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每天都給孩子灌輸了這麼多「負面信息」,有的快改 ]

@ 2016-04-13

原來我們每天都給孩子灌輸了這麼多「負面信息」,有的快改

「一大早, 7歲的小米就被媽媽的魔咒喊醒, 「趕快穿衣服, 不然會著涼, 會打噴嚏, 感冒很難受的, 要去醫院打針……」迷迷糊糊坐到飯桌前, 媽媽又說「快點大口吃, 飯都快涼了, 一會肚子受涼了,

鬧肚子怎麼辦?」

「上學路上, 4歲的小靜趴在地上哇哇大哭, 奶奶跑上前說道:「說了多少回了, 路上別亂蹦亂跳, 會摔倒, 你就是不聽,

看, 摔疼了吧。 」

「放學回來, 壯壯發現小區公園的水池邊, 一群孩子正在玩水, 他立馬甩開爺爺的手, 衝到水池邊, 開始潑水, 這時爺爺趕忙拽著壯壯起身,

說道「乖孫子, 別玩了, 你看你把衣服都弄濕了, 一會著涼了我怎麼跟你媽交代。 」

「晚上9點, 二年級學生小敏還在對著作業抓耳撓腮,

爸爸走過來, 「別發獃, 快點做, 再磨蹭下去十點前又睡不成覺。 早上起不來, 第二天又沒精神。 」

類似的這些場景和話語是不是相當熟悉?

因為這些語言幾乎構成了大多數家長養育孩子的日常。 每天因為起床、睡覺、喝飯、穿衣、玩耍,做作業等等事情,很多家庭都在不停上演拉鋸戰。

年幼的孩子也許懵里懵懂,「為什麼大人們總說這樣不行、那樣不行,為什麼我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就會有那麼多嚴重後果?」

而年紀稍大點的孩子,有的會無奈地執行著家長的指示,內心卻嘟囔「知道了,真囉嗦。」有的會形成膽小怕事的性格;還有的孩子聽覺麻木,開始我行我素。

很多家長都很困惑,為什麼我苦口婆心的「善意」提醒,孩子不但不領情還跟我對著干呢?

仔細想想,問題究竟出在哪?你那些所謂的「善意」提醒真的說對了嗎?

冷靜下來一算,從早到晚, 從你口中到底給孩子傳遞了多少負面信息?絕對數不清!語言暗示的力量絕對超乎你想像!

孩子想嘗試某件事,你開始阻撓「別那樣……那樣容易……」「別不聽話啊……」 孩子玩得正開心,你開始命令「會摔倒」「別弄濕衣服」「別玩壞了」

孩子喝不夠水,不及時穿衣服,你開始嚇唬「會上火」「會肚子疼」「感冒、發燒、打針」

……

是啊,多少家長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負面語言的狂熱傳遞者。多年養成的習慣、工作生活的壓力、緊張的人際關係,都會讓家長變得焦慮,各種負面信息一摻雜,就很容易脫口而出,傳遞給孩子。

這些負面、否定性的語言背後,一是告訴孩子:你是不對的,你是錯的,你不該這樣,你不聽話……孩子慌亂,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感覺深深籠罩;二是家長只阻止孩子的行為,而沒有從正面告訴孩子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其實,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更有效果,更為有益!

家長們愛孩子的動機都沒錯,但是往往「禍」從口出,這就需要反思,平時一定要多練習、多積累。家長積極的言行能激發孩子積極的言行。平時和孩子溝通時,家長不妨多給孩子指引和建議,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和自由:

「穿好衣服吧,穿上就暖和了,可以開心地出門找同學玩啦。」

「慢慢走,你這樣就端得挺穩的。堅持一下,馬上就到了。」

「摔倒了不怕,我希望你記住:以後注意路上的石子,慢點走。」

「香噴噴的早餐正等著你,吃得飽才能長得更高。」

「我建議你用完玩具、書後及時歸位,下次再找就容易了!」

「抓緊時間做完作業/吃飯/洗澡等,我們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去……」

「我發現,你認真一點,工整地寫字,現在的字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我知道電腦和手機很有吸引力,從現在起,咱們互相監督,都在規定時間使用,我相信我們都能做到。」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而煩惱/哭鬧/撒謊/打架等,希望你在想明白之後能主動跟我分享你的小秘密。不管你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我們都愛你!」

「如果作業實在做不出來,就先休息吧,休息好了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向老師或者同學尋求幫助。」

……

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不配合、「不聽話」行為層出不窮,家長首先要用正面的思想填滿自己,不斷磨練意志力和耐心,冷靜看待孩子的問題,接納孩子的情緒,再用積極的言語去做正面的建設,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努力,多思考。

同樣的事情,換種說法,收穫的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所以,家長們,請從此刻起做出轉變,趕走負能量,給孩子傳遞正面、積極的內容,讓孩子欣然接受,逐步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真正體會到來自家人的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