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綜藝節目,除了出人意料的劇情,往往能引起人內心的共鳴。
文 | 崔雋
KBS決定停播《逃出危機No.1》。雖然4月初,這家電視台為了使節目起死回生,做出了節目改編並啟用新MC,但仍然擺脫不了被停播的命運。從2005年7月9日開播至今,這檔已有11個年頭的長壽綜藝節目即將黯然退出綜藝舞台。
儘管韓國綜藝節目興亡盛衰的歷史在不斷上演,但真正的長壽綜藝節目還是很多。
已經播出10個年頭,成為國民綜藝的MBC《無限挑戰》依舊定期與觀眾們見面。每周末都調動著觀眾們的好奇心的MBC《Surprise》迎來了播出的第14個年頭。KBS 2台的《演藝界直播》、《Happy together》也都分別播出了32年和 9年的時間,而《兩天一夜》從第一季開始算起,也已有9個年頭了。
我們難免好奇,對於延長綜藝節目的生命力,韓國製作團隊有哪些秘訣呢?
收視為王原則下的季播形式
▲《兩天一夜》是韓綜成功改版的代表
通過季播的形式,先考察觀眾的反應後再對節目進行優勝劣汰,是韓國當下綜藝市場中節目流動性強、整體質量高、創新速度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節目播出後的收視率,有的節目會因為持續低迷的收視率被迫完結,被新的節目接檔,如JTBC有線電視2015年1月31日推出的《我獨自戀愛中》,通過VCR與明星進行假想式戀愛,就因為不到1%的收視率而在4月18日——節目僅播出12期後終止。
有的節目會因為高收視率,在一季結束後繼續下一季的製作,甚至轉為長期固定節目。比如同樣是JTBC有線電視的,明星益智答題節目《大腦的性 感時代—問題型男人》,在原本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完成收視逆襲,在同時段的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長壽節目的發展並不是一路大張旗鼓、一馬平川,相反,他們幾乎都曾面臨停播危機,只不過最後都從低落邊緣起死回生。換季與改版是節目收視下滑時最後的殺招,如果在這之後依舊沒有好轉,這檔節目的壽命便走到盡頭了。
SBS原來的代表性談話治癒節目《healing camp》,在2013年、2014年還是勢頭火熱,嘉賓陣容囊括河正宇、李政宰、金荷娜、李善均等很少現身綜藝的忠武路代表演員,談話內容質量高,MC之間的默契配合,也常常讓談話內容與其他訪談相比更具備深度。但因為單一的訪談模式,後期嘉賓的吸引力減弱,使節目收視率走了下坡路。哪怕是綜藝教父李京奎和脫口秀之神金濟東,也無法挽救節目的頹勢,在改版成效甚微的情況下,在2015年停播。
而《Happy together》是改版的成功案例。作為一檔KBS的長壽談話節目,幾次換人改版後今年依舊沒有逃脫掉收視危機。從年初開始,節目MC經過三輪調整,在納入了新MC演員嚴賢璟的同時,各自的角色定位也發生改變。比如在最近的節目中,朴明秀反串了姨母的角色,擔當不講道理脾氣無常的家庭長輩形象,和主MC劉在石的配合,通常會製造意想不到的笑料。節目的場景也由汗蒸房挪到loft會客廳,整體錄製氛圍更加溫馨,收視已經呈現上升態勢。
目前來看,在生存戰中反敗為勝的最佳案例,是KBS電視台長壽綜藝節目《兩天一夜》。節目自播出後一直擁有較高收視率,但在節目的第二季後期,遭遇收視持續下滑的變故,節目成員在之後的訪談節目曾坦言,那是一段艱難的時期,幾乎把每一期都當做最後一期來錄製。
製作組在結束第二季工作之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僅保留2名原有成員,加入4名新成員組成第三季成員團隊,同時更換節目總導演。全新改版後的第三季《兩天一夜》在播出後收視率逐漸回升,節目再次回歸KBS「當家綜藝」地位,對同時段放送的友台節目形成了不小的威脅。
PD是真正的靈魂人物
▲《無限挑戰》的PD金泰浩
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的製作團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工種:製作團隊,包括製作人 (PD)、作家和 VJ;技術團隊,包括攝影師、照明師、道具師、錄音師、劇務等;出演團隊,包括主持人、固定出演者以及特邀嘉賓。
所謂PD 就是Program Director,他們的數量一般是 3-5 名,包括 1 名總負責,2-4 名其它導演。PD主要負責節目的整體編排、流程設計、後期編輯、協調各團隊之間的工作、與出演者進行溝通。
