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姑傳奇與其在閩北的信仰民俗

@ 2016-04-18

在福建眾多的地方神中,陳靖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女神,她是以「扶胎救產,保赤佑童」為職能的婦幼科專業神。

陳靖姑,又作陳靜姑、陳善姑、陳貞姑,尊稱極多,有順懿夫人、慈濟夫人、臨水陳夫人、陳太后、順天聖母、通天聖母、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註生娘娘等,民間常以奶娘、娘奶、陳夫人、夫人媽、仙姑媽或臨水奶代稱。在閩北,福州語系的俗稱「夫人媽」,建甌語系的俗稱「奶娘」(浦城一帶俗稱「奶娘佛」)。

千餘年來,陳靖姑已成為對福建民眾的社會生活和人生進程有著巨大影響的女神,同時也在閩北民俗信仰中佔有重要位置,信眾千家萬戶,已成為閩北鄉土文化的一個重要成分。

陳靖姑傳奇故事及在閩北的傳播

與海神林默娘(媽祖)一樣,陳靖姑是民間塑造的一個極具神的色彩的傳奇人物。傳說,陳靖姑系其母夢吞紅雲懷孕而產。年六歲,精通女工;七歲登堂攻讀易傳;十一至十二歲,從母看經說道;十五歲往閭山學法,拜許真君為師。三年後返家,多有請急危難、除妖佑民之事。二十四歲時,天大旱,靖姑駕雲祈雨施澤萬民。因產後受大雨濕身,又未學救產之術,不能自救,於古田臨水洞門坐化。陳靖姑靈魂重生,赴閭山習救產保胎之法,學成返回古田救產護胎,保赤佑童。其遁地騰空,被認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法力無邊,有求必應。

有關陳靖姑的故事和傳說散見於歷朝各代的志書文籍。特別是在《閩都別記》記載得十分詳細。《閩都別記》起了統一陳靖姑故事情節的作用,使福建各地的陳靖姑信仰活動趨於一致。

陳靖姑由人而神,這個轉變最明顯體現在《建寧府志》記載中:浦城徐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舉家憂危。一婦人踵門,自言姓陳,專醫生產,令徐別治有樓之居。樓心鑿一穴,置產婦於樓上,僕持仗伺樓下。即而產一蛇,長丈餘自穴下,遂撲殺之。舉家相慶,酬以物俱不受。但需手帕一方,令徐親書「徐清叟贈救產陳氏」,且曰:「某居福州古田縣某地」,出門不見。後清叟知福州,遺人尋訪所居。鄰人云:「此間只有陳夫人廟,嘗化身救產。」細視之,則所題手帕懸於像前。仍為請於朝,加贈封號焉。

浦城徐清叟,歷史上實有其人,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曾知福州、建寧等府,還官至參知政事,為官頗有政聲。這裏記載陳靖姑救其子婦之事,是流傳閩北最早的傳說故事,其神跡是以救產為核心的。

從上面簡述的陳靖姑傳說的演變過程中,可以發現陳靖姑傳說內容的日趨豐富,由人而神的形象日趨完滿。明代記載的臨水夫人廟——慈濟廟,僅兩座,一處在古田,一處在羅源。到了清代,陳靖姑有了「太后」之稱後,福建幾乎每個縣都建有陳靖姑神廟。到了民國,陳靖姑女神形象已走入千家萬戶。據載,臨解放時,閩北各地共有五十多座主祀或兼祀的陳夫人神廟。從現已掌握的情況來看,目前閩北十個縣(市、區)主祀或兼祀陳靖姑神廟有三十三處。

奉祀陳靖姑女神,在閩北不少宮觀寺廟中都有,這只是列舉一二而已。不過,聖跡雖雲多,她卻很少擁有獨立的宮宅廟舍,幾乎都是同其他佛、道、民俗諸神並祀,而且刁陪末座,不成主祀之神,所以其聲名就遠遠不及海神媽祖的顯揚。但她的俗緣卻是那樣深深地和廣大婦女的心弦連結著,這又是其他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閩北的陳靖姑信仰民俗

儘管在傳說中陳靖姑已被渲染成一個有求必應、法力無邊的女神,但在民間更多的是關於陳靖姑「護胎救產,保赤佑童」的神力,因此人們把她作為司產女神——註生娘娘。

人們常把婦女生產——分娩,叫做「下地獄」,「過鬼門關」。它對產婦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關口,是產婦身體和精神神經受嚴峻考驗的時刻。因此婦女們祈望著有一位神明來保護自己生產順利。這樣,為民解旱「脫胎求雨」而獻出年輕生命的陳靖姑以臨終時誓救人產難,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神化為靈魂複生,學得救產護胎法,施澤人間的產婦救星。

