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寶寶說話有妙招!附0-2歲寶寶語言發展規律!

@ 2016-04-12

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是遵循一定的基本規律的,掌握這些基本規律,再學習一些好的方法,我們就能夠知道怎麼和孩子交流,怎麼引導他們說話了。

0-4個月,語言交流看起來像一場獨角戲

初生嬰兒的語言主要是哭,父母基本通過寶寶的哭聲辨識寶寶的需求。但寶寶也有他們特殊的語言,寶寶開心的時候會發出囈語聲,到第二個月時寶寶會有非常簡短的「啊」或「哦」「唔」這樣的聲音。這些發音可能沒有什麼很具體的意義,醫學上也把它們歸為無意識發音。

寶寶會發出簡單的音節,但沒有實際意義

但千萬不要因此就不和寶寶說話。只要你拿上錄像機,拍下媽媽和孩子說話的鏡頭,再用慢鏡頭回放,你會發現寶寶的反應和媽媽的說話節奏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嬰兒對母親的語言是有反應的,只是沒那麼明顯罷了。

邊看閃卡邊說話,可以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

所以這個階段,媽媽是嬰兒最好的語言老師。如果不知道要和孩子聊什麼,那就用一些能夠吸引寶寶的早教產品,比如閃卡,比如黑白條紋的玩偶。利用幼兒短暫的清醒時間做一些簡單的遊戲:先把玩具在他們眼前閃過,等寶寶的眼睛聚焦到玩具上時,告訴他們這是什麼,這樣依次輪換。雖然他們表面上不會有什麼反應,但他們其實接收到你的信號了。這些信號會儲存在大腦中,成為將來的記憶。

和寶寶四目相對,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吸引他

還可以讓寶寶坐在自己的大腿上,雙手托著寶寶的背和脖子。尋找寶寶的焦點,然後四目相對,開始和他說一些簡單的話,比如「寶寶,你醒啦?」「睡夠了嗎?」「開心嗎?」等等,說話的節奏要緩慢,尾音提高,每說完一句話看看他的反應,然後再說第二句話。

雖然你現在做的看起來有點好笑,就像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但是幼兒的語言發展會就此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4-6個月,寶寶對自己的小名有反應了

在這個階段,寶寶發現自己能玩轉自己的聲音了。把自己發出的聲音變長,變大。而且開始寶寶會發出「咯咯咯」的笑聲了,甚至在6個月的時候你就能聽見他短暫的重複「ba」這個音節了。

寶寶會不斷的重複自己剛剛研究出來的音節

媽媽已經能和寶寶簡單的互動了,媽媽說「寶寶是不是想吃奶啦?」寶寶可能會「哦~哦~~」的回應媽媽;有時候寶寶看不見媽媽,也會「啊——啊——」的呼喚媽媽來陪自己玩。最有意思的是,媽媽躲在孩子的背後叫寶寶的小名,寶寶會轉動頭和眼睛到處找這個聲音。

寶寶聽見有人叫自己小名,會有反應

有一些值得分享的小技巧可以讓寶寶和媽媽之間的溝通更順暢。每次和寶寶說話之前都叫寶寶的小名,當寶寶的眼睛看到媽媽的眼睛的時候,媽媽再開始講話。每次寶寶發出聲音後,媽媽就模仿他的聲音,讓他知道你聽到了他的聲音,他會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當孩子注意到玩具球時,大聲告訴他「球,藍色的球」

當寶寶被某樣東西吸引時,馬上用簡單的語言告訴他那是什麼。比如寶寶被走來走去的爸爸吸引,媽媽就說「是爸爸」。同時,用一個字給寶寶介紹他的玩具,比如「貓」「狗」「車」等等,簡單詞能讓寶寶順利的把物品和聲音聯繫起來。

6~9個月,聲音+動作是他們特有的語言

大部分孩子到了這個時候會運用各種聲音加上動作來和父母交流了。寶寶看見媽媽回家了會高興的張開雙手,揮動手臂,滿臉是笑,媽媽對著寶寶說一句「媽媽回來了「,寶寶就會「啊,哦」的回應。

寶寶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會聲音和手勢並用

和寶寶玩一些語言文字遊戲可以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比如和他玩躲貓貓的遊戲,兩隻手蒙住臉,然後突然打開,然後大聲說「貓!」,孩子會被逗得咯咯笑,同時他也記住了「貓」和這個遊戲的聯繫,也許下次你一說「貓」他就變得非常開心,準備開始遊戲了。

