10%)。
獨派媒體以《自由時報》、三立電視和民視為三大支柱,在馬英九聲望低落後也有不少媒體加入了批藍斗馬的半獨媒行列,其政治新聞攻擊對象以藍營與統派為主,兩岸新聞則是儘可能醜化或抹黑大陸,政論節目的主題也常出現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的論調,來賓與主持人只需要配合劇本罵人就能賺錢,言詞可說是極盡挖苦、激進與低俗。這些企業的目的大概可以歸納成三個,其中第一個目的就如上述所說,無非是吸引觀眾目光並攻擊對手,在選舉時期幫贊助對象或稱政治代理人拉選票以獲取更多利益。
獨派媒體渲染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的另一個方法,是刻意捏造一些"宮斗"劇情,海量報導大陸社會矛盾、貶低人民文化素質、撰寫商業界競爭下落敗者的故事(原因多為落後產業淘汰,但總會牽扯到對大陸投資政策的不滿)、誇大大陸經濟增長減緩的影響、大陸投資環境惡化等報導。
在撰寫類似報導這一點上,台灣和歐美日許多商業媒體的觀點總是一致,與此同時又會出現一些評論,說某些經濟體比中國更成功。例如宣稱印度經濟會比中國經濟GDP增長率更高,而當印度經濟遇到危機時,又轉而說外國公司與其在中國投資,還不如選擇墨西哥。如果墨西哥又出現了危機,他們馬上又會炮製出另一個地方,公布投資利多消息並提高信用評估,像是高盛集團在金磚四國後又創造出的其他名詞,靈貓六國、高成長八國、金鑽11國等等,只要不是中國。這就是他們的第二個目的,阻撓外國和台商企業來內地投資。儘管中國本身資金足夠充裕,關鍵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快速追上已開發國家,但在經濟發展與全球化的時代,外國的資金技術對中國經濟發展還是不可或缺。
而對台獨企業來說,由於技術優勢差距大致不如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來得大,因此這麼做的可能還有另一個目的,即誤導其他台商,使其不願到內地投資,一方面可以讓"南向政策"等對外投資政策交出一份稍微好看的成績單,另一方面深知內幕的台獨企業可趁機擴大在大陸市場的份額,繼續受益於中國政府的優惠政策。至於像郭台銘、蔡衍明等勇於西進,又不願資助"台獨"的企業家,"台獨"是不會放棄任何能操縱輿論對他們進行批鬥的機會的。
第三個目的,或許也是更為陰險、隱晦的目的,則是轉移焦點。由於過去三十多年來各國政府推行學術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放鬆金融管制、減稅、私有化等政策下,貧富差距嚴重擴大,長期積累的仇富情緒在經濟蕭條時一舉爆發,此時政經高層為了保住他們的利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製造族群衝突等各種矛盾來轉移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矛盾,就像美國選戰一樣,台灣選戰也善於打出中國牌來應付,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隨著"民主化"而啟動一系列新自由主義式經濟改革,包括國有資產私有化、金融自由化等,造成貧富嚴重分化,人民成了活在房屋等債務陰影下的"無殼蝸牛"。
由於有中國內戰和冷戰反共陣營的背景,中國威脅論在台灣更是大行其道,使獨派和本土財團能更輕易地操縱民意走向,以詆毀藍營或是統派,呼籲財富合理分配的聲音雖然不小,解嚴後也曾出現過左派運動(不少為左統派),但最後終究是被仇中促獨的輿論所蓋過,或是被導向為針對藍營,而對綠營不利的,如民視、柯建銘、李登輝等人與陸資企業的不明關係,也只會被冷淡處理。
總結以上的資訊,我們可以看到台獨詐騙集團擅長玩弄兩面手法,在台灣煽動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或"台灣民族主義"和反共思想來搏取民意和政商利益,在大陸則隱藏身份。或許這些人心裡真的有過搞台獨的想法,但從行為上看來更多只是想獲取利益而已。然而他們的兩面手法還能持續多久?
