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健行時,我們唯一和地面接觸的部位是哪裡?沒錯,就是你的雙腳,
打從人類從四足動物演化到能直立行走,
兩隻腳ㄚ就扛下了頂天立地的重任,
不論站立、跳躍、走路,雙腳都是最先承受體重與路面衝擊的部位;
身為「健人就是腳勤」之健人一份子,
或多或少都有足部不適或傷痛的經驗,水泡、黑指甲、足底筋膜炎,
這些症狀起初好像都不會怎樣,但嚴重起來可是會讓你舉步維艱!
雙腳堪稱登山健行者的靈魂之窗,在此分享常見的十大足部症狀與處理方法,
首先先介紹水泡、黑指甲、香港腳、足蹠疣、病毒疣五種足部問題與預防方式,
讓你走得更舒適,更健康。
1.水泡:雙腳最痛的紀念品
水泡是許多登山健行者常遇到的問題,
因為足部的高溫、潮濕、摩擦、
與壓力所造成,我們常稱它為「熱焦點(hot spot)」,
因為一旦水泡上腳,馬上就可以感覺到水泡附近區域的不適或疼痛。
水泡(圖/123rf)
怎麼辦?
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水泡產生。預防水泡的原則為保持腳部乾燥、去除異物與減少摩擦。
若已經起了水泡,如果水泡很小、沒有明顯疼痛,
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別管它,讓組織自行吸收水泡中液體。
不過,如果起水泡的範圍較大,
以至於無法正常行走或跑步,就需要一些速效的方法來排除水泡內積水。
將水泡區域與一根針進行消毒後,沿著水泡邊緣刺破一個洞,
慢慢將水泡內液體擠出,並清潔此部位,
最後塗上消炎抗菌軟膏,再貼上ok繃或是繃帶,
新皮膚會長在舊皮膚下,而上層的舊皮就會隨之變硬脫落,
特別注意對刺針與刺穿的部位做完全地清潔與消毒。
相關閱讀:足部水泡的預防與處理
2.黑趾甲:長途登山健行者的榮譽徽章
好幾天的長程縱走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指甲因為長時間擠壓瘀傷而變黑的狀況。
黑指甲(圖/123rf)
怎麼辦?
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就必須排出腳指甲底下的積水。
可以將一根針殺菌並加熱,
然後將針尖由上方刺穿腳趾甲,把腳趾甲燒出一個洞,
會幫助排出積水。請確認一定要在結束後對刺穿的部位做完全地清潔與消毒,
並以輕薄地包紮,將此部分覆蓋,保持傷處的清潔。
對於正常的腳趾瘀傷而言,其實並不需要做這些事。
受到衝擊的腳趾甲首先會呈現輕微泛紅,然後會轉為青色
,之後顏色就會越來越深(所以才叫做黑趾甲嘛!)
最後,受傷的腳趾甲就會慢慢被新長出的腳趾甲推出來,繼而被取代掉。
3.香港腳:不只有香港人才會得
香港腳就是足癬,
可藉由登山健行後清潔並保持雙足乾燥來預防,
且絕對不要穿沒全乾的襪子。
(圖/123rf)
怎麼辦?
如果你發現足部持續發癢或表皮皺褶,最好能使用抗黴藥膏,
或者用白米醋與水以1:10的濃度混合,
每天浸泡雙足五分鐘,至少一週,
最後務必使雙足保持乾燥。倘若以上方法皆無效,務必讓專業的醫師進行診斷治療。
4.足蹠疣:不想看見的一隻眼
足蹠疣就是俗稱的雞眼,是由於皮膚局部長期受到擠壓、
摩擦,使得表皮增厚而形成的厚繭,日久之後表皮增生、
集中厚角化成為一個核心,並被多層皮膚組織圍繞,
圍繞的組織又因持續摩擦而增厚、往內推擠,
導致核心根部深嵌入肉裡、頂部產生硬點,進而在走路時擠壓皮下組織而疼痛。
(圖/123rf)
怎麼辦?
如果雞眼已經產生,可以用熱水浸泡患處,
削去硬皮後使用含水楊酸的膏藥或貼布外貼,
換藥時削去已浸白軟化的部份,直到雞眼脫落;若症狀嚴重,
可以請專業醫師用雷射燒灼、液態氮冷凍治療、或手術切除。
5.病毒疣:可怕夢魘般的馬賽克
病毒疣是一種皮膚表層受到病毒感染而造成皮膚增生的情況,
會人與人間互相傳染。有些僅會造成不適,有些會讓人感到疼痛,
取決於病毒疣的位置與大小。
單一的疣常會感染週圍皮膚,進而擴大感染範圍、群聚而生,
像馬賽克圖樣般地分布,仔細去看會發現疣裡面有小黑點,
大部分人會以為那是「籽」,其實是長在疣裡面的血管。
(圖/123rf)
怎麼辦?
