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蝦小手:量水深(插竿) & 量水深(吊重搭配目印)

@ 2016-04-13

之後知曉蝦子的就餌層,和勾子在就餌層的位置,

所帶來不同的釣蝦戰略之後,實際作釣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能夠確定線組下水之後,

勾子能夠沈到想要的地方,完美的執行不同的戰略。

此單元要介紹的就是勾子下水前,準備最重要的一個動作「量水深」,

因為每個蝦場的水深一定都不一樣,

就算水深不小心一樣好了,

水位的高低也是時時在改變,這些因素都得小心應對。

1

插竿量水深:

如圖直接拿著竿子往池邊一插,釣竿粗的那一頭向水面插下去,

記得竿子需要直立莫歪斜,否則測出來的水深會失準。

量出來的水平面需要作記號,可以先向老闆要一個橡皮筋套在釣竿上,

然後將橡皮筋調整至水平面的記號,這樣量完取出釣竿後,

就不會忘記剛才量的水位在那裡了。

將橡皮筋調整至水平面之後,將釣竿取出池子,

立在池邊,進行第二個步驟。

貼心小叮嚀:

沒有橡皮筋確實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因為只能用姆指壓著釣竿作臨時的記號,有時一不小心放開姆指,

又得再重插一次重量一次,所以如果釣蝦場櫃檯沒有橡皮筋的話,

建議自己帶個幾條,小小的動作卻是對量水深的細心。

2

調整浮標座以下的子線:

第二步驟一手拿著浮標,另一手拿著勾子,將此段線組拉直緊繃,

如果線組本來就很直了,那就自然下垂即可。

上面橡皮筋的部份對齊浮標的吃水線,

下面竿底的部份對齊上勾,圖裡採取的是《肆號貼拖戰略》,

此部份可依戰略不同而有不同的對齊方式,

即可完成基本的水深測量與子線調校。

貼心小叮嚀:

若遇到池底是V字型或不平整時,

池邊的水深不等於池中的水深時,插竿測量容易失準,

熊爸還聽過有的店家在池邊放磚塊的,讓釣客在插竿量水深時,

大大的誤認錯就餌層,真的很缺德。所以如果怕插竿量的水深失準太嚴重,

之後單元還有吊重量水深的方式可供參考。

最後注意在調整橡皮筋的時候注意重心,

熊爸曾經看過在池邊蹲低調橡皮筋的,整個人不小心掉到池子裡去的,

當場所有人笑翻掉,不是我們沒有同情心,而是真的太好笑了。

量水深(吊重搭配目印)

此單元吊重搭配目印量水深的原理,

跟『量水深(插竿)』的方式差不多,

優點是竿子不會插得溼溼的,保持竿子的乾燥,可以延長竿子的壽命喔。

缺點是公竿上面不會有目印(之後單元會介紹),

必須自備私竿,而且母線裝備上要有目印,

才能夠執行這樣的量水深方式。

讓我們先用一些簡易的方式說明,

本單元採用範例是把兩幅勾子先縮減成一幅勾子來講解

(正常狀況當然是兩幅勾子),

觀念是會清楚得多。等一幅勾子的量水深觀念通了,

自然就知道兩幅勾子的狀況了。

圖一左半部:

先在勾子上面吊重(銅棒)後往池子裡面丟。

吊重就是把勾子強迫設定在就餌層「貼」的狀況。

浮標先不架設在母線上,這樣比較好說明原理。

先把整組線拉直緊繃,

再調整「目印」(之後單元會介紹)至水平面的位置,

等於水深是從目印到勾子的垂直距離。

圖一

中半部、右半部:

將釣竿抽出水面後,

此時將浮標插入浮標座後開始調整浮標座位置,

令浮標的吃水線需對齊目印,目印的水平位置需等於浮標的吃水線位置。

調整至準確的位置後,可以確定一件事,如果再將線組丟入水中,

當然此時吊重的銅棒已然拔除,你可以想像勾子入水的位置,

肯定就位於就餌層的「貼」的位置。這是目印的功勞,

它在線組上記錄了水深的長度,讓浮標可以準確的立在剛好的位置,

使勾子在解除吊重之後,

重新丟入水中仍然可以保持在「貼」的狀態。

貼心小叮嚀:

讀者把這一段文字加圖片看完,是不是有一種感覺:

這個跟插竿量水深好像喔!沒錯,它只是用線組去記憶水深的長度,

而不是靠竿子的長度罷了。入水之後就得讓目印退休,

不然目印的浮力會增強浮標原有的浮力,使浮力亂了套,所以熊爸整個設定完之後,

會將目印移至母線與竿子連接的地方,等下次要量的時候,

再把它推下來,是一種方便的作法可以參考。

接下來要幫你微調其中的差異,讓你不只可以執行「貼」的狀態,

還可以執行「飄」的狀態,還有「拖」的狀態,

你準備好了嗎?

接著看下去吧。

圖二:

接續上個圖的概念,浮標的吃水線剛好對齊目印的水平距離的話,

可以使勾子下水之後,呈現「貼」的狀態,那如果浮標的吃水線,

對齊的是目印水平距離「以下5公分」的位置,勾子下水之後,

由於當初浮標的吃水線,沒有對齊目印的水平距離,

故意不對齊在目印水平距離以下5公分的位置,將使得浮標下的線組會短少5公分。

這會在線組解除吊重,重新下水之後,

反應勾子在就餌層的位置,不會呈現在「貼」的狀態,

而會呈現「飄」5公分的狀態。

貼心小叮嚀:

以上這段文字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描述,

一切的變化都以勾子能夠在「貼」的狀態為基礎,

讀者有能力將一幅勾子調整到「貼」的狀態出發,

浮標座的調整影響浮標吃水線與水位的對齊,還有「故意的不對齊」

所產生勾子在就餌層位置的變化,是所有原理打通的源頭,

希望讀者能多多閱讀,反覆想像一幅勾子的狀態,把它想通,

將來回復正常的兩幅勾子時,也能通透其中的異同。

圖三:

接續上個圖的概念,浮標的吃水線「故意不對齊」

目印的水平距離的話,可以使勾子下水之後,不會呈現「貼」的狀態。

上圖是把浮標的吃水線對齊在目印水平距離以下5公分,

讓浮標以下線組短少5公分,將來吊重解除,

重新下水之後,勾子會從「貼」的狀態,變成上「飄」5公分。

那麼試問相反而作會如何?

如果將浮標的吃水線,

對齊的是目印水平距離「以上5公分」的位置,

明顯的是浮標下的線組多出了5公分,待會吊重解除,

重新下水之後,勾子會從「貼」的狀態,變成下「拖」5公分。

貼心小叮嚀:

「故意的不對齊」是戰略調整的開始,

如果都是對齊,那永遠只有「貼」的戰略,玩久了一定會覺得不有趣。

「故意的不對齊讓線組短少」,

必帶來「飄」的戰略;反之「故意的不對齊讓線組過長」,

必帶來「拖」的戰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