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左右年前,台北101大廈破土動工,這座大廈之所以被稱為101,是 因為地上建築有101層。一開始的時候,101大廈名叫台北金融大樓,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在他的設計圖紙上,101大廈呈現多節式外觀,每八層樓為一個 結構單元,大樓造型好似青竹節攀升、挺拔偉岸,效果一流、
101大廈圖紙出來後,全島十二家銀行及產業界的巨賈,都對投資這座大樓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共同出資580億台幣,準備聯袂共同建造。
投 資該大廈的董事們,最後將101大廈的建設重任,交給了KTRT團隊負責建造,這個團隊是一家聯合承攬團隊,由日商熊谷組營造(KUMAGAI GUMI)、華熊營造(TAIWAN KUMAGAI)、榮民工程(RSEA)、大友為營造(TA-YO-WEI)所組成的,不僅技術高超、實力雄厚,而且享譽世界。
為建這座當 時的世界第一高樓,地質學家和建築學家都曾經給過承建方很多意見。要知道,台灣全島都處在地震帶之上,自1991年2006年16年的觀測結果顯示,該地 區平均每年約發生18500次地震,其中約有1000次為有感地震。以2013年為例子,就曾經發生過較為嚴重的地震(5.5級以上)六次以上。
台 北地區地處台北盆地內,由於數十萬年海水的衝擊,地表上淤積著大量的不穩定泥沙與黏土。又有三條小斷層在這個地區下面穿過,經過鑽探發現,在信義區101 大廈的建址200米處,就有一處10米厚的斷層。101大廈雖然資金充沛,施工隊伍實力雄厚,但為了這座高樓的安全,一定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地震影 響,再接下來就是颱風問題。本地的颱風集中在5到9月,平均每年都會有5到10次強颱風,而影響台北地區。
換句話來說,要建造這座508公尺高的摩天高樓,如果沒有完美的抗震和抗風的手段,那絕對是不可想像的。甚至一場破壞力巨大的颱風刮來「咔嚓」一聲,101大廈就會被吹得攔腰折斷。一場劇烈的地震襲來,101大廈便會「呼啦」一聲,被震散了架子。
為 了抗風防震,首先要給這座大廈打下堅實的地基,15個月的地基施工階段中,共挖出70萬噸的土,然後將382根高強度的混凝土基樁,打進了地底下堅實的岩 層中,這座大樓的地下一共有五層,地面101大廈的外圍,一共有8根鋼筋的巨柱,作為其堅強的骨架,這八根巨柱採用的是雙管結構——即:鋼外管,鋼加混凝 土內管,最大地保證了這些巨柱的堅固和強度。
2002年3月31日下午,台灣的北部地區發生了規模6.8級的大地震,當時至少有5棟建築倒 塌,強烈的地震,讓101工地的兩部吊車從240公尺的地方掉落地面,這一不利情況的出現,讓工程立刻停工了3個月,在多地震、多颱風地區建設世界第一高 樓是否有必要,也是否可行?一時間,社會大眾和電視媒體,都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激烈的討論。
2002年7月,一份權威的檢測報告出爐,讓人們的擔心徹底消失了,此次地震雖然強烈,但101內部毫髮無損,並沒有造成任何的破壞。101大廈的施工,得以繼續進行下去。
101大廈在建設中,所使用的鋼至少有5種,是依不同部位所設計,而採用不同的鋼質,建設這座樓還使用了特別混凝土,這種混凝土,比一般混疑土強度強60%。
該 大廈從1999年破土動工,到2004年12月31日建成,一共歷經6年的漫長時間,直到2007年7月21日時,杜拜塔建成之前,它都是世界第一高的大 樓。101大廈深厚的地基,彈性和剛性甚強的建築結構,以及獨特的外形結構,這些都不是這座大廈防震抗風的最終極手段。這座大樓在地震和颱風中巋然不動的 超級法寶就是——阻尼器。
在這座大樓的88至92樓,用鋼絲繩,懸掛著一個重達660公噸的巨大金色鋼球,這個鋼球就是阻尼器,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擺動來減緩建築物的晃動幅度。
舉例簡單說明一下,這枚世界最大的鋼球(阻尼器)因為有660公噸的巨大自重,故此,在大樓面對地震和颱風的晃動中,它會利用自己強大的自重,幫助這座大樓抵消外力,極力保持著這座大樓自身處於穩定的狀態。
101 大樓中的這座巨型阻尼器,直徑5.5米,它好似保護神一樣,呵護著101大廈。在2015年8月8日颱風「蘇迪羅」襲來, 這個巨大的阻尼器擺動幅度達100公分之大,擺動幅度創造此阻尼器擺動幅度之最。而101大廈,有這個法寶相助,在強烈的風雨中,穩如泰山地經受住了極其 嚴峻的考驗。
根據專家提供的資料:因為有這個阻尼器的緣故,在地震和颱風來襲時,101大廈不會產生非常厲害的擺幅,它甚至比核電廠都安全,101大廈穩定的程度,確實是讓人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