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好熱,有時候是不是會覺得很睏、悶悶的,最後出現頭痛的症狀,上班沒什麼精神懶懶的,以為是感冒躺一躺就好了,結果卻越來越累,有時候會以為是上班倦怠,可是全身乏力,食慾不振,但是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那很有可能是中暑了喔!
其實進出冷氣房、便利商店等等,溫度的差異變化大都會造成中暑的情況發生,中暑在中醫界裡面俗稱俗稱發痧,症狀有體溫急速升高,頭暈、頭重、頭痛,倦怠沒力,食慾不好,嚴重時則會有胸悶呼吸不順、噁心想吐、呼吸急促及精神不集中等症狀。
大人和小朋友都會中暑,不過小朋友中暑的機率又比大人更高,因為小朋友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像大人一樣的完整度,所以體內的汗如果排不出來,較可能引起體溫升高,所以發育中的寶寶們是屬於比較容易中暑的一群人。
中暑的症狀分為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除了上述的症狀,比較簡易的區分是輕微的中暑稍做休息即可以恢復,輕度的則會臉色蒼白、哭鬧、煩躁,重度的則會出現噁心想吐,嚴重則會昏厥、昏迷、高熱甚至意識喪失。
不過爸爸媽咪也不用太擔心,這裡提供幾個簡單的小方法,給爸爸媽咪參考,讓小朋友在這個夏天能夠避免中暑:
1.多洗澡、少穿衣:不要怕孩子受到風寒,大人穿什麼其實小朋友就應該穿一樣的厚度,小孩體溫調節慢可以以沖澡的方式,來緩解體溫的調節速度。
2.注意腳的保溫:進入冷氣房或者在睡覺時吹電扇,都很容易造成小朋友的感冒,甚至支氣管炎,爸爸媽咪在替小孩緩解體溫的同時,也要注意是否造成降溫太快。
3.衣物在夏天要常常換洗:因為容易流汗,小朋友的衣服濕掉也容易影響體溫,在晚上睡前的洗澡外,平常一天至少須沖水2~3次,避免鹽分塞在小朋友的毛細孔中,讓排汗更順暢。
4.鼓勵孩子多喝水:夏天容易在無形中流失水分跟電解質,千萬不能等到〝口渴〞再來喝水,因為真的有口渴的感覺已經是身體真的缺水了,應該適時的提醒孩子且養成喝水的習慣,傳統中醫的智慧曾說,早上一杯溫開水,對身體最好,除了可以啟動腸胃增加蠕動,在中醫的角度也是一種養生的哲學。
如果寶貝中暑了該怎麼辦?
1.迅速將寶貝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可用電風扇或者空調,讓室內或者休息的地方空氣流通,維持寶貝呼吸道順暢。
2.用冷毛巾敷在頭上,用毛巾擦拭全身,幫助寶貝將體溫散出和降溫。
3.讓寶貝喝一些含少量鹽分的水、電解的運動飲料(電解運動飲料通常含鈉量比較多,建議和溫水稀釋,比例以1:1對身體較無負擔)或是自製的清涼飲品,如綠豆湯。
4.如果發生昏迷,要馬上送去醫院急診。
5.經研究發現,血鉀濃度下降是幾乎所有中暑者的共同特性,所以在夏季多吃含鉀的食物能夠降低中暑的可能性。含鉀豐富的食物有蕃茄,香蕉,蘋果,葡萄,西瓜,黃瓜,海帶,土豆,豆製品等。
若是年紀在0~6歲左右的中暑處理,這裡提供分齡的處理方式:
0~1歲的寶寶每1小時可給予母乳或涼開水;1~3歲幼兒每30分鐘給予母乳或涼開水;4~6歲幼兒 每10~15分鐘給予涼開水或清涼飲料,真的比較嚴重的時候,可以就近以小兒專科門診看診,醫生會判定是否需要打點滴,也就是葡萄糖生理食鹽水,若出現痙攣或昏厥休克可能會需要用到阿斯匹林。
全球各地的氣候變異的頻率及幅度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相對中暑的預防與治療觀念,也將成為大家生活保健中該學會的課題,也要注意不要讓寶貝喝太多含糖飲料,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飲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