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水深(上勾吊重釣飄)
吊重量水深的原理,比『量水深(吊重搭配目印)』的方式複雜許多,
讓我們先用一些簡易的方式說明,
本單元採用範例是把兩幅勾子先縮減成一幅勾子來講解(正常狀況當然是兩幅勾子),
觀念是會清楚得多。等一幅勾子的量水深觀念通了,自然就知道兩幅勾子的狀況了。
1
浮標潛水量水深:
首先知道浮標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自然的浮在水面上的那條線與水平面切齊,
就是浮標的吃水線,每種浮標的吃水線皆不同,
作釣前最好先知道,自己待會要作釣的浮漂,
它確切的吃水線位置到底在那裡。
如圖就是在勾子上面吊重(銅棒)後往池子裡面丟。
吊重就是把勾子強迫設定在就餌層「貼」的狀況。
此時浮標的吃水線在水平面下,代表浮標以下的線組過短。
至於短少幾公分,大約可以目視浮標沒入水面來判定應該有幾公分。
如圖此距離為5公分,是指水平面和浮標吃水線的垂直距離。
再來將銅棒從勾子拿開不再吊重,即是把勾子強迫設定在就餌層
「貼」的狀況解除。解除吊重之後線組再重新丟入池子,
則此勾子應該在就餌層由「貼」的狀態,變成「飄」的狀態,
勾子上移的5公分,就是剛才水平面和浮標吃水線的垂直距離。
這樣的物理現象,應該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事情吧。
貼心小叮嚀:
上個單元講過的最重要一個觀念,
「故意的不對齊讓線組短少」,必帶來「飄」的戰略。
吊重量水深看見浮標潛水,代表故意的不對齊,目的是讓線組短少,
必帶來「飄」的戰略。惟一要注意的事情是
「一開始吊重下水時,務必讓浮標潛水(潛水後再微調),
否則量不出來你要的狀態」。
2
上下勾距離與戰略的應用:
從教學用的一幅勾子,回到正常作釣的兩幅勾子來講,這樣子的水深量法,
通常把焦點放在上勾,較適用於兩幅勾子的上勾,也就是「將銅棒吊於上勾」,
然後丟入池子測量,後續的量法完全相同,等測量完之後,
上勾一定為就餌層的「飄」,以下的圖是將上勾假設量完水深,
呈現飄5公分的狀態,至於下勾是「飄」?是「貼」?
還是「拖」?那就要看上下勾的距離了
(之後單元會介紹)。
此圖若上下勾距離為3公分,則形成《壹號飄飄戰略》。
此圖若上下勾距離為5公分,則形成《貳號飄貼戰略》。
此圖若上下勾距離為8公分,則形成《參號飄拖戰略》。
貼心小叮嚀:
如果你使用的是釣蝦場的公竿的話,
很抱歉你是沒有辦法在子線上調整上下勾距離的,因為它早已經被綁死了。
那如果使用自己的線組和竿子的話,你必須在家裡面先綁個幾組不同勾距的子線,
才有辦法在釣蝦場,因應現場的狀況,拿出最適合的子線作戰,
之後單元會介紹子線長度和勾距,對戰略的影響。這個單元只要看得懂,
懂得使用上勾吊重量水深即可,觀察你的上下勾距離是多少,
還有下水之後是那一號戰略,觀念建立好了,
第一步踏出去非常的穩健,之後一定會愈走愈順利。
量水深的原理,除了量水深(上勾吊重釣飄)之外,還有最多人使用的方式,
就是此單元 量水深(下勾吊重釣拖)
讓我們先用一些簡易的方式說明,
本單元採用範例是把兩幅勾子先縮減成一幅勾子來講解(正常狀況當然是兩幅勾子),
觀念是會清楚得多。等一幅勾子的量水深觀念通了,
自然就知道兩幅勾子的狀況了。
它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說法,叫作浮標60度水深量法。
1
浮標60度水深量法:
圖一:
先在勾子吊重(銅棒)後往池子裡面丟。
