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北韓人需每天需要捐1公斤屎比金仔,捐不出的話後果嚴重 甚至乎出現「偷屎潮」

@ 2016-04-16

在很窮的時候,用到自己偷來的東西,感覺妙不可言!——王小波

每年春耕時節的夜裡,朝鮮人都在享受王小波所言的快樂,不過他們要偷的是人糞。

繳運人糞,從元旦開始

4月清明、穀雨當時,正是朝鮮及同緯度的中國華北春耕正忙的時節。但備耕從隆冬的元旦那一天就已經開始了。

朝鮮的農時的一切都有按部就班法定安排,一切都是依照金三氏生日為節點而安排:每年1月1日全國上下開始學習貫徹朝鮮版一號文件——「聯合社論」,從1月1日到2月16日為「新年第一場戰鬥」,2月16日系朝鮮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誕辰日,被定為朝鮮最大的節日「光明星節」。

3日早晨,朝鮮全國範圍內,舉國上下搬運人糞,當天,平壤等大城市的朝鮮居民要把年末已備好的人糞等送到轉運站以後才能開始正常日程。

轉運站收到的人糞,用插著紅旗、放著紅歌的卡車一路歡歌運到市郊的合作農場,到了現場後,在鑼鼓喧天的大躍進氛圍中,由農民用鐵鍬把人糞撒到田裡。

2016年1月6日,平壤市在當天內就向一些市郊的合作農場輸送了1.4萬餘噸糞土,其他地方也紛紛向農場和田野運出共計數萬噸這種人造「優質肥料」。

屆時,朝鮮的黨報也會報道各地運輸人糞的進展,朝鮮《勞動新聞》1月10日這樣報道:

朝鮮平安北道、黃海北道以及江原道地區的幹部群眾,在新年伊始便著手支援社會主義農村,積極響應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年講話精神。據報道,這些地區的幹部群眾近日分別將數萬頓農家肥運往各地的農村,大大鼓舞了正在進行新年備耕的農業勞動者。

3月11日的朝中社報道了「新年第一場戰鬥」的成果:

據統計數據,今年頭兩個月全國農田共施放數千萬噸堆肥,完成計劃90%以上。黃海南道全部動員人力和運輸工具,每月超額完成生產堆肥和運肥計劃。截至目前,全道運肥量已超過400萬噸。

黃海北道提出很高的施肥目標,連日創下較高的生產成績,在每塊田地里堆滿了優質的肥料。

平安北道的運肥作業也已進入衝刺階段。

平壤市、南浦市、咸鏡北道、慈江道的農場已經結束生產和運輸肥料作業。

另外,各地農村積極發掘有機肥源,施放在適合使用的田地里。特別是,平安南道甑山郡把在水渠和河床挖掘的4萬多噸腐蝕質含量豐富的淤泥運往農田。

黃海南道、黃海北道、平安北道均為朝鮮的糧倉,金氏三代經常視察,媒體也會在視察後報道:經過指導,XX的水稻提高了多少多少。

夜裡,人人成了「偷糞男孩」

2016年,朝鮮當局號召全民向黨的7大表忠心,在各地掀起「改善人民生活」的熱潮,稱將以農產、畜產、水產為3大軸,解決人民吃的問題。

當局還規定:全國人民每人每天必須繳納1公斤人糞,一年每人須上繳3百多斤這種「人工肥料」。

朝鮮,肥料通常是人類排泄物與稻草混合製造。朝鮮沒有化肥,也沒什麼家畜,因此需要收集人的糞便作為肥料。

每家每戶都要收集一桶,每星期繳一次,繳幾英里之外的合作農場倉庫。繳完便可得到一張便條,以證明完成本周的份額,憑著這個便條,才能領到下一次的糧食配給。

朝鮮的基層小區是按照一種叫「人民班」形式組織起來的,每個人民班大約由二十戶居民組成,它的職責就是是密切監視居民並管理小區的日常事務。人民班的領導由居民自行選出,通常會是一個中年婦女,她會將轄區內的任何異常情況上報給上一級政府。糧食配給也是由人民班的領導來執行。

在家裡,這個臭氣熏天的苦差,通常都是由老大承擔。一些孩子實際上打起了歪主意,有時溜到存放一桶桶糞便的倉庫,趁人不備,順手掂起一通就走。

為了完成指標,許多人甚至偷取排泄物,而一些人專門將廁所鎖上預防被偷,案發多在半夜,令人防不勝防。

連小學生也得準備人糞。朝鮮小學生每周上6天課,中學生上7天、每月休息1天。冬天裡,學生里也被調集去附近集中營里清掃廁所,他們赤手將凍成塊兒的糞便打碎,扔到架子上,然後拖到外面做肥料。

