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長津湖戰役因其過於殘酷的事實以及所引發的巨大心理衝擊,成為「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原本應該廣為流傳頌揚的血淚之戰,一直被善意地迴避。網上媒體雖有各種熱議,但是志願軍將士們可歌可泣的血戰史,並沒有得到最真實的再現。現在回望長津湖戰役,這場戰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有著特殊意義。中美兩國精銳部隊在朝鮮戰場上改變歷史進程的這次「強強」對決,一直是世界戰爭史研究中引起唏噓感嘆的一個經典戰例。
1950年的這個冬天,我志願軍第20軍、第27軍和第26軍與美國海軍陸戰1師狹路相逢,在朝鮮半島那個叫長津湖的酷寒地帶,展開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決戰。歷史上這場戰役是整個朝鮮戰場局勢被徹底改變的重要拐點,志願軍官兵一舉打破了「聯合國軍」試圖在1950年聖誕節前發起「結束韓戰總攻勢」的狂妄計劃,迫使當時世界上最為強悍的超級軍事大國,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朝鮮的戰火,讓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措手不及。從解放戰爭的硝煙中走出的志願軍官兵們,臨危受命、倉促應戰,陳舊的武器裝備沒有更換,過冬的棉裝被服沒有配齊。他們帶著勝利者的必勝信心,「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完全陌生的國度去和最強悍的敵人作戰。 1950年的這個冬天,志願軍官兵們在冰天雪地的數九嚴冬里,穿著春季的單衣單褲,吃著干硬的炒麵,抓一團雪塞在嘴裡,手裡拿的是極其簡陋的武器裝備,在連生存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連續激戰五天五夜,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志願軍殲滅美軍整團建制部隊的唯一戰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在戰鬥的最後關頭引燃了手中的炸藥包,如巨人般用鮮血和生命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回國前面向長津湖方向脫帽鞠躬,淚流滿面、不能自持……這些震撼感人的場景,無疑是對這場戰爭最好的註解。趕到志願軍陣地的美軍團長都不由地肅然起敬,對著靜靜趴臥在陣地上的中國軍人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認為他們是「值得尊敬的對手!」
那場戰役已經永久地成為歷史。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如何隱瞞、欺騙、掩蓋、塗抹、篡改,它就靜靜地躺在那裡,如長津湖冬天的湖水,冰清玉潔,如明鏡般提醒著人們65年前,這樣的戰士、這樣的軍隊,所擁有的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所有軍人的榮耀,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傳奇。這種不朽的民族精神應當大書特書,讓先輩們的這種精神,去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樹起我們民族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