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華為旗艦店在南京路步行街高調開張,對面就是蘋果零售店。華為的門面比蘋果小了很多,選在這個地方開店,似乎有跟蘋果一較高下的意思。
看數據,蘋果「碾壓」華為
而兩家公司的真實差距比這兩間門店更為明顯。華為4月1日公布的財報顯示,去年全球銷售收入為608億美元,而蘋果2015財年的營業收入高達2340億美元。
凈利潤的差距就更大了。華為去年凈利57億美元,蘋果2015財年凈利534億美元,是前者的9倍多。
即使不看枯燥的財務數字,蘋果手機銷量也足以「碾壓」華為。去年蘋果賣出了2.3億部iPhone,是華為的2倍多。
但如果看去年四季度的數據,你會發現華為正在快速趕上:
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消費者板塊是華為發展最快的業務,在三大業務中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
研發投入:華為>蘋果
華為有一項數據超越了蘋果,那就是研發投入。
財報顯示,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高92億美元,占銷售收入15%;相比之下蘋果研發投入81億美元,僅占營收總額的3.5%。
你也許會說,研發投入不等於企業的技術實力。沒錯,很多研發成果最後都被市場無情「打臉」了。舉個例子,三星每年的研發投入全球第二,僅次於大眾。2013年,三星推出首款曲屏手機Galaxy Round,本想搞個大新聞,不料卻成了科技界的笑話。郭台銘曾揶揄,難以理解這種「為消費者屁股設計」的產品。
galaxy round
但三星是鐵了心在曲面屏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於是就有了後來的Galaxy Note Edge、Galaxy S6 edge和今年剛剛上市的Galaxy S7 edge。市場的熱烈反響說明了一切。
三星身上濃濃的「技術宅」氣質跟華為有很多相似之處。華為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自家手機系統晶片的公司。在這一點上,包括聯想、小米在內的眾多廠商都沒敢嘗試,原因無他,投資太大,風險太大。
華為做晶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主要是做一些行業用晶片,主要配套網絡和視頻應用。2009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手機晶片K3。但因為產品不成熟,最後連華強北的山寨機都不願用。兩年後,華為推出改進版K3V2,用在了新上市的D2手機上。這是全球首個集成了4核ARM cortex A9的手機晶片方案,然而依然存在兼容性差、功耗大等問題。
再改,做出了910,用在P7、Mate2等機型上,成為第一款能用的晶片,功耗和性能為大眾所接受。
進一步改,做出920,用在榮耀6、Mate7等機型上。相比於處於同一檔次,並被媒體報道存在漏電瑕疵的聯發科MT6595,麒麟920在多核調度、性能和功耗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
然後就是930,華為第一個64核處理器;最新發布的950晶片功耗性能又有所提升,用在最新旗艦Mate 8上。得益於其出眾的功耗控制,Mate 8的續航備受好評。說它是目前市面上續航最好的手機也不為過。
相比之下,去年高通驍龍810處理器可是坑慘了一大批廠商。因為發熱嚴重,驍龍被網友戲稱「燒龍」。採用這顆晶片的手機如小米note頂配版、樂視M9、錘子手機T2等都銷量平平。
此時,華為總算可以笑傲江湖了。
在代表研發實力的另一項指標——專利申請數上,華為去年是世界第一。
如果說華為是技術宅,那麼庫克時代的蘋果更像是營銷大師。
以iPhone SE為例,蘋果經過縝密的市場調查後發現,還有很多消費者對小屏手機情有獨鍾。於是,用iPhone 5s的外殼加上iPhone 6s的配置,成了最明智的選擇。不需要重新設計外觀,不需要重新研發晶片,省了一大筆錢。3000元的價位也很有吸引力。
iPhone SE增加了粉色版本,或許是因為蘋果看到了粉色iPhone 6的熱銷。這也是非常聰明的舉措。
