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粿條、雞飯、肉骨茶...這就是新加坡的「大排檔」美食 !

@ 2016-04-08

初到新加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新加坡的街頭巷尾有著無數的熟食中心,大多是一個大棚房的樣子,有的方有的圓,約有上百個攤位排列其中,環繞著中間排列緊湊的桌椅。除了賣冰品的,各家攤位都熱氣騰騰,炒粿條、各式粉面、海南雞飯、燒臘……一家挨著一家好不熱鬧,各有各的秘方,各的傳承。

這樣的熟食中心也被本地人叫做小販中心,看上去類似大排檔卻也不同,這裡有著對美味的傳承。在60年代新加坡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時,興起了很多小販中心,幾乎每片社區都有一個,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街邊飲食的衛生保證,讓小販們集中經營,同時保持良好的街邊環境。

從那時起,小販中心成為新加坡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地方。叻沙、海南雞飯的味道就像老北京的爆肚、上海的生煎、武漢的熱乾麵一樣深入本地人的血液,早已融為一體揮之不去。到如今50多年,幾代人對美食的傳承,讓這樣的熟食中心裡明珠暗藏,各種獨家味道的南洋、潮汕、馬來、娘惹等美味有嘗不盡的味道和說不完的故事。

美食作家蔡瀾也曾特意跑到新加坡大街小巷的熟食中心,挨家品嘗,去鑑別那些街頭美味是否還能保有當初的韻味。我在新加坡的美食地圖也就此展開,過本地人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去本地人吃飯的地方吃幾頓飯。離獅城的地標——魚尾獅公園不遠的地方是我的第一站,老巴剎。老巴剎建於1894年,是東南亞目前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鑄鐵建築,哥德式高聳的尖房頂和鐵質裝飾,透著歷史感,如今這裡是聞名的美食中心,數百家攤販在此熱鬧地撐起一片美食狂歡地。此地經營到半夜還燈火通明,人潮湧動。記得某次在新加坡跨年,新年的焰火表演結束後,我看著一群群的人沒有回家而簇擁著走進老巴剎,用新加坡人最喜歡的方式——吃美食來慶祝。

走到一家炒粿條攤位前,經營的是一對兒老夫婦,奶奶配料,爺爺炒,把扁平的米粉條與生抽、老抽、蝦醬、羅望子汁、豆芽、韭黃、臘腸以及蛤一起翻炒,聞到香噴噴的味道就知道可以出鍋了。奶奶讓我把4新元直接放在攤檔上的錢盒裡,笑眯眯地跟我說,他們年紀大了,懷舊,不願意去過多地改良口味,做的是傳統口味的炒粿條。是的,年輕一輩的攤主會在做法上有一些變化,傳統的炒粿條會用豬油來炒出獨有的香氣,新的改變之一便是儘量少用豬油,多放蔬菜,讓這道美食更健康。也好,今天我品的就是舊時味道,仿佛已置身於充滿懷舊格子地磚與吊扇的餐室中,沒有人看手機,卻都拿著一份報紙讀得津津有味。

同樣在濱海灣附近還有一處熟食中心名為「復古路邊攤」,據說在這裡能找到新加坡排名前十最好吃的雞飯,排名前十最好吃的叻沙。此處正是重新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的新加坡中心地段的美食匯聚地,攤位保留著手推餐車的樣式。會說漢語的老伯撈出幾隻白白胖胖的魚丸、舀起大勺的魚丸湯,魚肉勁道湯頭鮮美,再加些米粉,熱騰騰的蒸汽氤氳著玻璃,是地道的街邊好味道,冰球和雜錦豆也是能瞬間喚起當地人往昔美好回憶的古早風味美食。

離開濱海灣,下一站來到牛車水,也就是新加坡的華人區,因為這個地區以前沒有水源,要靠牛車拉水來滿足日常用水的需求,這片地方就被稱為了「牛車水」。牛車水有美食一條街,在街邊遍布很多家小店。我的目的地是牛車水大廈,牛車水大廈從外觀看很像一座我國80年代的商場,地下賣瓜果蔬菜,還有很大的魚肉生鮮市場,1樓賣些服裝百貨。

藏在大廈2樓的是知名的美食中心,備受新加坡觀光指南推薦。這裡的裝潢略顯陳舊,樓層不算高,天花板較低,用餐的桌椅只是快餐常見的塑料椅,環境甚至有些擁擠和嘈雜,但這裡的味道不容小覷,每到用餐時間都會坐滿食客。

無論是叻沙、沙爹、囉惹、叉燒、釀豆腐、處女雞、蘿蔔糕炒蛋還是魚片米粉湯都令人稱讚,這裡的當地居民要遠遠多過於觀光客。如果選擇魚片米粉湯,一定要嘗試加牛奶的口味,會讓湯更加順滑香濃,幾乎無刺的魚片搭配幾片番茄和青蔥在魚湯中閃閃發亮。飯後的甜點,熱熱的黑芝麻糊和核桃露是不二之選,口味勝過滿記甜品。

魚片米粉湯

這裡很多攤主做飯的手藝是從自家上輩傳承下來的,一個攤位就賣一個口味,守住這傳承的味道和手藝,認真做好自己的料理是件快樂的事。在林志穎扮演男主角的《愛,從心發現》這部短片中,女主角郁青的媽媽是一個快樂的小食店老闆娘,她用一首首歌記住菜譜,通過唱歌學會做菜是她的秘訣。娘惹菜可以說是娘惹女性在廚房中的藝術品,她們花很多時間在這些菜的學習與烹飪上,因為娘惹菜必須要通過自家長輩的言傳身教來學習,所以這些廚房裡的時光就是母女相處最好的藉口,菜品自然也蘊含著濃厚的感情。

囉惹

在相隔不遠的麥士威路小販中心,能找到大概是獅城最有名的天天海南雞飯,還有以皮蛋粥聞名的真真粥品。其實海南雞飯也只是新加坡人最日常的飲食之一,做海南雞飯的老闆也過著勤勞而普通的生活。在電影《海南雞飯》中,張艾嘉是女主角,也是一家海南雞飯店的老闆兼大廚,她也為自己的兒子日日操心,期待孩子們過上自己心目中如意的生活,每日做雞飯也是不能少的工作。每一位手裡掌握著海南雞飯這道美味的老闆,大抵生活都是如此,對家人的感情與海南雞飯的味道交纏著從過去而來,又交纏著奔向未來。

新加坡還有很多小販中心,紐頓熟食中心、薰衣草熟食中心等等不勝枚舉。新加坡也開起了很多大食代,在購物中心中擁有帶冷氣和更加時尚乾淨的用餐環境,食物種類也更加國際化。但本地人總不會忘記去小販中心吃那些最熟悉的味道,在小販中心你會認識幾個攤主,每次像老朋友般的碰面,在吃雞飯時獲贈一碟小菜,聊聊生活或者只是聊聊天氣。這既是深入靈魂的味道,也是人情。在小販中心,吃地道的新加坡味道,讀小販的生活與故事,這是新加坡的小販傳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