市面上有很多治療疣的敷料或藥膏,有些人在塗藥後會貼上透氣膠布,
讓增生組織軟化,再使用銼刀或磨砂石磨去,反覆處理,
直到突起的疣完全消去為止。
亦可請醫師用液態氮、雷射、手術或強化免疫系統的用藥來使疣剝落。
再來繼續看看另外五種腳ㄚ酷刑:
足底筋膜炎、足弓疼痛、拇指外翻、莫頓氏神經瘤與痛風的症狀及預防方法吧。
足底筋膜炎:如站針氈的殺手
筋膜是人體上一個堅韌的纖維性結締組織,
遍布全身。足底筋膜位於足底,
連接跟骨與趾骨。若足底的組織發炎、受刺激、或腫脹,
通常會在清晨時最為敏感,疼痛位置通常在足跟前,按壓腳跟時,疼痛感會特別明顯,
常導致走路蹣跚踉蹌。足底筋膜炎好發於足傷病史患者、
穿足弓支撐不良鞋子、懷孕女性、高足弓者、
硬化性扁平足、長短腳者等。這種症狀會反覆發生
,痊癒的過程會很緩慢,甚至引發足部其他部位的傷痛。
(圖片來源/123RF)
怎麼辦?
足底筋膜炎和小腿是否過度緊繃有很大的關聯,
早晨下床前,
務必先伸展小腿肌肉(只要輕向上弓起趾頭),用抬高趾頭來強化小腿,
並穿著足弓支撐較好的鞋子或矯正鞋;
每天都用高爾夫球、網球或冰的玻璃瓶放在腳底滾動,
作為按摩。
此外,減少跑步量,讓足底休息,
並在跑步後確實冰敷和伸展,也有助於預防與恢復。
若以上方法皆無法得到改善,就趕緊去看足部專科醫師吧!
足弓疼痛:脛後肌暗中搗亂
不明原因的足弓疼痛可能和與足弓相連的脛後肌腱有關。
肌腱受傷或發炎可能導致足弓塌陷,
進而引起不適感。抑或者,
舟狀骨(navicular,足弓的主要骨頭之一)
壓力性骨折(或稱疲勞性骨折)亦是導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123RF)
怎麼辦?
務必讓運動醫學專家或足部專科醫師進行評估。
拇指外翻:腳掌界的鐘樓怪人
拇指外翻是後天的腳拇指骨頭隆起腫脹的現象。
在走路時腳掌與拇指連接處會彎曲,
此時全身的重量會落在此處,拇指外翻者會因組織和神經的壓迫,
造成每個步伐都疼痛不已。
穿著過於壓迫或者鞋跟過高的跑鞋,都可能導致這個部位長繭,
使問題加劇。有些人比較容易拇指外翻,
常常是因為足部結構較弱、關節炎、穿高跟鞋或長短腳。
(圖片來源:123RF)
怎麼辦?
透過X光診斷是否有拇指處翻的情形,舒緩方法不乏急性期冰敷、
慢性期熱敷、消炎藥、矯正鞋、訂製鞋,或甚至是手術處理。
神經瘤:敵暗我明的痛楚
莫頓氏神經瘤是一種前足部的腫脹與日漸增厚的神經發炎症狀,
會有腫脹、灼熱與劇烈疼痛的感覺,
好發於前足部的第三至四趾之間,走路和跑步都會造成疼痛。
怎麼辦?
可以從選擇穿著舒適寬楦的鞋子開始改善(避免過緊、尖頭、高跟的鞋子),
急性期可以冰敷(每次10至15分鐘)、服用消炎藥並適當休息。
按摩神經周遭的肌肉可使疼痛得到舒緩。
上述的方法對少數的個案中是無效的,可以請醫師注射類固醇以減緩腫脹與疼痛。
痛風:痛起來要人命
腳指或踝關節疼痛的另一個因素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會造成僵硬、腫脹、發紅和疼痛的關節炎。
當血液中的尿酸值過高時,尿酸會在關節處形成結晶,
症狀便是從之而來。痛風較好發於過胖、特定疾患、嗜酒、或吃高普林食物的族群。
怎麼辦?
吃消炎藥(非阿斯匹林)、多喝水、
少攝取高普林食物並接受醫生的治療都能有效緩解症狀。
當痛風發作、痛得要命時,務必多休息並冰敷以減緩腫脹。
關節注射腎上腺皮質固醇(又稱「類固醇」)
能迅速減緩症狀且預防額外的傷害,但務必請專業醫師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