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看中醫的朋友,常常會聽醫生說:你的濕氣太重!究竟濕氣是從何而來?濕氣過重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祛濕的方法又有哪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濕氣的秘密,聽聽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黃濤腫麼說!
濕氣是從何而來?
濕邪分內濕和外濕。
外濕與氣候變化和居住環境有關。「比如冬天有人去南方避寒,反而感覺不舒服,是因南方氣候太過『濕熱』;而在南方過冬,被子蓋在身上怎樣都不暖,把人凍得夠嗆,這就是『濕寒』。」濕寒和濕熱,都屬 「外濕」範疇,易引發關節痛、風濕和類風濕等疾病。
內濕主要指的是人體內臟腑功能出現異常,尤其是脾胃不和。大家都知道脾胃是運化水濕的「大總管」。我們平時喝的水滿足人體需要,滋潤到全身。但當脾胃失調,水分排不出去停留在體內,就容易形成濕氣。
除此之外,攝入過多油膩食物而胃腸道消化不了就堆積成濕了;自身機體消化功能不足,正常攝入的食物就感到油膩,這也會成濕。
濕氣的症狀有哪些?
濕氣重的時候會感覺身體有「重濁」和「黏膩」等症狀。比如每天早上睡不醒,感覺身體被包裹著,像穿著一件潮濕的襯衫一樣,或者是平時不愛活動,不管做啥都提不起勁頭,還經常出現頭暈、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大便粘滯在馬桶上總沖不幹凈等問題時;還有就是皮膚上會有濕疹,這也說明你體內有濕!
此外,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顏色偏淡,嚴重者舌邊緣有明顯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睏了!
濕氣重的危害有哪些?
體內濕氣大易長痘痘。原因在於從中醫角度看,長痘痘是因為身體油性變大,油的粘性抑制了火氣的排泄,從而導致體內熱氣堆積,從而誘發痘痘。而油性大,則是我們所說的「濕氣重」。除此之外,體內濕氣重還會導致多種嚴重後果。
☆肥胖+浮腫
濕氣入皮下,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傷害關節
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影響排泄
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幹凈的感覺。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濕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采的感覺。
如何祛濕?
「娘娘」孫儷近日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祛濕小妙方:陳皮+薑汁泡水喝,也可以加一些黃冰糖。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黃濤的評價是:很不錯,值得推廣!
按照孫儷的做法,陳皮祛痰濕,薑汁有辛散的作用,都是除濕氣的「小能手」!
不過黃醫生也提醒大家注意,人們最容易弄混陳皮和桔皮:桔皮顏色明亮,為黃色。而真正的陳皮是指廣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所產的大紅柑的乾果皮,以貯藏的時間越久越好,故稱陳皮。大家別弄錯!
此外,黃醫生還指出,用針灸祛濕效果也不錯。「其實人體自身就有一套祛濕的功能,針灸就是幫助人們把自身可以祛濕氣的功能調好。足三里、陰陵泉和三陰交都是很好的祛濕穴位,濕氣重的人平時可以多揉揉。」
除此之外,承山穴也是祛濕大穴。每天早上起床時,將兩腿伸到床外,讓承山穴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以按摩承山穴。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除了針灸、飲食等方法外,補脾祛濕的藥物也可以起到祛濕的功效,但要因人而異來用藥。通過本文的介紹,相信你對濕氣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身體內的濕氣呢?下面的測試或許可以幫你:
留言妹子你感興趣的話題,妹子一如既往做你最忠實的守護者,期待著你的提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