和孩子一起邊看邊講布書,讓他把聲音和圖像聯繫起來

給寶寶看撕不爛的布書,給寶寶講故事看圖畫的時候,你一邊指給他看,一邊念給他聽。比如「正方形」「圓形」等等,也許他會沒什麼耐心,但是每次能講述3-4個事物就夠了。

讓孩子和大人一起在餐桌上「吃飯聊天」會讓他很有成就感哦

同時讓他加入大家庭的生活,吃飯的時候把寶寶的餐椅或者推車放在身邊,讓他傾聽你們在說什麼,時不時的回頭和他打個招呼,讓他也有參與感。

9-12個月,會叫爸爸媽媽了

這時你能聽見寶寶清楚的對著你喊「媽媽」或者「爸爸」了。當然他可能對誰都叫「媽媽」,但是你問他「爺爺呢?」他會指給你看,還發出「額,額」的聲音。

噓!能讓喜歡大喊大叫的寶寶安靜下來

一歲左右的寶寶已經有很強的理解能力了,你說的話他基本上都能聽懂了。只是他會說的還不多。爸爸媽媽在和寶寶說話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這個年齡的他們喜歡大喊大叫,那爸爸媽媽可以嚴肅但溫和地和他們說「噓!太吵了!」而不要大聲喝止他們。這樣,以後寶寶不希望你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會同樣禮貌的對待你。

雖然聽不懂,但是他的表達精神值得表揚

有些喜歡說話的寶寶在這個階段可能會開始出現大量的含混不清的語言,甚至還有抑揚頓挫的感情 色彩。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不過是一種模仿和表達罷了。

拍手、躲貓貓能讓孩子看見父母的動作和發音

這個階段寶寶的注意力時間不到一分鐘。所以不要強求他們一直做一個遊戲。嘗試各種有意思的遊戲,比如拍手遊戲,比如蟲蟲飛等。爸爸媽媽還需要根據寶寶的反應和興趣來讓遊戲持續。比如你給他講繪本的時候,他看見了一隻鳥,你就告訴他「鳥」,他也許會說成「腦」,你要回應他「對了,是鳥。」而不要急著去糾正他,只要重複正確的發音就可以了。這是承認他的表達,肯定他的表達。他就會越來越喜歡錶達。

1歲以後,差異化變大,驚喜更大

寶寶進入第二年的時候,詞彙量開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有些孩子詞彙發展很穩定,每個月都能給你新的驚喜,上個月還在說」要「,這個月就會說「還要」,再下個月問他要多少,他還會掰著手指頭說」1、2、5、好多」;有些孩子可能一直就說那幾個單詞,但突然有一天就能準確的數出1-10了。有些孩子1歲半就能流利的講話了,有些孩子2歲了還只是掌握了簡單的詞彙和語句。其實這都是正常情況。

爸爸媽媽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做一些有技巧的小遊戲就能很好的引導孩子的語言發展:

一起看繪本、一起聊天。很多家長只是一味的給孩子「照本宣科」,像播新聞一樣的念故事書。其實在讀繪本的時候能夠有良好的互動對孩子的發展更有益處。比如當孩子看到繪本中有個兔子時,他用手指著它說「兔子」,這時,爸爸媽媽可以回應他「對,這是一隻兔子,白色的,還有兩隻長長的耳朵,愛吃蘿蔔和青菜」,這樣他就會對兔子有了更形象的認識。

當有機會在生活中看到兔子的時候,讓他回憶繪本里的那隻兔子,孩子就能夠逐漸的把繪本里的事物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等語言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時候,他就能主動地告訴你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了。

點鼻子遊戲。先用手指著寶寶的鼻子說」這是寶寶的鼻子「,然後依次是眼睛,嘴巴,耳朵,每次你念一個,他就能準確的指出來;然後再問他媽媽的眼睛鼻子在哪裡,讓他依次指出來。每次點到某個位置的時候,都要大聲的念出正確的名字。

讓寶寶找到自己的鼻子、眼睛、耳朵,並說出來

這個遊戲可以一直玩,起初是孩子用自己的手指頭點自己的部位,等他每個部位的名字都會念的時候,他就能一邊念一邊點;等再大一些,我們就可以讓他認全身的各個部位,也可以通過繪本來玩這個遊戲。以此類推,孩子就能在有趣的遊戲中逐漸的擴大詞彙量,提高認知。

問答遊戲。一歲以後寶寶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表達能力稍弱於理解能力。所以問答遊戲會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比如問他「寶寶吃蘋果還是橘子?」讓他自己做出選擇,逐漸的他就會說「蘋果」而不是用手指著蘋果了。

在遊戲中經常問寶寶簡單的問題,讓他回答你

也可以總是問他「這是什麼?」「小貓在幹嘛?」「寶寶去哪兒了?」當然這些問題都是簡單的,儘量是以前告訴過他的,並且他知道答案的,這樣他才能夠回答你。

打電話也是可以促進寶寶語言發展的遊戲哦

還有很多遊戲是可以讓爸爸媽媽促進寶寶喜歡說話、愛上說話的,比如打電話遊戲、躲貓貓遊戲等等。只要爸爸媽媽在遊戲中多刺激寶寶,寶寶就能對說話產生極大的興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