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三大潛在浪費食物....

@ 2016-04-17

廚房中的浪費存在很多種,有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水、電等方面的浪費;還有一種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管這種叫不可控浪費,也就是潛在浪費。

一、原調料上的浪費

案例: 濫用調味品造成的浪費

調味品如果量放的適當,當然能增加菜餚的色香味,可如果放的量不適當,就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大多數的廚師都會誤認為,像雞精、味精之類的調料無論放在什麼樣的菜裡都是可以增鮮的,而且量越大效果就越好,這其實是一思維誤區。例如以前我們廚房的一個小伙子在做海鮮湯時就愛用高湯去調味。我們一瓶「乾隆一品湯王」能調50份左右,他最多只能調20份。我們酒店有一款海鮮疙瘩湯一直賣得很好,可是從他來了之後這款菜受到了很多人的投訴,原因是海鮮湯變了味。通過調查才發現原因就出在小伙子過份使用調料上,海鮮湯被他放調料放的都成了調料湯了。這不僅影響了菜品的品質,更增加了原料的成本。

招數:

1、標準菜譜,對貴重調料按菜定量

根據不同菜餚的風味,嚴格掌握調料的使用量,不做「調料大廚」。就拿自製味汁來說,一般是製好後盛在大的容器裡,用時就拿勺子去舀,這樣既不能保證用量的標準,還會出現像灑在外面這樣的浪費情況出現,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製定標準菜譜,嚴格規定各種原調料的用量,然後把味汁按照份量分成固定的小份,每菜一份,這樣在用的時候既保證了用量的標準,又節省了時間,可謂是一舉兩得。

2、只用對的不用貴的

這樣做的目地是為了防止廚師在做低檔菜時用高檔料。比如在燒「麻婆豆腐」時根本用不到雞汁,而有些廚師在製作時加了雞汁,那麼就會增加菜餚的成本。所以在領料時,不做高檔菜的廚師就不允許領取高檔的原調料。

二、下腳料上的浪費

廚房裡,通常會在砧板邊堆滿各式各樣的下腳料,這些看似派不上用場的東西,就會被大手大腳的廚師順手倒在垃圾桶裡。雖然都是些不值錢的東西,但積累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案例: 動腦筋強制執行

要想利用好下腳料,廚師長首先要動腦筋,什麼料怎樣用,用多少都要一清二楚。比如:削花剩下的胡蘿蔔可以用來做熬蔬菜水的原料;剩下的薑、蔥葉和蝦頭用來煉製料油;老白菜幫切丁醃小菜或包包子;香菜根、白菜根(去黃皮)醃製「菜香根」……有了方法,就要強制執行,對於那些不會、不願意很好利用下腳料的廚師一定要嚴格處罰。

下腳料做好菜,我發獎金

我們酒店還鼓勵廚師用下腳料創制新菜,銷售好的還可以拿獎金。這個措施大大激發了廚師的創新積極性,使飯店推出了一系列成本低、又很受客人歡迎的創新小菜。比如「美極西芹根」,是將颳去老皮的西芹根切薄片,用冰水冰鎮後用美極鮮味汁等調料拌製而成,其清爽鮮脆的特點令客人稱讚不已;又比如花葉生菜使用後所剩下的心部嫩葉,有心的廚師把他和西芹芯、心裡美蘿蔔皮(雕花所剩)等原料組合在一起,放在藤製菜籃中,跟麵醬、蝦醬上席,美曰「豐收菜籃」,供不應求。

防偷懶先看垃圾桶

廚師不是不會用下腳料,而是懶——香菜根、蘿蔔片、白菜幫收起來麻煩還得洗切,乾了一天活兒哪有功夫再處理它們,乾脆把它們扔進垃圾桶,蓋上報紙廚師長看不見就成了。對付這種廚師,廚師長就要每天翻看垃圾桶,發現一次處罰一次,你看他們還敢不敢亂扔東西。

招數:

從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這裡所說的下腳料的浪費其實就是綜合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杜絕這種浪費的方法我認為要從體制和工作程序上下功夫。