吊重就是把勾子強迫設定在就餌層「貼」的狀況,
此時將釣竿抬高至線組在緊繃的狀態,
但不能大力到把銅棒騰空。正常你的浮標將斜浮出水面,
此時反覆反覆調整浮標座,在線組緊繃的狀態下,
最後讓浮標傾斜的角度至60度即可,如此即完成量水深的所有步驟。
待會解除吊重,重新下水就可以開始釣了。
貼心小叮嚀:
啊~~這樣子就量完了,這麼簡單!沒錯,為什麼它這麼多人使用,
就是因為它簡單,可是其中的道理,還是來自「浮標吃水線故意的不對齊」。
「故意的不對齊讓線組過長」,必帶來「拖」的戰略。
這樣的水深量法來自於讓浮標下的線組過長,
所帶來「拖」的戰略。我們將解釋其中的原理,繼續看下去吧。
圖二:
簡易的原理說明圖一內含的道理,左半邊在線組繃緊的狀態下,
浮標呈現60度的彎曲,如果變成右半邊在線組放鬆的狀態下,
浮標呈現0度的直立。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多出來的線段就是d線段,
對吧(此部份最重要,務必充份了解再往下看)。
在線組繃緊時多出來的d線段在浮標之上,等到放鬆線組之後,
多出來的d線段變成在浮標之下,將使得子線由「貼」變成「拖」,
至於拖多長,待會會有公式等待轉換。
圖三:
將圖二60度的地方放大來討論,以浮標座為圓心,
浮標的長度(算至吃水線而已)為半徑畫弧(此圖假設半徑10公分),
我們來討論一下浮標從60度恢復到0度,到底在線組上產生了什麼變化。
1
在60度的狀態下,水面假設在m,泡在水裡面的浮標長度是a段10公分,
可是垂直的距離只能算有b段5公分。
2
在0度的狀態下,水面假設在n,泡在水裡面的浮標長度是c段10公分。
3
從60度恢復到0度,
浮標長度實際上差距是c段10公分減去b段5公分,等於d段5公分。
4
這樣的水深量法,在實際作釣的時候,會讓線組多出了5公分,
造成勾子由「貼」的狀態之下,變成了下「拖」了5公分。
貼心小叮嚀:
看到這裡,或許讀者心中會浮起一個問題,
「在浮標長度10公分的時候,為什麼浮標斜60度,
就可以肯定b段是5公分?」這就要回到熊爸的本行:補習班數學老師。
國二上學期第三章畢氏定理,
(沒有興趣的人這段可跳過,反正那段5公分確實是推出來準確的值,
你知道熊爸立論的根據並不是猜的就好)
教授三角形三個內角為30度、60度、90度時,
所對應的邊長為1:根號3:2,
90度對應的邊是a段10公分,所以b段必為5公分。
※轉換公式
浮標60度水深量法:浮標腳至浮標吃水線
長度的一半,就是最後下勾「拖」的長度。
圖四:
如圖浮標60度水深量法完成之後,開始作釣的時候,
你可以肯定一件事情,下勾必定呈現
「拖」的狀態,至於拖幾公分,
那決定於你的浮標的長短(轉換公式請參考上述)。
至於上勾有三種情形「飄」「貼」「拖」,
取決於一個判斷點,你的上下勾距離多少?
(簡稱「勾距」,之後單元會介紹)。
這樣的情形上下勾有三種組合:
《參號飄拖戰略》、《肆號貼拖戰略》、《伍號拖拖戰略》
此圖若上下勾距離為8公分,則形成《參號飄拖戰略》。
此圖若上下勾距離為5公分,則形成《肆號貼拖戰略》。
此圖若上下勾距離為3公分,則形成《伍號拖拖戰略》。
貼心小叮嚀:
會用浮標60度水深量法,追求的都是下勾「拖」的策略釣法,
通常用於母蝦池的釣法。想釣母蝦,下勾「拖」是一個基本的常識,
上勾可以採取「飄」可釣公蝦,上勾可以採取「貼」可釣混合池,
上勾可以採取「拖」可釣純母蝦池。多種組合搭配,
本來就是釣蝦的樂趣之一,希望讀者可以擁有基本觀念之後自行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