等到騙局破滅,沒人會為"台獨"集體站台
台灣和西方媒體的報導的確會讓人不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這幾年也確實有一些企業離開中國。但結果是會讓他們失望的,商人的眼光是雪亮的,中國直接投資的總金額從2007年的747億美元,一路增加到2014年的1195億美元,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4年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更多達23778家。
原因在於,隨著內地工資上漲,中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即低成本的勞動力不再,商人逐漸關注越南、柬埔寨等工資成本更低的國家,所以低端產業轉走了,多數台商倒閉或遷移原因也是如此。但另一方面,由於看重了中國的市場和研發人力資源,有31%的企業還是決定要到中國從事研發,高端產業,如先前曾不斷發話要將工廠遷往印度的郭台銘,新建的工廠最終還是落腳在河南省省會鄭州市,自稱最捨不得離開台灣的台積電,最後還是來到了南京設廠。
政治方面,由於台獨勢力氣焰囂張,不斷引起美國的擔憂,當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又引發台海危機後,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中國提出了三不政策(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灣不應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局勢對立,美國便稱台灣是麻煩製造者。近年來由於希拉蕊提出重返亞太政策,加上台灣經濟狀況嚴峻,台獨勢力再次興起,甚至積極配合日本新安保法案與美國南海政策,意圖再使兩岸對立。
然而,台灣終究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台獨勢力指望美國動用全部資源與中國大陸全面開戰,美國是不會做的。美國知名右派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國防與外交政策研究室副主任Ted Galen Carpenter早在2005年出版《即將來臨的美國為台灣與中國的戰爭》( America's Coming War with China: A Collision Course over Taiwan)一書中,在全書結尾就寫道:
(1)美國繼續對台出售武器而不提供安全保證的政策,是基於這樣一種承認,即台灣是美國的一種有限的或邊緣性利益,而非至關重要的利益;
(2)對台灣的安全保證需要承擔巨大的而非極小的風險。即使一場最初僅限於台灣海峽的小規模武裝衝突,也可能會升級以至失控,而置美中兩國決策者的意圖於不顧。對於美國來說,這種程度的風險只能在保衛其至關重要的安全利益時才能承受,而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並不符合這一標準;
(3)政策建議認為美國在台灣獨立問題上不持任何立場。
十年過去了,中美兩國不斷加強經濟合作,中國軍事實力迅速提升,在國際議題上也不再是只有美國一家主導。儘管中美雙方時有摩擦,但誰能保證台海開戰時美國一定會出兵對付中國?根據美國最新的一份民調,有將近六成的美國人反對美國介入因為"台獨"而引發的台海戰爭,再對照另一份民調,如果解放軍渡海而美國不派兵支援的話,"台獨"支持率只會剩下14%。
同樣,台獨勢力在中國有無數資產,一旦交戰,中國政府必然會沒收資產,台獨勢力會甘心放棄數百甚至數千億資產?別忘了去年鍾嶼晨的臉書發言曝光後,無論她怎樣辯解,廈門市政府最終也沒有放過她和她家族的企業,在反服貿鬧劇結束近兩年後,許多支持台獨和反服貿的企業與人士的身份也一一曝光,蔡英文的兄長蔡瀛陽、黃國昌岳父高熙治等更是被爆料與大陸有生意往來。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說,"全球經濟共同體的擴展只不過是各民族之間相互鬥爭的另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並沒有使各民族為扞衛自己的文化而鬥爭變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這種鬥爭變得更困難,因為這種全球經濟共同體在本民族內部喚起當前物質利益與民族未來的衝突,並使既得利益者與本民族的敵人聯手而反對民族的未來"。
從這些台獨分子不一致的言行舉止來看,他們是會為了自身龐大的利益而出賣他們創造的所謂"台灣人"和"台灣國"的未來,這也是筆者稱他們為詐騙集團的最大原因,如果還有人甘心受騙的話,只能說很抱歉,沒有任何一個"檢察官"會願意幫你追討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