蘋果的營銷策略再一次大獲成功。iPhone SE發售首日即被搶購一空。
但不滿的聲音也隨之而來:黃屏、電源鍵鬆動……這可能是蘋果手機被吐槽最多的一次。
右邊是iPhone SE
兩大掌門人:任正非vs蒂姆·庫克
任正非比庫克大16歲,但看上去比他老很多。兩個人都是天蠍座,性格上也頗多相似:低調沉穩,不喜歡張揚。
任正非是華為的創始人,庫克是蘋果的接班人。
1987年,任正非拿出兩萬元創業。江湖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一年,華為的銷售人員拜會邊疆某地電信局領導,聊天中,對方頗多感慨,說十年前你們華為就有人來過這裡,那個人背著軍綠色舊書包,敲開門問我們買不買交換機……
這位銷售帶著故事回到總部,講給上年紀的老同事。對方同樣一陣感慨,然後告訴年輕人,當年那個背舊書包去賣交換機的,可能就是老闆任正非。
跟白手起家的任正非相比,庫克要做的事情難度似乎要小一些。他的情形就好比接手了一枚還在升空的火箭,庫克做到了讓火箭繼續飛行。
55歲的庫克1998年加入蘋果公司,2011年8月成為蘋果公司執行長。兩個月之後,他首次主持發布會,發布了iPhone 4S。
庫克剛接手時,市場上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喬布斯的離開會使蘋果群龍無首,但庫克沒有給做空者機會,蘋果依然維持著穩定增長的局面。華爾街對他非常滿意。
庫克(右一)
公司管理方面,任正非擅長「無為而治」,庫克則擅長運營。
去年1月份,任正非在達沃斯接受BBC採訪時說,他沒什麼能力,對技術、管理和財務一無所知,他只是坐享其成罷了。
當然沒人會把他的過謙之詞當真。這位年逾7旬的老人,從1987年開始,就牢牢把握著華為這艘大船的前進方向。
華為是做運營商業務起家,任正非顯然不滿足於此,他要做出自己的高端手機品牌。
據《財經天下》周刊,2003年初,華為做過一款D208功能機,模具費用26.8萬元,任正非看到樣機之後,發現遠不是他想要的高端時尚機器,怒而摔之。占據中高端手機市場一直是他對終端的要求。
2012年,華為忍痛割捨運營商定製機業務,推出自主品牌高端機型P1和D1,定價高達2999和3999元。緊接著,華為又推出了P2和D2。這些高端機型均銷量慘澹,因此沒少被同行揶揄。
負責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余承東後來因此愛說一個詞:「屢敗屢戰」。他收穫的唯一一絲肯定和安慰來自任正非,他轉告給了手機產品經理李小龍,「任總今天表揚你了。任總買了一款三星的機器,說比華為的還難用。」當時對比的是P1。
到2013年,主打纖薄的華為P6獲得了成功,全球銷量超過400萬部。
跟軍人出身的任正非相比,庫克的領導風格完全不同,他最擅長的是運營。果殼網曾刊文稱,大家之前一直把目光鎖定在喬布斯出眾的市場預見性和新穎的設計之上。事實和人們所想的並不相同,對於蘋果這麼一個巨大而複雜的企業而言,運營能力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喬布斯時代,工程師的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由工程師決定生產什麼產品,再由產品管理部門和供應管理部門去將它生產出來。現在正好反了過來。
大多蘋果員工都很滿意庫克。午餐時,他常常與員工隨意坐在一起,當年喬布斯一般只和首席設計師吃飯。這麼一個小變化說明了員工與執行長之間關係的變動。
如果說庫克時代的蘋果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他至今未能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
任正非和庫克,兩位不同風格的掌門人正把兩家科技巨頭引向不同的方向。
但任正非本人或許不喜歡這樣比較。2014年3月,任正非曾明確指出,華為終端業務不要盲目將三星、蘋果、小米作為對標企業:「第一,我們在短時間內縱向整合不了,做不了蘋果;第二,我們橫向整合不了,三星是依靠國家力量在支持,我們也做不了三星,」因此華為必須「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消費者BG要以利潤為中心,「別讓網際網路引起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