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平和包容體現在哪裡?看看它的戒律你就知道了
釋迦牟尼傳法的時候,並沒有制定戒律。後來有些僧眾做了有一些出格的事,釋迦牟尼就根據這些具體的行為,提出了一些規定。
同時又說,這些戒律並不是教條一般 必須遵守的,而是可以因地制宜更改(《五分律》卷二十二:「雖是我所制,而於余方不以為清凈者,皆不應用。
雖非我所制,而於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 行。」)
也就是說,佛教的戒律是隨事制戒,遇到新的問題,就臨時制定新的規定,從這個角度,有點像法學體系中的判例法。
從理論上說,戒律有無數種。就像佛教認為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一樣,佛教認為也有八萬四千種律法。所以唐朝佛學家道宣曾說:「戒如海無涯。」
由於戒律是隨事制定的,所以在佛教中,並沒有一個能完全涵蓋所有的權威律法。
為了有助於修行佛法、有助於弘揚佛教這個大前提,戒律是可以因地制宜,隨意更改的。
這看上去不錯,因為能夠避免許多戒律因為時代變化而逐漸變得陳腐而不合時宜,但是這種自由其實只是理論上的。
比如《大品涅槃經》中有一句話:「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
這話是說,只要你是為了維護佛法,那麼什麼戒律都可以不遵守,哪怕舉止乖張,不像個僧人的樣子也沒關係。
這話倒是上面所說因地制宜的原則,但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很難實行,因為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僧人都可以用「護持正法」的名義肆意妄為了。
況且《大品涅槃經》還說:「若有眾生謗大乘者,即以鞭撻苦加治之,或奪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這更誇張,說只要為了維護佛法,就可以打殺對方,
這事在生活中當然不可能出現。所以,僅僅是為了維護佛教僧團在世俗社會的生存,也不能給予僧眾隨便開戒的權力。
因此在現實中,還是需要一個不能輕易更改的戒律作為權威的。
這裡只說中國的僧人。他們遵守的戒律,大概有以下幾個來源:
第 一個來源是印度的小乘戒律。小乘戒律比較詳細,分成出家人的戒律,和未出家人(在家眾)的戒律。有一條特殊的規定是,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
制定這條 戒律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教外人士拿著戒律去對出家人的行為說三道四。不過因為這個規定影響到佛學研究,目前很多佛學家都認為這條規定可以不遵守 了。
第二個來源是大乘戒律。中國僧團遵守的大乘戒律,是在小乘戒律的基礎上進行一些修改。因為大乘修「菩薩行」,所以大乘戒律又稱為「菩薩戒」。這就不分出家人和在家人了。
第三個來源,是唐朝禪師百丈懷海制定的《百丈清規》。它是為了規範當時比較混亂的禪宗而制定,結合了傳統的佛教戒律,還加上了必須每日勞動等等符合中國社會的本土戒律。
和佛學理論不同的是,中國僧團在戒律的遵守上並不分大小乘。各宗遵守的律法,基本都是上述多個戒律的混合,再進行一些因地制宜的修改。
佛教戒律還有幾個特別之處。
首先,戒律並不只是禁止信眾不能做某些事,還包括要求信眾多做某些事。《涅槃經》就說: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其次,制定戒律的目的是規範指導信眾,讓信眾的行為有助於修行,所以戒律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而不是懲罰人。
因此,在寺廟生活中,一般的小錯,只要當事人誠心懺悔就可以了。如果是極大的錯,比如會影響到佛教的聲譽、僧團的發展和其他僧眾修行的,那就要開除出僧團。
我 們由此發現,佛教僧團的結構更像是氣氛寬鬆的學校而不是威嚴強力的政權,對出家人的懲罰就像學校那樣,除了規勸就是開除,不會有判刑、流放這類世俗的懲 罰。
當然,在古代的寺廟裡,棍打之類的體罰有時也會有,不過那個時候世俗學校里本身就存在體罰,被認為是教育手段的一種。
最後一點更有些特 別,就是大乘對戒律的要求比較寬鬆。因為佛教戒律很多,信眾可以選擇其中若干條來遵守,不用全都遵守。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對此的看法是:「眾生根性 不同,悟入各異,……所以隨其機報,先制後開。」意思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其中有幾條遵守不了了,
也可以臨時放棄這個戒律,叫做「開戒」或者「舍」。以後覺 得自己能遵守了,再去受戒也沒關係。
總之,遵守戒律的目的是為了信眾自己好,所以是為了自己守戒,能遵守多少就遵守多少,沒人強求你。而針對那些不信教的人,佛教戒律的基本原則是,讓人盡力而為,
不遵守也不會責罵你。
比如,佛教禁止殺生、不正常的男女關係、造酒賣酒。而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中就說,如果獵人不殺生、婦女不賣淫、賣酒的人不賣酒就不能生存,
那麼佛教也允許他們不改變自己的職業來信佛——當然有機會能換個職業的話,還是儘量要換。
此外,佛教戒律對出家有一些限制。一般來說,7歲以下,70歲以上不能出家。當然,如果在70歲之前已經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那麼過了70歲後是不需要退出的。
犯過五逆重罪的也不許出家。
如果做過賊賊,所犯的罪應當距出家地千里之外,同時本人得改過向善。
如果欠債,必須先還清。
……
諸如此類,大家可以看出,都是需要改正自身的某些問題,才能出家。
從佛教的戒律可以看出,它是很通情達理的。
比如它知道人最難放棄的慾望之一是情慾。
假設某男子想要修行出家,可是見到漂亮的女子,依然會有情慾之念,這是人性本能,無需迴避。
面對這樣的情況,衛道士會怒斥男子「無恥」,而佛教則是想辦法幫助他棄絕情慾。其中一個辦法就是 「不凈觀」。具體辦法是讓修行者拋開美艷的外表,想像其下的血肉骸骨,
想像世事無常,就不會留戀於情慾了。
最後簡單說一說各種常見的具體戒律:
居士戒是各種戒律中最「松」的,也是最基礎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簡稱「五戒」,這是所有修行者都應該遵守的基本戒律。
而其中「不殺生」這一條,也是最為被大家所熟悉的,我們可以簡單說一說。
同樣是殺生,佛教認為殺生的對象不同,罪的輕重也不同。在六道眾生里,殺人是最重的 。
而根據「十二緣起」的理論,從「識」進入胎兒的那一瞬間,胎兒就算有了生命了。因此在佛教看來,墮胎就和謀殺一樣,也是禁止的。
此外,不殺生也包括禁止自殺。但是如果是為了幫助別人,或者為了弘揚佛教而犧牲自己的身體、生命,這是可以的。佛經中就有很多菩薩、羅漢犧牲自己身體的記載。
當然,出於對生命的尊重,現在一般不鼓勵這麼做了。
另外,大眾對僧人的戒律有一個錯誤的印象,似乎認為出家人的頭頂都要燒兩排小圓點兒——燒戒疤。
但燒戒疤的習俗,並不是來自於印度,而是從中國元代開始的。因為那時只有漢族僧人要燒戒疤,所以先進許多學者認為,燒戒疤帶有種族歧視的成分,
是「帶有一些侮辱性的標誌」。今天大部分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陋習。學者全國佛教協會已經明文廢止燒戒疤。
所以,在電影電視中,唐宋時候的僧人,比如《西遊記》里的唐僧、《水滸傳》里的魯智深,其實頭上都是不應該有戒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