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賈伯斯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原因

@ 2016-04-08

蘋果之父喬布斯生前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曾有一個紐約記者採訪問他:「你的孩子們一定很喜歡ipad吧」

喬幫主的回答:「他們沒有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產品。」

天了個嚕,限制使用?ipad之父居然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這感覺就像是賣化妝品的人,不讓自家姑娘使用化妝品一樣...

其實,國外很多供職於高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他們已經逐漸開始不讓自己孩子接觸智能電子產品了。他們甚至把孩子送去一些完全沒有智能產品的學校,包括電腦。

為什麼這些高科技領域的工作人員反而不讓自家孩子接觸科技?

身為5個孩子父親的3D Robotics(一家機器人公司)的ceo是這樣回答:「我的孩子抱怨我和太太對於科技的擔憂過於法西斯,他們說他們的小夥伴沒有這樣的規定,那是因為我們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險,我親眼看到了科技對我的影響,我不希望這些發生在我的孩子們身上。」

以我有限的知識,雖然無法理解這位ceo父親所說的科技危險,但智能電子產品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真真多。尤其現在進入網際網路的盛世,各種稀奇好玩的遊戲app,交友app,購物app,兒童智能學習工具,完全霸占滿了我們的生活。

有的家長還把ipad或者手機當做了哄娃神器。

例如,孩子不願意吃飯、吃藥,答應他吃完就給玩ipad,例如,家長想自己干點私活放鬆下,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不會打擾他們,例如,孩子一哭,就立馬打開消消樂遊戲,讓孩子消消消,這樣他們就不哭了,例如,出去聚會,和閨蜜聊家長里短,給他iapd,孩子就消停了。

一位在醫院兒保科做兒童發展的醫生反應,這幾年出現「假性自閉」的孩子逐漸增多,他們不會與人交往語言遲緩,很大一部分和接觸過多電子類產品而缺乏與人交流有關。

曾經聽過一個哈弗大學的研究,3歲以下的兒童有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的都發展出現了不同的交流障礙。

我們也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害羞」而困惑,有的小朋友「上廁所都不敢和老師說,平時也是自己一個人躲在一邊玩,別的小朋友找他玩也不搭理」。有的小朋友「很怕生,一有叔叔阿姨逗他,他就哭個不停」。有的小朋友明明「很開朗」,卻「常常一個人,沒人找他玩」。孩子的種種問題,讓家長們很擔心。

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就進入了一個最小的社會單位,在這裡他需要學會如何與女性(母親)打交道,如何與男性(父親)打交道、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處理人際之間的各種關係等。溝通交流是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所需。

另外,頻繁的接觸電子智能產品對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孩子不會做某道題目時,為了省去思考環節,上網或者使用學習工具,幾分鐘搞定答案。

以前小朋友的興趣愛好是各種與孩子間的互動遊戲,現在他們的愛好是玩ipad。

電子智能產品真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而另一方面卻在摧毀我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睡眠、語言交流以及深度思考。

雖然,作為家長我們一直在監督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甚至有些家長會限制他們的使用時間,可是,每每我們在要求孩子的時候,作為父母並沒有做到以身作則。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不讓孩子玩,自己卻經常捧著手機不放。

捫心自問,現在工作下班回家後,你跟家人說上十句話了嗎?孩子想邀請你跟他們玩遊戲或者讀繪本的時候,我們有多少次因為玩手機推開了他們,等爸爸玩完這盤遊戲就陪你玩,等媽媽買買買完這件衣服再陪你玩。

有一個節目《音樂大師課》,7歲的男孩王浩丞向觀眾訴說自己的感受,從小到大,他只被爸爸牽過兩次手,這兩次他一直銘記在心,孩子的爸爸在台下特別尷尬,因為他記不起是不是真的只牽過孩子兩次手。

原來平日裡面對孩子的請求時,這位爸爸幾乎都在玩手機,主持人問王浩丞:「被爸爸拒絕什麼感受」時,僅有7歲的小男孩忍不住哭起來:「就是想為什麼爸爸會決絕我」。

王浩丞說出了好多孩子內心的心聲,他們還那麼小,在他們眼裡可能以為被父母拒絕,是不被愛,是不喜歡。這對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影響該有多大啊!

此處,自我反省中........

雖然電子智能產品有各種的弊端,但這是科技的大勢所趨,我們無法阻止時代的進步,但我們能扭轉孩子的行為習慣。

1.培養孩子自控能力

管得了初一管不了初五,孩子會慢慢長大,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家長無法做到長期督促,況且長時間的在孩子耳朵邊念叨一件事,容易讓孩子反感。讓孩子學會自控才是明智選擇。

作為規矩的制定者(父母),也要自己先遵守規矩,少玩、不在孩子面前玩。可以跟孩子商量約定一天玩智能電子產品的次數和每次的時長。慢慢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2.用親子遊戲替代電子產品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當孩子沉溺於玩電子產品停不下來時,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他們平時喜愛的玩具交換、或跟孩子一起玩親子遊戲、讀繪本講故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年齡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可以增加跟孩子之前的溝通話題。聊聊幼兒園的事、聊聊學校里的人。有一個幼兒園的老師的建議很好:家長如果不知道跟孩子聊什麼,可以這樣做,找一個「話題罐」,裡面裝滿給孩子的問題,問題可以是:「長大了,你的願望是什麼?或者幼兒園裡面今天哪個小朋友表現最好啊?午睡的時候睡最調皮?等等」

跟孩子一起從「話題罐」裡面隨便抽取一張,開始展開話題。

這種遊戲式的溝通方法不僅能增加孩子與父母間的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更好的去觀察身邊發生的事物,認識周邊的世界。

3.增加戶外活動

父母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比如,去野營、遠足、遊玩,讓孩子親子大自然。讓孩子多接觸綠色的樹木,有益於孩子眼睛放鬆,也有益於身心健康。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今年的首次演講中也表示,任何工具如果讓一個用戶沉浸在裡面,離不開,都不能稱之為好產品。而作為產品使用者,在享受科技給我們帶來好處時,也要想想,自己得到的好處的同時失去了什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