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煮比賽在於見證高水準的沖煮技術,啟發大眾對咖啡味道的極致追求。咖啡師將他們所選的咖啡,呈現最好的一面,他們在演說中所提及的風味,需要傳遞到評判的杯中,在嚐味的時候都能一一感受: 香氣、風味、酸度、口感、餘韻、平衡感、整體味道多方面為咖啡打分數,同時對應咖啡師表述對咖啡的了解和處理方式,再決定最後得分。
喝咖啡總要甜味。參賽所用的咖啡豆中,日曬豆佔最多,因為水果的風味複雜,相對水洗處理的咖啡酸味較明顯,而第一,二名皆用水洗豆,當場喝過第二名 David用的Equator,果甜適中,而果酸極不明顯。David在比賽中使用法式濾壓浸泡,加上Syphon濾布過濾,再以Chemex濾紙過濾,沖出幾乎不酸的水洗豆,而且有相當明亮的甜。
幸而獲得他慷慨分享豆子,回家自己用類似的方法沖煮喝喝,發現總會有酸味跑出來,只是多與少而已。當然所用我們水、磨豆機、濾紙有太多的不相同,所以一直認為沖煮咖啡可以充滿變數,每次沖煮的一致性和穩定需要很多歷練,是得來不易的個人能力。
另一位參賽者Thomas 用 Nicaragua日曬豆,所用是保溫能力極佳的特製陶瓷,流孔極細,具浸泡的作用。我在賽後喝過幾口,是我首次喝到如此果甜的咖啡,那種西梅的甜蜜香氣很強烈,喝起來跟西梅汁沒兩樣,即使放涼了亦沒有一點酸味。他把咖啡的風味化成一幅油畫,在沖煮即將結束之前,他向評判展示了一幅代表不同味道的顏色的畫作,而這些顏色來自咖啡風味輪中代表不同的水果風味。
這個表達手法有創意而且聰明,對於客人來說是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而對於認識咖啡風味輪的評判,更容易明白他所沖煮的咖啡。
比賽結果屬於用心預備的人,無論結果如何,當中的回應和身體有過的感受,都是往後追求自身熟練度和咖啡味道的一個啟示。
奪第一名的Connor,他的沖煮方式是最穩定平衡的平底單孔濾杯,沖煮水洗的Burundi,比賽中他只是簡單而冷靜地講解豆子、沖法和風味,過程流暢。
我沒有喝過他的咖啡,而聽了評審說了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在表述中有的某幾種味道,在喝的時候能夠喝出來,是穩定而清晰的味道,和咖啡師同時忠實地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