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生活壓力好大,我只想"掏新元"

@ 2016-04-05

網上有一份調查:特別向100名馬來西亞民眾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多達87%受訪者表示,沒有意願成為新加坡人,大部分只想「掏新元」。

他們也通過面子書和電訪的方式向民眾發出問卷調查,共收回100份問卷。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中,女性占56人,男性占44人。他們當中,70人是白領階級,其餘30人則是藍領階級。

受訪對象的年齡從19歲至55歲,以26歲至35歲的青年居多,占78人。此外,19歲至25歲的受訪者共5人,36歲至45歲的受訪者14人,至於46歲至55歲的受訪者則占3人。

接受問卷調查的民眾中,有80人曾經或目前在新加坡工作,8人在本地(新山)工作,但常有機會接觸新加坡人。剩餘的12名受訪者則是偶爾與新加坡人接觸。

針對100人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馬人對成為新加坡人的意願選項中,受訪者當中,僅有13人(13%)想要成為新加坡人,其餘87人(87%)都表示沒有嚮往成為新加坡人

綜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沒有意願成為新加坡人的原因,包括:新加坡生活壓力大、熱愛自己生長的土地、新加坡房屋政策、新加坡不適合生活和養老、家人不在新加坡和覺得沒這個必要等。

以大馬人為榮

接受問卷調查的民眾中,有22人覺得在新加坡生活將面對很大的壓力,並不適合長期生活,住屋政策及很高的生活水平,都是讓他們卻步的因素。

此外,21名受訪者基於愛國,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對祖國擁有深厚感情,並以身為馬來西亞人為榮,因此不會想要成為新加坡人。他們認為,從小長大的地方還是最好的地方,喜歡在孕育自己成長的土地生活,但新元的高兌換率也深具吸引力,因此選擇在當地工作。

再者,大部分在新加坡打拚的大馬人,家人都在馬來西亞,因此,基於此因素,有12名受訪者表示不會想成為新加坡人。

選擇不成為新加坡人的其他因素,還包括只想要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新家坡土地面積小,不想要住在組屋、只想要賺新元,對成為新加坡人沒有興趣或是覺得沒有此必要。

至於想要成為新加坡人的受訪者中,主要是基於認同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完善設施、治安好及擁有發揮空間等因素。

一些受訪者認為,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比起我國相對公平開放,完善的交通設施及擁有更好的發揮空間,是促使他們想要成為新加坡公民的原因。

僅少數受訪者對新國人印象差

與新加坡毗鄰的新山與新加坡最常有機會接觸,有多達75%的受訪者對新加坡人的印象普通。他們認為,新加坡人中有的待人好,也有些對人惡劣。

雖然一些受訪者給予新加坡人的評價是愛計較、怕輸、驕傲、現實、人情味淡薄、自視過高看不起人,但他們仍選了「印象普通」。

有11%的受訪者對新加坡留下很好的印象,認為新加坡人熱情、重鄉情、不計較、待人友善。

雖然如此,有9%對新加坡人留下較差的印象,他們認為新加坡人吹毛求疵、自以為是。此外,有受訪者表示,新加坡常到新山當「暴發戶」,造成新山房價、物價高漲。雖然駕豪華名車,卻不知交通禮儀。

至於給予新加坡人極差印象的民眾則表示,新加坡人常以高姿態與人相處,對亞洲其他國家的人都不友善,而且經常自視過高。

南大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胡逸山認為,驕傲、現實、沒有人情味等都是大城市會有的現象。這不僅是在新加坡出現,紐約、香港、吉隆坡等地方也會有,這是在競爭力強的環境下所產生的特徵。

年輕人對國家產生認同感

南大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胡逸山認為,新加坡各種制度和生活機能都很好,房子和居住環境則是最困擾民眾的問題。

如果新加坡的房屋價格比較合理,而且又能提供舒適的房屋,相信會有更多人會選擇成為新加坡人。

他指出,在這份調查中,不少受訪民眾基於喜歡生長的土地而選擇不成為新加坡人,此調查顯示我國年輕一輩對國家逐漸產生認同感,在國家朝向民主化的進程中,覺得這個國家有希望,因此認同感也會增加。

目前在南方大學學院擔任副校長的何啟良受訪時表示,本身已放棄馬來西亞國籍,成為新加坡公民。

新加坡生活便利

他說,本身在新加坡待了20多年,覺得會在新加坡生活下去,加上新加坡公民身份有許多便利,因此決定成為新加坡人。

「目前已是世界公民的時代,是新加坡人或馬來西亞人都沒有關係。雖然我是新加坡公民,但我依然能在這裡工作,也沒有被歧視或不公平對待。」

他表示,會選擇回到馬來西亞工作,是因為是時候回歸孕育他生長的土地,而這裡也有他發揮的空間,加上好友都在這裡,因此覺得很不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