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著他走近,停留,然後目送他遠離。
2015-16賽季註定將成為載入史冊的一季,至少將烙在這一代NBA球迷的記憶里。勇士一騎絕塵,觸碰到了20年前公牛前輩樹立的豐碑;而Kobe Bryant,這個縱橫聯盟20年的男人,也在這個賽季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1997年季後賽的爵士讓Kobe第一次體會到成長的苦澀,18歲的Kobe此後發奮苦練,並就此踏上巨星之路。如今爵士又成了Kobe最後一個對手。從爵士開始,到爵士結束,Kobe用20個賽季演繹了一曲爵士輪迴。
儘管Kobe在賽季初就早早發布退休宣言,給足了球迷情感緩衝期。但當這一刻真的如約到來,追隨Kobe多年的球迷才發現,整個賽季的等待不過是在為最後的極致傷感蓄勢醞釀。
傷感的是一段長達20年的傳奇將就此謝幕,永不返場;傷感的是自己最純粹的情感寄託從此將只存在於回顧集錦中。
但作為當事人的Kobe,卻在略顯冗長的告別巡演里笑著享受當下,欣然接受即將退休的現實,就像早已不在乎成績的馬拉松跑者,不疾不徐地漫步走向終點,隨後告別這段偉大的旅程。
如此與世無爭、雲淡風輕,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Kobe。某種意義上,Kobe的職業生涯可以一分為二,其一是前19個賽季,其二就是本賽季。
前19個賽季的Kobe,與對手斗、與隊友斗、與媒體斗、與自己斗,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即便在身體和狀態一落千丈的前兩個賽季,也從未放棄重返巔峰的雄心。
本賽季的Kobe,不再睚眥必報,不再毒蛇襲人,放下所有防備同全世界和解。他曾經是個與人群格格不入的偏執狂,如今卻合群得儼然一位人畜無害的老好人。
他向每一座過去和他針鋒相對,噓聲與掌聲永遠交錯的球館揮手告別。
他和各奔東西的昔日隊友深情擁抱、互道珍重。
和一度並稱齊名的同輩才俊寒暄敘舊。
和惺惺相惜多年的宿敵笑看風雲。
樂於對晚輩言傳身教,不只是隊友,還包括對手。
也徹底宣告備受期待的巔峰對決永遠不可能兌現。
為了能更長久地留在球場上,把自己包裹得活像個木乃伊。
剩下的時間裡,他心平氣和地坐在場下,默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偶爾對著聚焦的鏡頭張嘴微笑。從來沒有一個賽季,Kobe可以拋開勝負,如此坦然地享受籃球的樂趣。
Kobe如此坦然,是因為他堅信自己已經毫無保留地把所能給的全部都給了摯愛的籃球。30多年前,一個6歲的男孩命中注定般愛上籃球,後來他們又相攜走進職業籃壇,直到今天。
於我們,10年8號、10年24號,這是一段漫長到不可思議的旅程。人們因為同樣的原因愛他、恨他,但在講述這段NBA歷史時都無法繞開他。說視而不見,只是倔強的自欺欺人。
如今,Kobe終於卸下了20年來自我激勵和自我保護的偽裝。我們也終於有時間,可以在密不透風的賽程間歇回首Kobe在這段難忘的旅程中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手心裡的榮譽顯而易見,紀錄榜上的逆天神跡早已深入人心,毀譽參半的豪言壯語同樣耳熟能詳。
我們更該銘記並引以為榜樣的,或許是他對自我價值的精確定位,對勝利近乎本能的極致渴望,這種渴望轉化成的動力就像血液一樣在血管里奔騰不息。
大多數人想留在NBA,想成為全明星,想拿到頂薪。但絕大多數人缺少成為最好球員的決心和動力,即便有,也會因為害怕嘲笑聲而將其埋藏心底,直至消失不見。而Kobe進入聯盟起就毫不掩飾成為歷史最強的野心,並一步一個腳印向這個目標邁進。
我們要學會的,是他跌倒後立刻思考如何反敗為勝並付諸行動的強大執行力,是努力讓對手下一秒就為此刻的甜蜜慶祝付出痛苦代價的曼巴精神。
還有他在撕心裂肺的疼痛面前展現的勇氣——在跟腱斷裂後忍痛罰球,然後徒步走回更衣室——如果你能體會那種傷勢帶來的巨大痛苦,這份堅強會讓你啞口無言。
你可以說Kobe從來都不是聯盟第一人,當他得分冠絕聯盟時,正是球隊沉淪日;當他率隊重返巔峰時,自有晚輩後來居上。甚至他的唯一一座例行賽MVP獎盃,都被許多人視為終身成就獎式的安慰品。
你可以說Kobe是個自私自利的,眼裡只有籃筐、沒有隊友的毒瘤,否則何以成為尷尬的歷史鐵王?
你也可以說Kobe是個難以相處、自視清高的球霸。但事實是,那些在他身邊接受訓誡的,大多達到生涯巔峰,離開他後卻很快萎靡不振。
你可以不懂他,但懂他的人自然會懂。時間如深海浩瀚,大浪淘沙始見真金。
如果你懂他,即便你已經很長時間不再關注湖人的勝負、Kobe的表現,此刻的你同樣會驚訝,自己居然和這份牽掛一起度過了如此漫長的歲月,和這位素未謀面的老友一起書寫了一段20年的故事。
而當這故事告一段落,旅途也已走到終點時,你肯定會用心珍藏這份青春記憶。這樣,當自己垂垂老矣時,就可以自豪地跟剛剛愛上籃球的孩子們說——
曾經有一個非常牛逼的球員,我很喜歡他,他叫Kobe Bry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