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幽默作家Calvin Trillin因在最新一期《紐約客》上作了一首關於中餐的詩,而引發了評論界的抨擊,被批評懷有種族歧視,以及作品沒有嚴格的押韻。
歷史悠久的美國綜合文藝類刊物《紐約客》擁有高質量的寫作團隊和嚴謹的編輯作風,其刊登的作品往往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甚至……不會有讀者去評論。但最近該雜誌一首關於美食的詩卻引發了有關種族主義、階級和文化融合的巨大爭議。
80歲的幽默作家Calvin Trillin因在最新一期《紐約客》上作了一首關於中餐的詩,而引發了評論界的抨擊,被批評懷有種族歧視,以及作品沒有嚴格的押韻。
這首詩總共28行,其部分內容及大意為:
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 (他們還有其他省份嗎?)
If they haven't, we've reason to fret. (如果沒有,我們可有理由焦慮了)
Long ago, there was just Cantonese.(很久以前,我們只有粵菜)
(Long ago, we were easy to please.)(那時的我們很容易滿足)
But then food from Szechuan came our way, (接著,川菜來到我們身邊)
Making Cantonese strictly passé. (這讓粵式飲食成為過去時)
……
接著,Trillin把中國各菜系的代表省份逐一數了個遍:上海、湖南、福建、陝西……還表達了跟不上最新美食潮流的巨大壓力:
Now, as each brand-new province appears, (每一個全新省份的到來)
It brings tension, increasing our fears: (也增添了我們的恐懼,帶來不安)
……
美國總統歐巴馬經常光顧中餐館。
這首詩刊登出來後,美國亞裔文化界人士開始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聲討」。
《Hyphen Magazine》的小說與詩歌編輯Karissa Chen說:
親愛的@《紐約客》,Calvin Trillin這首詩不僅冒犯了其他族群,寫得也不怎麼樣。
回憶錄作家、廚師Eddie Huang這樣說:
美食應該是了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很快全世界的省份就剩下不多了,你們這些白種人也快沒談資了。
小說家Celeste Ng則暗示,這首詩實際上是在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中國人?」(「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Chinese people?")
《Stranger》網站的作者Rich Smith暗示,這首詩表達了對白人統治世界的懷舊:
這種對炒麵時代的嚮往,無異於是對白人星球時代的懷念。在那個年代,白人有絕對的權力,少數族裔都要給他們做飯。
Rich Smith還說,首先標題中的「我們/他們」就擺明了對立的立場,「外國人究竟還有多少小玩意?」
而Jezebel網站的用詞更為激進,一篇署名為「六年級學生」的文章說,「我們都知道中國幅員遼闊,也知道中國人來美國搶了他們的飯碗。作者想要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中國的省份就這麼多了,不要再過來了。』」
有人還批評起這本雜誌,作家Mindy Hung說,《紐約客》的編輯不應該接受這麼入門級的作品。甚至有人說,如果大師有失水準,雜誌社也應該拒絕發稿。
詩人、表演藝術家Franny Choi乾脆寫了一首諷刺他的詩,題為《Have They Run Out of White Poets Yet?》(他們還有多少白人詩人?)
當然了,輿論也並非一邊倒,也有人站在Calvin Trillin一邊。例如華裔作家Kaiser Kuo就這樣寫道,「真搞不懂,為什麼這麼多華裔因為這首美食詩而攻擊他。」
自從1963年以來,Calvin Trillin為這本雜誌撰寫了超過300篇作品。
《紐約客》的負責人則通過郵件表示,這首詩的意圖就是為了諷刺「吃貨文化」。
「幾十年以來,Calvin Trillin寫了很多關於美食的作品,各種形式,遊記、特寫、諧趣詩,這是他一貫的風格。」
在接受《衛報》採訪的郵件中,Trillin為自己辯護,他說以往也借著其他國家的美食多次發表過類似作品。例如,1983年,他前往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的「小越南」,隨後向《華盛頓郵報》表達了對越南戰爭時「西貢淪陷」的看法:「我不停地說,抓那些廚子!讓他滿足我們的口福。很慶幸越共沒要他們。」
2003年,Trillin在《紐約客》上調侃義大利菜,歌頌托斯卡納美食而埋汰老式的義大利烹飪方式。
自1784年「中國皇后號」商船帶著貿易代表團到達中國廣州起,中華大地的飲食文化就開始進入美國人的生活。在此後的200多年裡,隨著一波又一波華人移民的到來,中餐也在這裡得到了蓬勃發展。
之所以一首詩會引發這麼大爭論,恐怕和最近緊鑼密鼓進行的美國大選,以及華裔警官梁彼得誤殺黑人案件有關。在美國本就異常敏感的種族話題又成了一個G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