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寶寶的副食品-嬰幼兒營養與固體食物的添加

@ 2016-04-15

新手媽媽看著孩子出生,『一暝大一吋』有一種期待快快長大的心情,既使寶寶牛奶少喝了50㏄都非常介意,深怕孩子食慾不佳影響發育;4-5個月的孩子表情更多,好奇心增加,媽媽對孩子有許多期待,但礙於語言尚未發展,猜測孩子是否吃不夠、便秘……就會有許多想法的解讀,此時如果鄰家孩子食量大一點,或體重稍微比自家孩子多一點就開始焦慮不安,是否孩子照顧的不好,偶爾到了藥房買尿布,可能詢問藥師如何讓孩子不便秘?偶爾聽一下阿媽的建議或其他媽媽的經驗分享,於是有了許多把孩子養好的秘訣。但是,哪些對寶寶才是最適合的方法呢?

又有一些新手媽媽迫不及待,等到孩子滿四個月,只要商品標示適合孩子月齡的食物,全部買回家,於是果汁、果泥、肉泥、罐頭食品甚至乳酸菌、營養餅……等各式各樣食品都成為寶寶的重點食物,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得又高又壯」,而且絕不能「輸在起跑點」。然而,我們的孩子到底有那些成長和發育的需要?首先,在孩子出生後在吃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厭奶期」。

厭奶期的擔心

寶寶在生命的第一年無論是發展上或生理上都是迅速增長期,經過5-6個月的奶品(母乳或配方奶粉) 的給予,對現有食物發生食慾減低現象甚至拒食,這階段即所謂的「厭奶期」。其實這時期的寶寶因為乳牙剛開始生長,牙齦不舒服而不愛吃東西,加上對新事物特別感興趣或渴望其他食物經驗,攝取其他副食品這一現象是生理上的必然現象,因此媽媽們可以放寬心,因為當寶寶產生厭奶時,也同時意味著寶寶有資格給予副食品,所以媽媽們只要在兩者間平衡給予,就可使寶寶順利渡過厭奶期。但母奶或牛奶仍是6個月內寶寶的主食和飲料,所以還是要想想辦法增加奶量。

給予副食品的時間

原則上大部分0-6個月的幼兒,可以完全依賴牛奶而得到充足的營養,不需要給予其他的食物。何時給予副食品是最洽當的時間呢?大部分?科書或廠商建議在4-6個月間可以開始給予,而坊間商品甚至有標示適合2-3個月寶寶的飲料,商品琳瑯滿目讓家長不知如何選擇。但是也有另一個說法,近年寶寶發生皮膚過敏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相關疾病的機會攀升,因此也有建議寶寶足六個月後再給予副食品,以降低過敏的發生率。

長久以來,學界和醫界對於給予寶寶副食品(固體食物)的這件事上,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作為斷奶食物,替代即將減少或營養不足以提供寶寶需求的母乳;另一方面是積極的補充4-6個月大的寶寶在熱量、鐵、維生素及其他可能缺乏的營養元素。

母乳(配方奶粉)中幾乎90%是水分,其他營養如蛋白質、鐵質、鈣質及維生素,對已超過4-5個月後的寶寶成長是不夠的。從營養需求量看,6個月以上的嬰兒,蛋白質的所需量是平均體重1公斤約須2.5公克。寶寶如果7公斤重需要17.5公克蛋白質,母乳的蛋白質每100cc只有1.1公克。因此若只從母乳中攝取所需的蛋白質的話,寶寶一天必須喝1公升以上的母乳才足夠,要喝足這個量幾乎不可能。另外,母乳中的鐵質也偏低,出生時儲存在嬰兒體內的豐富鐵質,也在4-6個月便降到低點。因此,滿六個月後的寶寶只由母乳或奶粉供給營養並不夠,一定要開始漸進式給予各種固體食物(副食品)。若不自固體食物攝取,則有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如此一來,便會使寶寶成長緩慢,以及影響早期智能的發展。

6個月後是訓練咀嚼能力的關鍵期,促進正常味覺發展

寶寶6個月大以後,不只體格明顯長大(約為出生體重的2倍),消化器官也逐步發展,並非只有液體食物,對呈黏稠狀的固體食物也有能力予以消化。對寶寶而言,副食品的介入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提供寶寶咀嚼訓練的發展關鍵,嬰兒本能上便有吸吮與吞嚥配合的能力─喝,所以嘴巴一靠近乳 頭不用學習很快便會適應,能夠在出生後2-3天即可以吸吮母奶;但是咀嚼與吞嚥配合的能力─吃,就非得靠「訓練」來學習不可了。

