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手坐起測試」可以得知小孩是自閉症?

@ 2016-04-13

在美國每88個兒童,就有一人在8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不過由於發現時間比較晚,往往延誤治療時機,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做家長的在孩子6個月大時,就可以進行測試,如果拉起寶寶雙手,讓他從平躺變成坐姿,孩子的頭部還是往後仰的話,就要注意,孩子有可能得了自閉症。

6個月大的寶寶還不會說話,但發育是否正常,看動作就知道,通常6個月大的孩子平躺時,拉起他們的雙手,頭部就會跟著抬起,但如果頭還是垂在後面,醫界已經證實,可能有發展遲緩的情形,而最新研究則發現,這也可能是自閉症的警訊。

甘迺迪克里格研究中心 蘭達醫師:「我們不需要等到1週歲,或等到寶寶開口說第一句話時才發現問題,我們可以儘早採取行動,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巴爾的摩的甘迺迪克里格研究中心,是針對家有自閉症孩子的新生寶寶,進行拉手坐起的研究,結果發現,其中7成5頭部無法抬起的孩子,2歲時被診斷得了自閉症,班恩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班恩母親:「我會告訴你,直到他被診斷出有自閉症之前,一切都是正常的。」

甘迺迪克里格研究中心 蘭達醫師:「當我們在這麼早的年紀,就發現異常發展的警訊,我們就占有一大優勢,可以幫助孩子的腦部發育,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班恩被診斷出自閉症後,就積極接受語言治療訓練,現在3歲半的他,已經能和一般小朋友玩在一起,沒有溝通障礙。

班恩:「這裡寫著黃色的花朵。」

班恩的成功案例,正是拉手測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結果,因此簡單的測試,家長在家裡也可以動手做,萬一發現孩子有頭部後仰情形,最好趕快請教醫師進一步診斷是否得了自閉症,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先前新聞報導了這項最新的自閉症的研究。

這則新聞主要的重點在於「拉手坐起測試」可以預測個案是否為自閉症。

所謂的「拉手坐起測試」(pull-to-sit)是指小孩本來是平躺狀態,接著拉著手臂讓嬰兒坐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若嬰孩的頭一直往後仰,就認為失敗了,代表頭部控制落後,無法完成這個作業,那這個小孩未來是自閉症的機率就大增。

相信很多有小嬰兒的家長,已經開始自行檢測起來,並開始煩惱自己的小孩是不是自閉症。

來源:morgueFile

來源:morgueFile

對於「拉手坐起測試」我們要先有一個基本認識,這是一個現今已經存在,瞭解嬰兒是否有發展遲緩的一個方式。

大約在四個月時,小孩就會發展出這個能力。

遇到這樣的新聞報導,個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到期刊搜尋引擎上確認是否有這樣的研究。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只是這兩天發表於國際會議上的一篇口頭報告論文,並未正式刊載於期刊之上。

這個只是非常非常初步的研究,完全只是個起頭而已,並非是定論,大家在觀看時要特別小心。

此篇研究的摘要(或說是新聞稿),主要是放在甘迺迪克里格研究中心(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的網頁上。

裡面的內容對於此結果有一些基本的概說。

這篇文章裡面主要說明了兩個研究,第一個是針對四十個五個半月至十個月有基因風險的小孩(這裡的基因風險是指其兄弟裡面有人已經被診斷為自閉症),經過兩年半至三年的長期追蹤之下,發現三個主要結果:

一為百分之九十的小孩被診斷為自閉症者,都出現「拉手坐起測試」失敗。

一為百分之五十四的小孩符合社交溝通遲緩之診斷,也出現「拉手坐起測試」失敗。

另一為未符合任何診斷的小孩裡面,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孩子頭部控制也落後。

這裡的呈現有一個問題,就是研究者並未列出各種類別之下的個案數,四十個小孩裡面,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最後符合診斷,研究者並未明說。

這樣的結果太過粗糙,並無法告訴我們此測試對於區辨自閉症個案有什麼具體的協助,因為我們不知道被確診為自閉症者到底有多少人。

第二個研究結果是這樣的。

高基因風險的人有百分之七十五出現頭部控制落後;低基因風險的人有百分之三十三出現頭部控制落後。

先前的知識已經告訴我們,高基因風險的人,本來就會有六到七成長大之後會符合自閉症的診斷。

那有沒有做「拉手坐起測試」,對我們的最終判斷可能並無具體幫助。

目前關於自閉症的研究上,確實將焦點放在一歲以前的嬰兒之上,到底有無辦法在六個月或更早以前的時間點,就進行確認診斷,是一個難解之謎。

拉手坐起測試並非唯一想做出突破的方法,「相互注意力」(joint attention)的方法也逐漸受到關注,並進行諸多科學研究(所謂的相互注意力,是指成人與嬰兒互動時,可以同時注意同一項物品或事件)。

現今關於自閉症的流行性研究,已經知道有一部份的小孩,會伴隨肢體不協調的問題。

但因研究不一致的關係,肢體動作不協調並未被列入自閉症的正式診斷準則之中。

假如要發展一個新的測試方法,來做疾病之分類,最需要注意到的一件事,就是敏感度(Sensitivity)與特異性(Specificity),每一本基礎的教科書都會提到這件事。

簡單的說,敏感度就是個案有這個疾病,你做了這個檢查或測試可以正確的將他分到這一個分類上;特異性是指個案沒有這個疾病,你做了這個檢查,可以正確的將他們排除。

但目前關於「拉手坐起測試」,並沒有上述所提及的相關統計資料。

許多科學方法真的還在研究當中,無法當成定論看待。

對於暫時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抱著嚴肅的心情看待,並逐一檢視其原始資料,才不會引起不必要恐慌,造成巨大、莫名的焦慮。

若是家長們可以具備最基礎的科學能力,即可辨識其中的真假虛實,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