特別重要的是,PD在前期製作過程中的策劃是必不可少的。從一期節目的拍攝地點環境到嘉賓們要進行的遊戲、遊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遊戲後的獎勵與懲罰,都是需要PD們精心策劃與模擬排演的。可以說,PD是節目的主要負責人,掌控著節目的進行,是節目真正的靈魂人物。
組織結構方面,在韓國施行的是PD中心制度,PD擁有完整的團隊和極高的話語權。一位PD下面配有FD(Floor Director,現場執行導演)、AD(Assistant Director,助理導演)、作家(編劇)、攝像師、燈光師等等。工作10年以上的PD有機會升為電視台里的CP——Chief Program Director,總監製,負責把關多檔節目的創意、製作。
韓國的綜藝節目很多,但是有名望的CP屈指可數。例如羅英石(《花樣姐姐》、《花樣爺爺》、《三時三餐》),李明翰、劉浩鎮(《兩天一夜》),金泰浩(《無限挑戰》),金英熙(《我是歌手》)和徐秀敏(《搞笑演唱會》)等。
不可或缺的Gagman和無可替代的國民MC
▲劉在石是韓國綜藝的「國民MC」
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一般採取多人主持的形式,少則 2-3 人,多則 7-8 人。主持人一般都是 gagman(搞笑藝人)或歌手出身。他們口才了得,深諳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規律。
劉在石、姜虎東、朴明秀、金炫茂、金九拉等都是韓國著名的綜藝節目 MC。他們不隸屬於某家電視台,而是簽約經紀公司,所以只要不是直接競爭的節目,他們可以同時在幾家電視台擔任主持人。例如去年MBC演藝大賞的大賞獲得者金九拉,就同時擔任 MBC《黃金漁場》、《蒙面歌王》、《My little television》和 SBS《同床異夢沒關係沒關係》等將近10個節目的主持人。
主MC的無可替代突出表現在,一旦某期節目出現他的空位,整個拍攝場面都會變得非常零散,身經百戰的固定嘉賓們之間的配合,會因為控場者的缺失而受到影響。
例如,在韓國觀眾眼中能夠冠以「國民MC」的劉在石。天生的電視放送人,頂級的搞笑藝能感,出色的控場能力,嚴苛的自我管理,關於細節的完美主義,這些特質使得劉在石成為藝能節目的收視保障,凡是劉在石參與的節目,都擁有著持續的活力和長久的壽命。演藝人們也總是很樂意參演劉在石的藝能節目。
固定出演者,是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中比較獨特的現象,他們一般也由 gagman 和歌手擔當,在節目中的作用相當於主持人。他們和特邀嘉賓一樣坐在嘉賓席上,負責調節氣氛,是笑料的主要生產者。
作為固定出演者的藝人,必須具有非常強大的藝能感,需要對談話的時機、內容、遊戲表現、個人才藝展示等駕輕就熟,知道如何讓冷掉的氣氛在最短的時間內熱起來,但是又不能搶鏡,蓋過特邀嘉賓的風頭。
此外,固定出演者和主持人之間的配合相當重要,主持人從全局的角度照顧整個場面,而固定出演者則關注每一個臨時嘉賓的反應,及時襯托或補救。
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和固定出演者,都有著固定的「藝能形象」。這其實有點像偶像團體內部的分工,目的也在於覆蓋更廣泛的受眾偏好。例如在《Running Man》中,劉在石是「劉魯斯威利斯」;李光洙是「背叛者」,是運氣不好的「臭手」;金鐘國是「能力者」;池石鎮是「王鼻子」,是軟弱的「黑斑羚」;Gary是長得丑的「魷魚」,也是具有爆發力的「偶爾能力者」;宋智孝是ACE,是不顧形象素顏出鏡的懵智。
這種形象設定,伴隨著出演者們在節目中的表現,自然形成並被刻意強化。比如李光洙最初作為忙內的角色其實並不明確,隨著對於藝能節奏的適應,他的角色特性才真正發揮出來,對隊友時不時的背叛、總是倒霉犯傻的形象,逐漸得到觀眾的喜愛。這種形象的設定接近本色,但又不等同於本色,是在出演者自身真實形性格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改造,對某一特質進行深入挖掘與表現,使其成為明星的「標籤」。「藝能形象」的設計,無形中提升了明星的親和力,有助於節目風格的形成。
玩到極致的劇情化
▲《無限挑戰》的追擊戰中,甚至讓真實的警察出動
《Running Man》、《無限挑戰》這種大型戶外遊戲型藝能節目的核心支撐,在於劇情和遊戲的不斷創新和突破。這其實也是這類節目的最大難點和考驗,所有的創意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想讓觀眾買帳,那就得源源不斷拿出新東西來。
