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難料,3·11大地震後僅五年,又發生了熊本大地震。五年前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記得當時在不斷的餘震中,我還是每天記錄大地震的信息,向國內媒體傳稿。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地震影響日本人的人生觀,讓日本人變得多情。
3·11大地震可以說給全體住在日本列島的人帶來了心理上的衝擊。大地震之後餘震不斷,當時我家住公寓13樓,記得每當電視螢幕上出現「緊急地震速報」,我就緊張不已,因為房子總是搖得厲害,雖然知道這鋼筋鐵架結構的房子不是那麼容易塌下去的,但地震時感覺大地在哆嗦,屋檐在晃動,自己懸在空中的恐懼總是揮之不去。終於我決定搬家,大地震一個多月後,搬到原先的家附近的一棟較新的公寓的五樓,感覺好多了,餘震再來時,震感減輕了許多,終於得以心安了。
大地震讓人的危機意識倍增,早先雖然知道日本是地震大國,但之前總覺得地震在日本就像下雨一樣是小意思,震歸震無關大事,大地震終於讓人覺醒了,人們的防災意識普遍增強。問起身邊的外國人,大地震後採取的防災措施,大家都說,已經準備好了「救災包」——這在日本的商場裡有售,裡頭包括壓縮餅乾、水、罐頭食品、手電筒、頭巾、口罩等等。我家也保存有消費期限比較長的兩大瓶水和幾袋點心。
地震讓日本人的人生觀發生了變化。
大地震以及海嘯遇難者有的遺體的手指上戴著多個高價戒指,有的人死時,身邊的大提包里有兩千萬現金,有人的口袋裡裝著剛從銀行取出的嶄新的幾百萬日幣,一些人在地震發生後,匆忙回家取貴重品和錢而遭遇海嘯……這些財富對人而言究竟有何意義?在災難面前,財富成了負擔,有些人因為記掛財富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大地震後,日本民眾開始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安全感」和「幸福感」成為人們所渴求的情感,更加注重「活在現在」。一位災區的女性在博客上寫道:「每天和你所愛的人分手時,都不要忘記笑臉。夫婦之間爭吵是免不了的,但是一定不要讓齟齬過夜……」她是想告誡世人:每一回的告別都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要把握現在。
有在雜誌工作的三十多歲未婚的女編輯在大地震後,收到前男友問候的簡訊:「你還好嗎?一定注意身體健康!」女編輯說,當時孤身一人在家,正處於餘震的恐懼中,收到這一簡訊心裡很是感動,於是自然而然地和他簡訊往來,進而又走到一起……大地震後收到久未聯繫的前男友、前女友的簡訊的人不在少數,在危難時分,還能想到舊愛,一方面可以說,心中還有有她(他),另一方面,即使結局不是復合,也讓人心中充滿溫暖,原先日本人總給人冷漠、有距離感的印象。災難,讓日本人變得多情了。
3·11後,日本結婚戒指銷量直線上升。婚宴也不容易預訂了。婚姻介紹所就更熱鬧的,出去的多了——因為結婚,進去的更多了——人們急於尋找能夠共度難關的伴侶。
也有的夫婦在災難後雙方在價值觀上的差距凸現。大地震讓國際婚姻經受考驗,有個日本朋友,他的妻子是韓國人,大地震和核輻射事故發生後,他的妻子就帶孩子回娘家韓國的首爾了,說是日本不安全,日本已經沒有前途了。他的岳父岳母在韓國有自己的公司,他們希望女婿能夠到韓國發展。這讓朋友很躊躇,他說:「妻子和岳父母對日本的不信任感讓我有些反感,我不想離開日本,但是,我知道這樣分居下去,結局是不好的。」
不過,大地震後,我問過一些嫁給日本人的中國女性,是否想過離開日本,大家倒是一副坦然的態度,她們不約而同地說出了同樣的話:「不管怎樣,家已經在這裡了,不是那麼容易割捨的。從日本人那兒學到了很多,越是危機時刻越要淡定,好好珍惜每一天吧。」
3·11後人們在災區發現了一隻手機,裡面留下了逝者最後的簡訊。「電池快沒電了,妹妹剛剛好像已經死了,因為沒有再喊痛,埼玉那邊沒事吧?真想再和父親一起去迪斯尼樂園。爸爸,一直以來謝謝了……」即將離開人間之際的少女,想到的還是「謝謝」,讓人動容。
五年後的今天,位於熊本縣南阿蘇的東海大學農學部的學生宿舍在這次地震中倒塌,農學部三年級學生鶩頭朋之半夜被倒塌的柱子等壓住不能動彈,在黑暗中他很絕望,用手機給父母兄弟寫遺書:「一直以來謝謝你們了,我可能不行了。」他想到的同樣是「謝謝」。最後奇蹟發生了,被壓幾個小時候後,救助隊趕到,喊他的名字,把他救出……生命失而復得,這次歷練相信將給這位年輕人的人生以莫大的能量。
熊本地震目前還是「現在時」,災害又一次考驗人們的意志,震撼人們的心靈。(黃文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