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誌10月13日發表日本防務專家凱爾的文章分析了中日兩國主力戰鬥機的優劣,稱日本F-2在遠距離格鬥中更具優勢,能夠超視距發射AAM-4B飛彈,然後「轉身並加速」撤退。而如果J-10能夠拉近作戰距離,那麼紅外搜索和跟蹤能力將會使得中國戰機在短距離戰鬥中占據優勢。 這意味著殲-10和F-2均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遠程作戰,F-2將會極度壓縮殲-10的生存空間。短距離作戰,形勢將會逆轉。
文章稱,中日兩國間的東海島嶼主權爭議引發了雙方空中力量的近距離相遇。這些空中遭遇使得解放軍空軍和日本空中自衛隊在西太平洋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蘇-27和殲-11空優戰鬥機和日本F-15J「鷹」都廣為人知。但為這些單發多用途戰鬥機卻鮮為人知。中國的殲-10,是中國首款現代多用途戰鬥機,作為改進型的殲-10B也已經服役。日本的F-2多用途戰鬥機於2000年開始服役。
三菱F-2戰鬥機是日本和美國聯合研發多用途戰鬥機項目——FSX計劃的成果。當時F / A-18大黃蜂和F-16戰鬥機同時被提議作為研發基型,最終F-16勝出。當時,FSX計劃非常有爭議的,許多美國國會議員都不願向日本輸出先進的戰機技術。
三菱F-2初期的主要任務為對地與反艦等航空支援任務,因此航空自衛隊將其劃為支援戰鬥機。換裝J/APG-2之後F-2憑藉先進的電子戰系統和雷達,其在空對空作戰中也很有不錯的表現,日本防衛省在平成17年(2005年)防衛大綱廢止支援戰鬥機和攔截戰鬥機分類,將F-2劃為多用途戰鬥機。其外型類似瑞典JAS-39「鷹獅」戰鬥機。不過,其戰鬥機採用雙垂尾雙發布局,進氣口在座艙下方,兩具F404型發動機,起飛重量11.5噸,最大速度1.9馬赫,攜帶4枚反艦飛彈(ASM)時作戰半徑約930公里。
殲-10戰鬥機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鬥機。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
殲-10採用鴨式布局,翼身融合,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彈射救生方面,殲-10採用了傳蓋式火箭彈射座椅。在雷達方面,殲-10採用國產JL-10脈衝都卜勒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選定4個加以鎖定摧毀。殲-10裝備了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位置在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的機身下設計了11個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半共開工的串聯掛架,標準配置下載彈7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