1、增強節約意識

一種原料能否合理利用,作為一個廚師長知道是沒有用的,應該讓實際的操作廚師知道,讓他們知道自覺的合理利用,比我們用哪一種方法去強制執行要好得多。

2、建個中央加工點

大部分酒店都採用各部門分別領料、分別加工的方法,這種做法就有可能因為各部門之間溝通不夠,造成邊角料的浪費。比如今天熱菜間切了10份土豆絲,按質量要求,四邊邊角料去除不用。10份邊角料的量太少了,組合起來也做不出一道菜,所以這10份土豆的邊角料就因為不能充分利用浪費了。但建立中央加工點就不一樣了。以土豆為例,熱菜間如果需要土豆絲,那麼中央加工點就可以按要求把土豆修去四邊切絲,至於剩餘的邊角料,中央加工點可收集起來切絲供涼菜間製作涼拌土豆絲,麵點間製作土豆絲餅;還可斬蓉供麵點間製作土豆餡或土豆泥。這樣邊角料就可以達到利用最大化。

三、技術問題導致的浪費

案例一: 粗加工技術上的浪費

就拿牛裡脊來說,正常情況去了外表的肋骨等可用率為80%,但是有些師傅沒有技術經驗,在切配過程中把精肉和牛肉筋一起去掉了。這就造成了潛在浪費,使牛肉的可用率降低到60%左右,這無形中浪費了20%。記得有一次,店裡有個師傅要用白蘿蔔做蘿蔔絲煎餅,竟用了10斤蘿蔔。應該用剝皮的刨子去皮他卻用菜刀,洗蘿蔔絲的時候又有大量的剩在了水裡, 最後被利用的蘿蔔只有正常情況下的一半。再比如說山藥,如果直接拿來去皮,皮粘而厚而且脆而易斷,可是如果把它帶皮煮一下再去皮,就會容易得多,而且去的皮也沒有那麼厚,這樣一來就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使原料的可利用率增加。

招數:

1、嚴格規定原料的淨料率

比如西芹的淨料率是80%,廣東菜芯的淨料率是90%左右。只有規定嚴格的淨料率,才能規範粗加工環節,使這種潛在的浪費得以控制。

2、制定嚴格的原料加工程序

以標準菜譜的形式來製約廚師在工作檯中的隨意性(詳見往期雜誌中對標準菜譜進行的介紹),標準菜譜中已定死了的多少原料出多少成品,廚師就要嚴格按照標準菜譜的要求去做,否則就要進行必要的處罰。

3、專人專職負責

廚房中的用人也是關鍵,廚師的專長不一樣,技術特長也不一樣,讓每個人只負責他最拿手的一塊,他會越做越好,利用率就越高。比如,一個人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在肉類加工上的出料率是酒店最高的;另一個人的海鮮加工是最好的,如果現在將兩個人的崗位對換一下,兩邊的出料率肯定都會有下降。

案例二: 烹調技術上的浪費

我剛去東華園那一年,在一家酒店做灶台師傅。一次一個客人點了一道叫「韭菜炒沙蟲」的菜,我以前從來沒有炒過。但當時我就想反正是先把沙蟲炒熟,然後放進去韭菜進行了,所以也沒有向別人請教一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我先是把沙蟲炒了一下,因為怕不熟就加了一點水用小火燉。沒想到掀開鍋蓋後發現,原本量很足的沙蟲竟像見了鬼一樣,被活生生炒沒了一大半,只剩下了一小撮。這可把我氣傻了,我才明白原來沙蟲是像海蜇一樣的東西,在熱水中煮是會縮水的。沒有辦法,我只好重新炒了一份端給客人。這樣一來,一份菜的成本就增加了一倍。

招數:

1、提高廚師的業務素質定期培訓

只有對廚師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使他們對烹飪原料的基本屬性有一個明確地認識,這樣才能確保不會出現烹調方法上的失誤。

2、制定標準烹調程序

如果把酒店中所涉及的菜餚的烹調程序以表格的形式寫出來,發給廚師學習,就可以防止因為操作不當引起的浪費。比如把烹調時間(油炸時間、成菜時間)、烹調溫度、火候等需要量化的東西製定出來,讓廚師嚴格按照烹調程度烹調,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案例的發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