閩北民間的陳靖姑信仰習俗,和福建省其他地方一樣,主要有懷胎孕育和誕生養育兩個階段的信俗活動形態。由於這種崇祀活動屬於心意信仰民俗,在內容和形式上,各地的做法互有同異,沒有整齊劃一的規範程式。以下列舉閩北民俗一二:

(1)懷胎孕育的俗信活動

乞花添丁:乞花,也叫請花,這種習俗很多地方都有。花是註生娘娘作為向人間傳送嬰兒的象徵聖物。一物一嬰,白為男,紅為女,所以俗稱孩兒為「花子」、「花孫」。這是因人們不解生育之謎而認為是神的賜予的古俗觀念的遺存。因此,如果未懷孕的新婚夫婦,或已育而想多育的婦女須向陳靖姑祈子——乞花。相傳百花橋堆紅擁白,紅白花爭卉鬥妍,人皆以為從百花橋轉世而來。

(2)誕生養育的俗信活動

祈求保胎護產:臨盆和分娩,是開花結果、瓜熟蒂落的緊要時辰。要求的是如時順產,母子平安。特別是農村,土法接生,缺醫少藥,所以還是事先到「扶胎救產」的陳靖姑那裏求求平安是最要緊的。閩北不少地方,婦女自知已懷孕始,便在房中供奉陳靖姑神位,或掛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禮敬不輟,以祈胎安、產順、生男孩。若遇到難產時,則在花木前焚香禱告許願,祈求花公花婆將花水澆順,讓孩子順產平安(古俗稱一人都一株花樹,養在百花園裏,有專人管理。花樹的盛衰決定人的生死禍福)。分娩後三朝,請陳靖姑神像到家的要送之「回鑾」歸願,並備紅包、紅蛋、牲禮到廟報喜、安位敬謝。

拜神認「契母」:從孩子臨世至十六歲身盈體實,是一段要付出細心、擔心和愛心去哺育撫養的艱辛日子。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平安順事,這需要保赤佑童陳靖姑的繼續護佑,還得請於神。因此,托母子份,是至今還做而不絕的事。形式很簡單:以紅紙條寫上「弟子某某有幼子(女)一名,叩拜奶娘為契子(女),祈求平安賜福」,契字貼在神前牆上即可;或紙糊一尊陳靖姑小神象,貼上同樣的紙字條,送到陳靖姑神廟的神龕邊。可以說,從古至今,為陳靖姑女神義子者比比皆是,難以計數,至今依然如是。

香袋、百家鎖和金剛箍:這是過去讓初生至十六歲不同年齡段孩子佩帶的「避邪祛痛,百無禁忌」的護身物。香袋,是用陳靖姑神廟的香爐灰裝進一寸見方的小布袋即成。百家鎖,是向許多鄰居、親友討賞的錢去定製一個鎖形銀牌。牌上鐫有「出入平安」或「寶貴吉祥」或「百無禁忌」字樣。百家氣旺,邪氣難侵。金剛箍是載在孩子脖子上的銀制圓形小圈。

(3)陳靖姑女神的祭祀活動

迎香接火 陳靖姑女神的祭祀活動多與全省各地的神廟的慶誕祭祀有關。因傳說陳靖姑的生日為正月十五,所以全省在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間都在各地的分宮裏舉行慶誕儀式活動。而各地的分宮的一個極為特殊的祭祀形式,即務須到古田臨水宮迎香接火,因為它是陳靖姑的顯跡地。據考察,舊時閩北的陳靖姑女神分宮每逢此時也有開展察祀活動,多數有組團前往古田,其人數不一,或多或少,爭取給女神燒頭爐香以迎香回宮。可見迎香接火是一種應節形式,表示一種社區的信仰情結而已。

分宮慶醮祭儀 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這一時間裏,所有的陳靖姑神廟除極個別地方例外,都舉行上元祈福慶誕儀式,尤其是從古田祖廟接回香火的宮廟要舉行一日夜至三日夜不等的祭祀活動,其儀式的名稱為「做上元」,它的科段內容也不太複雜,僅有「發表」、「造龍接」、「請神」、「獻供」、「謝神」等幾個大科段,所需的時間也不太多,從淩晨起至午飯後即完畢,師公一至兩人,經濟開支不太大。

迎神巡境活動 迎神廟會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跟著慶醮祭儀一起進行,可以說是祭儀活動的一種延續。每年正月十五日這天預先挑多福長壽的老太太數人,為陳夫人廟中的神像更換新衣,然後官員們行禮,士女焚香膜拜。禮畢,再抬著陳靖姑神像巡行街市。除了道士自帶法器外,村人則捧神龕或香爐,有的還帶著彩旗、涼傘、長香、樂器等。這時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鼓樂喧闐。迎香回宮、打醮祈福、迎神巡境等一系列祭祀活動又遇上熱鬧的元霄節,使民眾信仰情緒沸騰到頂點。所以,其祭祀儀式既具宗教性,又是民俗性,既屬村落性,也是社區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