但人糞的產量不是你努力就有的,為了完成當局規定的責任量,有時會將煤灰或土摻雜在人糞中,還有人賄賂人民班長得以減免責任量。

有短缺就有商機,有商機就有買賣。既然有糞荒,來我這兒買:於是在朝鮮的火車站、村頭,開始出現售賣人糞的店鋪,完成任務綽綽有餘的農戶也可以把自產的人糞作為「商品」賣給商品。

下圖中,對面蹲著那兩位就是賣人糞的:

被核計劃吞噬的化肥

用人糞是因為沒有化肥、沒有化肥是因為沒有錢、沒有錢是因為核試驗。

2007年前,韓國每年向朝鮮提供大約30噸化肥。直到2012年為止,朝鮮農民一直獲得中國幫助。但是朝鮮已經用盡其儲存的化肥,又因進行核試驗,援助大大減少。

朝鮮口號:「化肥就是糧食 是社會主義」,從這句口號可以看出其對於化肥的渴望。但雖然各地寫滿了「自立」,聲稱要在2012年前發展自己的主體化肥、主體鐵、主體維綸工業,但至今其最大的化肥廠——咸興化肥廠無法正常生產。

20世紀70~90年代,朝鮮的玉米地廣泛施用的是硫銨(化肥),每公頃達到700~800公斤,相應得玉米產量就高,而從1993年開始,由於化肥產量的大幅度減少,每公頃施用的硫銨降到200~300公斤,玉米驟然減產。

於是,朝鮮興建100多座EM菌肥生產廠,施肥時,每公頃加施了120公斤EM菌肥(一種微生物復合肥料),不過效果並不理想,根本不起作用。

目前朝鮮的11座化肥廠由於缺少無煙煤和電力均出現了嚴重的開工不足,年產量僅45萬噸而需要量卻達到155萬噸。本來,朝鮮盛產無煙煤,而用煤可以直接發出電力。可是無煙煤對朝鮮另有用處,目前中朝易貨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煤炭換食品」。朝鮮每年向中國出口無煙煤,與遼寧、吉林交換糧食和生活必需品。

另一方面,朝鮮開始啟動核計劃。至今,朝鮮為研發核武器已耗費11至15億美元。

具體來看,位於寧邊的核燃料製造工廠、核廢料處理設施和核反應堆等核設施建設花費6至7億美元;用於高濃縮鈾的離心分離機等核濃縮設施建設花費2至4億美元;核武器研發和核試驗耗資1.6至2.3億美元;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花費1至2億美元。

按當時的玉米市價計算,朝鮮為核武研發花去的費用足夠朝鮮居民購買1至1年半所需的糧食。這不包括2013年的第三次核試驗和今年的第四次核試驗的費用。而朝鮮2014年的名義GDP為33.9494萬億韓元(約283億美元)。

全民參與「主體耕作法」

下個月的11日(5月11日),是朝鮮慣例的插秧開始的日子,40天的春耕由此開幕。此時朝鮮不僅開始種水稻,還會種玉米、土豆、春白菜、辣椒等農作物,是農村最繁忙的季節。

一到這個時候,根據「上級單位協助下級單位」的方針,朝鮮各機關企業都要負責供應農耕所需的鋤頭、鐮刀等,那些城裡人哪懂什麼農活,也沒什麼責任心,這些農具一般使用一次就壞掉了。

從中國等地引進的農機械則主要用於宣傳,或者優先供應給向首都平壤供應大米的糧倉地帶,媒體和友好國家的外交官員會受邀到現場觀摩,一般農場員們見都沒見過。

平安南道平原郡元和里元和協同農場就是這樣對內宣傳插秧等農業活動的地方,所以中央支援農機械。

朝鮮農活耕作方式叫「主體耕作法」,很高級吧。朝鮮凡是高級的都會被冠以「主體某某」:主體化肥、主體鐵、主體維綸,和中國城市人最會玩的「網際網路+」是一個意思吧。

「主體耕作法」到底是啥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節水型農業」。比如插秧,朝中社高大上的表述是:通過開發和採用早熟大秧、營養粒苗、營養缽苗等水稻栽培方法,朝鮮全國近90%的水田實現了節水型耕作。