把握關鍵期訓練咀嚼,還有助於降低偏食的機會

副食品餵食時,口腔內部、下頷、上下唇及舌頭都必須相互配合使用以咀嚼食物,所以對寶寶來說並非一件易事。當此關鍵期,剛開始時寶寶會先用牙齦,待長牙後改用牙齒咬碎食物,再送進喉嚨中,如能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這一系列動作將刻印在小小腦袋中。當找到咀嚼技巧及將食物送進喉嚨的方法,加上享受到食物美味的經驗後,孩子會因為成就感和滿足感而加強學習意願,因而樂於學習體驗新食物。

體驗越多新食物,孩子的味覺領域愈寬廣,寶寶因此可逐漸體會出不同食物間味道的差異。對喜歡的食物口味,放入嘴巴時會顯得喜悅;對討厭的味道,則會皺眉甚至吐掉,這些反應表示寶寶味覺已在成熟分化,充分的味覺經驗讓寶寶對食物的接納度提高,偏食的機會自然降低。

正確餵食副食品,讓語言發展更好

正確餵食副食品的另一個好處是,咀嚼到吞嚥這整個連續動作會使相關部位之肌肉協調機能發達,並且也同時促進與說話及發音相關肌肉的發展,因此有助於寶寶的語言初期發展。因此副食品(米粉、麥麩、米精等等)盡可能不要直接加入奶瓶中給孩子吸吮,正確的方法是把準備好的副食品用湯匙餵寶寶,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將食物咀嚼後吞嚥的美好經驗,從味覺經驗中學習認識食物。可惜的是多數新手媽媽並不知道提供給寶寶副食品應練習使用湯匙哺餵才是正確的做法。

不吃副食品就喝牛奶,只解決短暫食慾不佳的問題,醞釀更大的偏食在未來

寶寶滿6個月後,偶爾當孩子食量少或食慾不佳時,心急的媽媽在不知如何因應下,擔心寶寶發育受影響,最常見父母直接沖泡一瓶牛奶給寶寶補充營養,如此作法會剝奪孩子練習咀嚼的機會。除非孩子有胃食道間逆流等醫療上的特殊理由,我們仍然建議照顧者不要將副食品直接放到奶瓶中,讓孩子有機會從吸吮母奶(反射動作),轉換成開始運用咀嚼和吞嚥的能力。

製作副食品時,要把握幾項基本的製作原則:

按照寶寶的月齡及發展狀況,選擇不同的食材,製作成不同質地(流質、糊狀、軟質、泥狀、半固體、固體)的副食品。

1. 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

避免加工食品和添加物,用新鮮天然的食材製作寶寶的副食品是製備寶寶副食品的最高指導原則,而且要避免用加工後的食物或半成品製作副食品,因為其中可能含有防腐劑、色素、香料、鹽份高……等,會對寶寶脆弱的身體有影響。

(例如︰果汁很甜,供應初期一定要稀釋,未經稀釋的果汁,因為味道重,寶寶容易嗆到;太甜會讓寶寶不愛喝白開水,習慣甜食。因此新鮮的水果榨汁後加冷開水,從一開始4份開水:1份果汁,循序漸進至滿周歲時可以將比例調整到1份開水:1份果汁。)

2. 避免使用調味料:

因為寶寶的味蕾比大人敏銳多了,不要用成人的口味標準製作副食品,食品

應儘量簡單、自然,不加其他調味料,如:沙茶醬、番茄醬、辣椒醬、味素

或太多鹽、糖。

3. 注意手、食材及器具的衛生:

製作前應先將手洗乾淨,並將製作和盛裝副食品的器具洗淨烘乾再使用,因為寶寶的抵抗力弱,容易感染,並在製作前先將食材清洗乾淨,選擇容易處理乾淨、農藥污染少及病原感染機會少的食材。

4. 了解不適合的食物:

種子堅果類食物易嗆到,盡量不要餵食寶寶;並且選擇質地柔軟的質材、纖維多的食材、菜梗或肉筋都應避免。蜂蜜是自然無法消毒的食物,其中含有細菌,寶寶感染機率高,且胃腸不易吸收,最好一歲以後再給寶寶食用。勿用生雞蛋製作副食品,因為生雞蛋中可能含有細菌。若要使用雞蛋前,要先將雞蛋洗淨﹔給寶寶吃蛋黃泥時應注意,因為有些寶寶容易因太乾而嗆到。另外,不要給寶寶吃蛋白,因為易導致過敏,最好是10個月或1歲半後再添加全蛋的副食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