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恐怖主義變得強大的正是這個過程:我們對恐怖主義的反應。恐怖主義仰仗的是受害者這種過於關注自身的情緒,這讓他們無法以大眾的眼光來看待事件。
圖片來源:網絡
說到底,恐怖主義就是一種心理戰。它全部的力量,都來自人心智的不完美以及人們被恐懼吞噬後做出愚蠢決定的傾向。
2013年,波士頓炸彈襲擊事件造成三人死亡、兩百餘人受傷。事件很悲慘,讓人心生不安。
但是在美國,每天車禍致死人數超過115人,因缺乏醫療條件致死的人數大致也超過125人,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的則達到驚人的1162人,還有105人自殺而亡。
在這些數字面前,這麼一個炸彈就好像雷達上的一個小光點,來得快去得也快。可它卻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激起我們的情感觸動。所有人都在談論它。上網的時候想不讀到關於它的信息都不行。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條件會觸發人類的恐懼——我們對這些情況的害怕程度會遠高於這些情況實際帶來的威脅程度。這些條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暴力行為沒有規律可循。如果暴力行為的對象是某一特定的個人或者組織,人們很容易把它當成別人的問題棄之一旁。其他人可能死了,但我們很安全。但當暴力行為沒有規律可循,我們的大腦中就會出現一種美妙的趨勢,那就是傾向於把我們自己假定為下一個對象。驅使人們買彩票的也是同樣的感知偏見——專注於自己,我們便是那一百萬人中被選中的那一個。
其二,是恐怖主義針對公眾。恐怖主義者有意將公共區場所設定為襲擊目標。這樣,即便恐怖襲擊造成的傷亡人數不是最多,它會讓最多的人親眼看見並受其影響。恐怖主義有一個特徵:場合越隆重,人們感知到的暴力程度就會越高。如果這個炸彈在懷俄明州的一個老年公寓爆炸,很有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新聞報道了。令人悲傷的是,儘管這樣可能會殺死更多人,但人們會感覺這一事件沒那麼重要。
最後,是恐怖主義利用「恐懼可以推銷」這一特點。人類的本質特徵,讓我們認為恐懼比其他情感更重要。所以,比起其他情感,我們更有可能去分享恐懼、傳播恐懼,甚至,沒錯,去親眼目睹恐懼。其結果便是,恐懼如同病毒般在社會中傳播,一遍一遍反覆地作用於所有人,讓他們相信:你就是下一個。
正因如此,每個人都在臉書和推特自言自語,表達自己有多麼不安;媒體才一篇接一篇發表未曾得到證實的「新聞」;窺探者們才大行其道,因為沒人能不堪那些可怕的照片和視頻。所有人都被捲入其中。在陷入可怕的情感時,所有人都感覺到自己是對的。然後所有人都繼續傳播著恐懼。
人們深陷於這一過程之中。問題是,讓恐怖主義變得強大的正是這個過程:我們對恐怖主義的反應。恐怖主義仰仗的是受害者這種過於關注自身的情緒,這讓他們無法以大眾的眼光來看待事件。恐怖主義依仗的是人們自以為正確的心態以及疑神疑鬼的情緒,隨之而來的便是連續不斷12小時的新聞報道。恐怖主義依仗的是人們那種非理性的信念:我就是下一個。
它是規模最大的戲劇,是終極的真人秀。當你深陷其中,你便向噁心的信念張開了雙臂。顯然,FOX新聞的一位員工在推特上放出了「殺死所有穆斯林」這樣的話。人們在臉書上大篇幅咒罵美國外交政策,或其他惹他們生氣的東西,儘管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一事件背後的主使和原因。早間充斥著各種感人故事,某個路人甲試圖背起另一個失去了一條腿的路人乙;馬拉松運動員跑步去獻血,儘管其實根本不需要獻;當然了,還有政治家們例行的陳詞濫調,國家啊、兵力啊、公正啊,云云。
波士頓炸彈襲擊事件後,我的第一反應跟大家一樣:震驚、難以置信、害怕、傷心。我的堂姐妹參加了馬拉松賽,並且就在炸彈爆炸前不到一個小時完成了比賽(她沒事)。我還有很多朋友住在波士頓,從很多方面我都把波士頓當成是自己的家鄉。天哪,僅僅六天前,我還站在那個角落等我的朋友一同用餐。太不真實了,簡直恐怖。
但就此打住了。老實說,這一事件與我無關,它也沒有讓我身陷其中。除非你認識那受傷的兩百多人中的一個,或者爆炸發生時你就站在博伊爾斯頓大街上,否則,這一事件便與你無關。
為悲劇默哀。感受憤怒、悲傷和困惑,然後繼續前行。這一事件無關你我、無關你的曾經住在那裡的阿姨,或者曾經在離那棟樓三個街區外工作的兄弟的朋友……
這甚至無關國家或者宗教。這隻關乎一個瘋狂的殺人犯、受害者和警察。
只是如此。
恐怖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事實。網絡和全天候滾動的媒體讓它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是心理武器。自製一枚炸彈威力有限,挾持一架飛機威脅有限,甚至連炸毀整棟大樓也不過如此,真正可怕的是看到這些恐怖襲擊後心懷恐懼、妄想、羞愧和憤恨的上億群眾,他們造成的威脅埋藏在深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企圖用炸彈毀滅英格蘭。他們的想法是轟炸英國平民,迫使邱吉爾從歐洲大陸這場戰爭中退出。這是可以想見的最大規模的恐怖主義。每天都有人因此喪生。
這段歷史催生了一句著名的英語諺語:保持鎮定,繼續前行(Keep calm and carry on)。你將死亡想得有多恐怖,它便有多恐怖。恐怖事件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你,取決於你對其的放任程度。體味情感、表達情感,切莫沉溺其中。不要沉浸在毫無意義的新聞故事之中,它只會讓你更加不安、更加無法應對。為自己打氣,切莫被恐懼蠶食。不要寄期望於仇恨。這是一種犯罪行為,我們已經有體系來懲治罪犯。只要保持鎮定。然後繼續前行。
(翻譯:段歆玥 編輯:張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