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防側睡枕
美國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這種保持嬰兒特定睡姿的「防側睡枕」。
該枕在過去的15年內已導致了至少13名嬰兒死亡。此類睡姿定位器的賣點本是保持孩子平臥,防止側翻後俯臥而窒息及猝死。可事與願違:側臥沒防著,孩子無意中趴下更易窒息。
2、紅藥水、紫藥水
紅藥水裡面含紅汞,如果透皮吸收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紫藥水,如果抹在破損的皮膚上面,可能會留下斑點。輕微擦傷的話,不需要用任何消毒劑,用清水沖洗一下就好了。出血的話,可以選擇碘伏。
3、優卡丹、好娃娃
去年5月底,國家藥監局官網正式下發通知,對含「鹽酸金剛烷胺」的非處方藥的說明書進行了修訂,因該類藥物缺乏新生兒和1歲以下嬰兒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1歲內禁用優卡丹等藥物,5歲以下兒童不推薦使用。
4、寶寶游泳脖圈
用脖圈的方式游泳孩子在水中的姿勢是垂直的,背離了傳統意義上游泳是水平進行的方式,容易給孩子造成錯誤的理解。
脖圈游泳為何不安全?
①小寶寶脖子很軟,套脖圈容易傷害寶寶稚嫩的頸椎;
②脖圈是塑料的,臨床有見寶寶對脖圈過敏或脖圈摩擦過度導致皮炎的;
③脖圈容易壓迫氣管;
④最危險的是,人脖子上有頸動脈竇,若不小心被壓到,可發生壓力感受性反射,出現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休克!唉呀媽呀,太嚇人了!
⑤對寶寶來說,最好的游泳方式,是由大人抱著,用一側前臂拖著嬰兒的臀部。另一隻手扶住嬰兒的背部,貼緊大人身體下水。在水中,可以試試只拖著寶寶的臀部,或者雙手抱住腋下,儘量讓寶寶感受玩水的快樂。
5、蠟燭包
「蠟燭包」束縛了寶寶的身體,尤其是手和腳,使寶寶在寒冷季節可因活動減少、容易導致硬腫症等寒冷損傷;打蠟燭包還會限制寶寶的肢體活動,還可能影響下肢的血供。如果「蠟燭包」過緊過厚,在環境溫度偏高時,可能會因為散熱不及時而致體溫過高,甚至導致寶寶死亡。
6、兒童醬油
市面上兒童醬油營養成分表上能代表鹽含量的鈉含量與普通醬油鈉含量相當,部分兒童醬油鈉含量甚至超過普通醬油。嬰幼兒及兒童需要口味清淡,是由於此時孩子的發育尚未完全,臟器很嬌弱,而鹽中的鈉會造成腎臟負擔。對1至3歲的兒童而言,飲食中醬油的添加量應控制在1克以內。
7、微量元素檢查
正常喂養的孩子,只要補充夠每日生理需求的維生素D,就不需要額外補鈣,也沒必要用儀器或者抽血做各種檢測。微量元素檢測會引導家長過多關注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製劑盛行,從而忽視均衡營養,百害無一利。
盲目給孩子補微量元素的危害:
維生素D和鈣過量:高鈣血症、臟器組織鈣化;
鋅過量:胃腸道不適、噁心、嘔吐;
維生素A過量:精神萎靡、嘔吐,嚴重時還可致顱內壓升高,昏迷。
8、牛初乳
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後7天之內的乳汁,屬於生理異常乳,其物理性質、成分與常乳差別很大,兒科學家認為,牛初乳里雌激素過量,如果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謝,會留在身體里促進性腺發育,導致孩子性早熟。
9、學步帶與學步車
用學步帶等牽著孩子走路對下肢關節發育不利。孩子長期坐學步車,他沒有經受爬的訓練,很容易以後引發他的感覺失調。另外,孩子坐學步車以後,他全身的重量,壓在了下邊,雖然他坐著,他走路,但是,他的 重量壓在兩個雙腳上,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在坐學步車的時候。往往是馬蹄足的形狀走,長期下來後,一個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下肢畸形,另外,孩子也容易養成足內翻,或者是足外翻的習慣。
10、一歲以內寶寶食用蜂蜜
首先,蜂蜜含有激素;其次經過專家的調查研究,蜜蜂常常把帶菌的花粉和蜜帶回蜂箱,使蜂蜜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嬰兒胃腸功能較弱,肝臟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肉毒桿菌容易在腸道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從而引起中毒。
11、兒童眼藥水
很多嬰兒都會有一側眼睛內眼淚多、粘性分泌物多的現象,是因鼻淚管通暢不良所致。定時,特別是早起,用溫毛巾敷眼,去除粘性分泌物。最好再用生理鹽水沖洗眼睛。只要白眼球不紅,就不要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藥水或眼藥膏。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警告:非處方眼藥水含有四氫唑啉、羥甲唑啉或萘甲唑啉,小孩用量小到只有1到2mL就可能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出現噁心、嘔吐、心動過速、呼吸減慢、心動過緩、低血壓、高血壓、嗜睡、瞳孔散大、昏迷。家長應將這些藥品放到孩子夠不到之處。
12、清火寶等奶粉去火產品
「喝奶粉容易上火」的想法在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催生了一些奶粉輔助產品。這類產品往往含有可以食療的中藥,諸如山楂、蓮子等。但我們認為,雖然奶粉無法與母乳媲美,但不存在「喝奶粉容易上火」現象,因此也無需使用有「去火」作用的輔助產品。尤其是對於沒加輔食的孩子,會產生額外的胃腸道負擔。
13、保嬰丹
不要給孩子吃保嬰丹,裡面含有苦寒的藥物,對於孩子肝腎是有傷害的,這樣用藥是不對的,只能更加重腹瀉。很多的中成藥都含有一些對孩子身體有危害的成分,像至寶錠、保嬰丹,所以無病不要隨便亂吃藥。
14、小兒驚風散
有些嬰幼兒服用「小兒驚風散」後會顯得安靜、嗜睡,中醫認為這是鎮住了「驚」、熄滅了「風」,家長也以為是藥到病除,從孩子哭鬧的煩惱中解脫出來,不知這種「效果」正是汞中毒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