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琺瑯彩腕錶
琺瑯表分為掐絲琺瑯、素色琺瑯和繪彩琺瑯。掐絲琺瑯是基於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再填充顏色釉料成型之後,經高溫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一般需要反覆30多次。過程中一旦有某個釉料出現裂紋,則整隻錶盤報廢。製造掐絲琺瑯錶盤的成功率不到50%,所以琺瑯表不但欣賞性極高,價值也是不菲。所謂繪彩琺瑯,也就是用琺瑯彩直接作畫,它的工藝是胎胚先燒上一層不透明的琺瑯釉作底層,而後再繪畫,入窯燒製而成。藝術價值比較高。素色琺瑯是指整塊琺瑯是一個顏色,有純黑、純白和透明色彩三種。假如經過多重繁複工藝燒製後的一枚琺瑯盤稍有瑕疵就得報廢重新來過,極小的瑕疵都會非常明顯,因為成品率極低,所以價值也非常高.
2. 包浩斯(Bauhaus)
包浩斯是德國一家設計學院的名稱,由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創建。包浩斯的美學設計出發點以人為本,用理性、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少即是多」是對包浩斯風格的最好註釋。它主張形式追隨功能,詮釋化繁為簡的經典。包浩斯風格對產品設計工業化外表的基本要求,如理性、抽象、擁有幾何線條美等。包浩斯的手錶以錶盤簡潔、沒有任何復雜累贅的古佛恩裝飾。
3. 黃金套筒(gold chaton)
即寶石軸承的底座。在紅寶石軸承沒被應用在鐘錶上之前,齒輪都是直接旋入機芯孔洞之中,因而會造成機芯的磨損加劇。後來製表大師們發現了紅寶石可降低機芯摩擦和損傷的特殊作用,但當時的寶石質地十分堅硬,並不像如今這樣圓潤。為了更換寶石,同時也為了機芯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金屬的光澤,有些高檔機芯的寶石軸眼邊緣還裝配了黃金外圈,稱做黃金套筒(Gold Chaton)。寶石軸承已標準化,黃金套筒的關鍵功能不復存在,但其純粹的美感與悠久的歷史傳統卻保留至今,在不少高端德國腕錶品牌中仍能見到。
4. 日內瓦印記Geneva Seal
日內瓦印記(Geneva Seal)源自日內瓦鐘錶同業公會於1886年制定的《日內瓦法則》,目的是保證鐘錶的原產地與工匠的技藝。日內瓦印記只頒發給在日內瓦地區製作的鐘錶,只有攜帶手工打造並自動上弦的機械機芯的鐘錶才能獲此殊榮,在機芯的夾板上刻印著「鷹與鑰匙」的徽章標誌,雖然未獲得日內瓦印記的不見得就不是好表,但符合日內瓦印記的標準卻幾乎可以代表製表工藝的最高級別的精良。
5. 三針一線手錶
它由中央指針指示分鐘,並將時針與秒針分置以指示時間,這種裝置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航海鐘上。由於三針根根分立,運行時不會互相干擾,準確度也大大提高,這種功能在天文和觀測領域裡佔有重要席位,也成了早期高級手錶的象徵。有人以「鐘錶之母」來形容這項功能,因為許多製錶廠會特地在廠內放一座母鐘,用意是作為標準時間,而許多製錶廠都選擇以此作為母鐘樣式,可見這種功能在瑞士人心中的地位。
6. 日內瓦紋
日內瓦紋(Côtes de Genève)是一種自動機械表和手動機械表機芯上常見的打磨拋光方式,主要功能為增加機芯的美觀度。最常見的日內瓦紋呈現一種肋骨形狀的寬直條紋,因其頗似波光粼粼的日內瓦湖湖面得名。打磨日內瓦紋通常需要先把機芯高度拋光,固定在磨床上,然後塗上特製的磨膏,根據不同的打磨方式磨出花紋。一般有三種日內瓦紋的打磨方式,條形波紋、環形波紋和放射形波紋。常見於機芯外表。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機芯的打磨方式成為魚鱗紋,常見於機芯內部的夾板上。
7.爪鑲鑽腕錶
爪鑲是用較長的金屬爪(柱)緊緊扣住鑽石,最大的優點就是金屬很少遮擋鑽石,使鑽石的光芒展露無遺,可以從各個角度觀賞。素圈單鑽的款式較適合採用爪鑲,通常有六爪鑲(例如經典的六爪皇冠,用於圓鑽)和四爪鑲(較多用於公主方鑽)。較大粒的鑽石為了牢固,有時會採用兩小爪並成一爪的方式,稱為並爪鑲。缺點是爪部容易掛到毛髮或織物,如果是鉑金,因為較軟,可能會導致爪部變形,鑽石脫落。
8.芝麻鏈腕錶
這是一項古老的鐘錶技術,之前是採用在懷錶上的技術。兩百多年前的冶金技術還不發達,製作鐘錶上的發條是鋼條淬火軋扁後的鋼絲,當時為了表面防銹還做了烤藍防銹處理,不過那種發條釋放能量很不均勻產生很大誤差,後來發明瞭如自行車鏈一般的裝置來,是使發條動力輸出更平穩的裝置,保持發條釋放一致而達到精準。不過芝麻鏈對錶殼的空間要求很高,所以在今天的腕錶上很難再見到,只有極少的品牌會做一些紀念款。
9. 同軸擒縱機構
同軸擒縱機構(Co-Axial Escapement)是由喬治•丹尼爾博士經過15年的時間,於1974年研製成功的一種新型擒縱機構。他設計的「同軸擒縱機構」的出發點是將擒縱輪與擒縱叉之間垂直方向的摩擦變為平行方向的摩擦,由於摩擦方向的改變從而減少了擒縱機構零部件之間的相互摩擦,帶來的好處是降低了能量的消耗,使配備「同軸擒縱機構」的機械手錶保養洗油週期延長至每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保養洗油一次,最重要的是確保了機械手錶精準度保持長久的極高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