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構化「 通勤路線 」,「無車」城市翻開嶄新一頁!

@ 2016-04-12

還記的去年濱海市區線第二階段地鐵線開幕儀式上的事嗎?

小編又賣關子了!!!

去年年底,李顯龍總理在濱海市區線第二階段地鐵線開幕儀式上宣示

「要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用車量少,安全又節能環保的宜居城市」。

這也翻開了新加坡打造「無車」城市的序頁,成為新加坡城市建設新的靈魂。

不到半年的時間,新加坡政府接連出手,激活「無車」城市各個神經末梢!!

小編通過仔細的觀察,主要發現了四個大招。

招數一:

升級完善公共運輸網絡

新加坡政府大幅增加了2016年公共運輸的預算,用於公共運輸擴展項目,

包括另外建設30個地鐵站和北-南線路和東-西線路主要翻新工程,

還包括升級兩條高速公路,以及在北-南走廊建設自行車和人行道。

招數二:

「無車星期天」

今年2月28日,新加坡正式啟動「無車星期天」計劃,

將新加坡河畔的市政及中央商業區在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禁止車輛通行。

「無車星期天」當天,市政區和中央商業區大部分道路禁止車輛通行,

讓公眾在那裡自由步行,及進行各項體育活動,或在戶外享用美食。

招數三:

「市政區樹木之旅」

「市政區樹木之旅」,是新加坡政府為配合「無車星期天」所推出的又一項城市綠色之旅。

啟動時間是今年5月1日,市政區樹木之旅的路線長三公里,

以總統府大門(靠近多美歌地鐵站)為起點,到新加坡河畔的萊佛士登陸點結束,

屆時公園局將正式推出市政區樹木之旅免費導覽,

公眾屆時也可沿途根據指示牌及說明,了解不同樹木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招數四:

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水平

這個不需要多做說明了,

就是讓在新加坡達成公共運輸設施的公眾,享受更方便、更舒心的公共服務。

比較熱議的先是具備NFC功能的手機可以支付地鐵和巴士車費。(兩字——方便)

然後,在全島地鐵站月台為年長者、

孕婦和行動不便的乘客,設立優先候車區。(還是兩字——貼心)

(更多小編就等群眾的力量了)

上期回顧結束,說今天的主題,也是新路數。昨天,

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該部門開支預算時透露,為提倡綠色出行方式,

當局將改善連接住宅市鎮和市區的「活躍通勤路線」

(active mobility routes),讓人們無須開車也能往返住家和工作地點。

簡單講就是做好住宅區和市中心的銜接性,方便公眾步行或使用腳踏車等個人通勤工具往來住家和工作地點。

比如,從碧山騎腳踏車到市區,到了實龍崗路會遇到一些阻礙,

當局探討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建造一座新橋,

讓騎士和行人可「跨過」實龍崗路,不受車輛的干擾。

(國家發展部構想圖)

目前,當局正在研究六條距離市區約30分鐘騎車路程的路線,

主要通過現有公園連道,把芽籠、馬林百列、後港、麥波申、女皇鎮和紅山六個住宅區連接到市中心。

新規劃的路線並不是全新的路線,作為腳踏車騎士應該深有感觸,

在日常騎行過程中出行路線和公園連道並非無縫銜接,走著走著就被堵住了,

人騎車就變成車騎人了。當前政府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缺口全部填補起來,

更好地連接組屋市鎮與市中心。

在市區內還將建設較寬敞的人行道及腳踏車道,銜接主要發展項目。

市建局將在今年底舉辦大型展覽,收集公眾對這些活躍通勤路線的意見。

所以平常靠11路(11路就是靠兩條腿步行的意思。)和單車騎士們,

要密切關注,小編也會及時把發布最新消息,

畢竟小編也是11路忠誠的粉絲。

為實現「減少用車」(car-lite )的目標及提倡步行和腳踏車等個人代步工具,

陸路交通管理局和市建局還將推出新條例,規定發展商在設計新發展項目時,

必須照顧到行人和騎士的需求。比如,發展商須檢討車輛出入建築的地點,

減少進出建築的車輛對行人和腳踏車騎士的干擾,也須考慮到設置腳踏車停放設施的地點,

這對人流量高的發展項目如學校、購物商場、辦公樓和商業園等,尤為重要。

目前,政府正在研究及檢討有關法令,

以強制規定現有發展項目配合提供空中走道或地下連道。

一旦落實,當局計劃在烏節路和其他地區建造更四通八道的人行道,

以後的出現肯定為更方便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