這有啥區別呢:再拿插秧來說,以前都是在水田裡直接插上秧苗,現在改進了,採用帶有泥塊的秧苗直接插進地里然後再進行灌溉,節約用水量和種子。其實和中國農村的拋秧是差不多的。

朝鮮插秧另一大奇觀是:全民支農,幾個農民在田裡彎腰插秧,周邊是高音大喇叭和紅旗,數倍於農民的文工團美女彈著手風琴唱著紅歌,給農民調節氣氛、傳遞正能量。

每到這個時候,朝鮮全國上下各單位,如學校、政府機關、工廠等,都會抽出一部門不參與核心生產的人前往農村開展支農活動,通常持續一個月左右,就連各個大、中學校的學生也都被動員起來積極參與到支農中,真可稱得上是「全民總動員」了。

勞動工人、職員、大學生、軍人等也全部投入到支援農活中來,但一般人只在城市附近做活。學生們則被分配到偏遠地區,住在農場中進行高強度的支援活動。支援農村戰鬥期間學生們要從早9點做到晚上6點。如果不能完成任務還要持續做到很晚。而且下雨天如果在室內做事,那麼支援期間連周日也不休息。

支農期內,大學生們必須住在農戶家中,中學生則不用去那麼遠,一般到平壤郊區干農活,但也需要住在當地,直到農忙結束才能回家。

朝鮮有句話是:「玉米園便是學生園」。 指的是朝鮮主要作物——玉米是由學生們種收的意思。參加農村支援的學生們要製作水稻及玉米苗圃,還要種玉米、施肥、插秧、把各種蔬菜移到苗圃等。

朝鮮一半以上學生們都在農場做過農活,秋天還有50天左右的秋收,一般學生一年總共會進行80-90天的支農活動。

飢餓復來:每人每天配額5兩

不久前,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說,朝鮮的糧食分配下降到危險的低水平。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介紹,朝鮮平均糧食配額為每人每天250克,這比三年前下降了21%。這個數量不到聯合國建議的最低數量(600克)的一半。

去年7月初,朝鮮剛剛配額下降到每人每天310克,很明顯,朝鮮糧荒的趨勢依然在惡化。

朝鮮正經歷百年一遇的旱災,糧農組織測算,朝鮮今年糧食需求量為548.9萬噸,朝鮮今年的糧食產量為400萬噸左右,缺口將達到140萬至150萬噸。該國總人口的70%,約1800萬人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

按照朝鮮自己公布的數字,2015年僅其糧倉黃海南道就餓死2萬多人,其他地方可以想像了。

朝鮮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類和雜糧。

水稻是朝鮮的主要糧食作物,全國水稻栽培面積58.5萬公頃,90年代後栽培的主要是早熟高產的品種,其中普及最廣的品種是平壤15號,其他有平壤9號、平壤4號、炎州1號等。

朝鮮水稻的平均畝產為464公斤。畝產最高的品種是平壤6號,達522公斤 ,其次是平壤9號,達514公斤。九十年代後,朝鮮水稻平均產量僅為每公頃2.3噸。

玉米是朝鮮旱田種植的主要農作物,1996年玉米種植面積65萬公頃,占旱田總面積的65%。玉米的主要品種有火星1號、黃中1號、海州1號等,火星1號種植面積占玉米總面積的60%。80年代朝鮮玉米平均產量為每公頃5.22噸。

豆類主要有大豆和土豆。大豆是朝鮮旱田主要的農作物,八十年代後朝鮮大豆種植面積維持在20萬公頃左右。大豆單產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達到每公頃1噸。

朝鮮人喜食豆製品,按正常豆製品的需求量,朝鮮每年至少需要種植大豆40萬公頃。1980年朝鮮土豆栽培面積為10萬公頃,1998年朝鮮號召擴大土豆栽培面積,此後朝鮮的土豆栽培面積有所擴大。1990年至1992年,朝鮮兩江道、江原道和咸鏡南北道地區的土豆畝產為1噸左右。

朝鮮的雜糧主要有高粱、大麥等。90年代種植面積在5萬公頃左右,比90年代少5萬公頃。

糧農組織預計,2015年朝鮮水稻減產11%、朝鮮的小麥和大麥減產32%,土豆減產20%。

3月底,朝鮮《勞動新聞》刊登題為《朝鮮最強的力量》的政論稱:「革命的道路漫長且險峻。我們可能要再次進行一次吃草根的『苦難的行軍』。」

朝鮮沒有遠去的吃草記憶又將成為難捱的現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