追擊戰模式已經不再新鮮,相關的特輯已經做得夠多了。但《無限挑戰》最新的追擊戰,是讓釜山警察廳的警員成為節目中的主角,真實的警察出動追捕在逃的成員們,雙方鬥智斗勇,劇情充滿真實感和刺激感,這種突破和顛覆也是《無挑》十年長壽的秘訣之一。
MBC假想戀愛節目《我們結婚吧》節目中的男女主角,不但要搬進節目組策劃的「婚房」進行拍攝,還要適當進行「試婚」生活。比如每期根據雙方的熟識程度設定探班、做飯、幹家務,甚至見雙方家長等內容,完全劇情化,觀眾其實都可以把它當作韓劇來看了。
韓國的綜藝節目在製造笑聲的同時,也主動承擔了服務大眾的使命,觀眾在觀看某些節目時,能夠感受到一種沉重的社會責任感。許多長壽綜藝的節目,內容常常根植於社會現實,搞笑的背後,是他們想要認真傳達的社會關懷和民族情感,常常帶給5000萬國民強烈的內心共鳴,而且這種感動是持續長久的。這是韓國藝能節目最寶貴的底色。
《Running Man》在今年更換PD後的第二期節目,就討論了「多數意見一定正確嗎」這個命題,節目使用了希特勒演講時台下納粹一直舉手致敬的黑白畫面,意在說明群體盲目一致的可怕。成員在這期所要做的,就是在選擇多數的同時不能全體一致,一旦出現全體一致的局面就會面臨懲罰,在這個情境下開展出的劇情矛盾帶來了喜劇效果,但同時主旨顯得意味深長。
《無限挑戰》之《配送的無挑》特輯,是無挑節目組希望在韓國光復70周之際,給居住在海外的同胞帶去祖國的溫暖而特別策劃的活動。HaHa與劉在石前往日本端島,拜訪了一位住在島上的獨居韓國奶奶。
端島是韓國的民族傷痛。日本在明治時期強迫徵集殖民地朝鮮人來該處當礦奴,而現在生活在島上的韓人,便是當時被送往島上的人民,他們無法回到祖國,只能孤苦伶仃地在島上生活下去。
一句「對不起,我們來晚了」,以及奶奶說的「回我們國家的路上小心點」,讓劉在石和HaHa背對鏡頭忍不住拭淚,悲傷的離別和沉重的歷史相互交織,讓許多韓國觀眾跟著在電視前流淚,不忍看下去。
綜藝節目成熟的商業化運營
▲大多數中國綜藝,都能找到韓國原版
韓國長壽綜藝節目的商業化模式也足夠完善。除了傳統廣告模式,節目可以憑藉自身優質內容實現多元變現。周邊產品的研發售賣、海外市場的播放授權,以及版權模式輸出等形成了良性的商業循環。
一檔綜藝節目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後,會有其他形式的相關產品出現,藉助節目的市場效應共同創造出附加值。如節目中出現的OST(背景音樂)、成員寫真、節目中所去的旅遊觀光地等。
《無限挑戰》就推出了許多與節目內容相關的物品,如成員們的卡通玩偶、T恤、扇子等,這些可以在MBC電視台大樓中或官方網站上買到。
同時《無限挑戰》定期舉辦的一些特輯,如每年一次的《檯曆特輯》,即成員們在節目錄製中完成照片拍攝,之後製作成檯曆進行發售;兩年一次的歌謠祭——成員們在節目中舉行演唱會,之後將節目演唱的歌曲製作成專輯發售等,這些既是節目的播出內容,又是節目播出後衍生出的商品,引得國內外觀眾競相購買。長壽節目的品牌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鞏固和提升。
韓國《我是歌手》播出三季後宣布不再製作,而在中國,這檔引進韓國版權的歌手競演型音樂節目第四季剛剛收官。可以說,版權出口是對於這種節目模式一種持續的價值肯定。
據數據統計,目前韓國螢屏72.45%的熱播綜藝節目,都已經被引進到了中國,韓國綜藝在中國螢屏占比高達43.27%。據不完全統計,韓國綜藝從一線到二三線節目,已有近30餘檔節目被中國買入版權,已經達到了打開電視機看到的大部分綜藝節目,都能夠在韓國找到原版的局面。
有消息稱,SBS電視台通過《Running Man》在大陸的推廣與出口,獲利近300億韓元(摺合人民幣1.8億元),使其一舉還清所欠債務。
除了節目的製作版權出口,韓國綜藝節目超高的人氣,使其在國外有著相當大的觀眾群,而這些觀眾大都是通過網絡進行觀看。這也為相關視頻網站帶來了可觀的點擊率與流量,所以國外視頻網站希望簽下韓國綜藝節目在其網站的獨播權,甚至因此展開激烈的競爭,這也使播放授權成為韓國綜藝節目營銷與推廣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現在活躍在國內電視上的綜藝節目,大多都是引進韓國綜藝模式。內容同質化、模式僵硬化讓觀眾產生疲憊之感,如何完善商業化模式,也是電視台和製作方是不能逃避的問題。
事實上,韓國綜藝自我風格的造就,也並非一日而成,同樣是由模仿歐美起步,然後根植自身民族文化,經歷過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對於國內綜藝來講,引進版權關鍵在於學習理念。純粹地接受並非長久之計,只有回歸自身,將原創電視綜藝達到新的高度,才能為國民創造屬於自己的新娛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