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國人」惹的禍,讓我們這些PR越來越難融入新加坡?(內有影片)

@ 2016-04-05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推行「以國人為先」的政策,保護本地公民,但是可能在無意中,造成永久居民(PR)融入新加坡本地社會難的問題。

Dr. Ho博士自去年開始,對20名來自年齡介於35到65歲之間的新加坡永久居民,進行深入調查後發現,在上世紀90年代定居新加坡的新移民,比2004年之後過來新加坡的新移民,能更有效的融入本地社會。

專家分析,上世紀90年代,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的經濟條件不如現在,因此,移民到新加坡的馬來西亞人還有中國人,必須到本地公司工作、也會選擇住在政府組屋,促使他們更快融入本地社會。

然而,來到新加坡的移民者,一般會加入與「華人」掛鉤的企業,或購買私人房產,結果導致他們的圈子和新加坡本地人的圈子很難融入在一起,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難。

此外,新加坡自2004年收緊移民條例後,符合移民條件的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外國人。雪上加霜的是,新加坡自2010年起,調整房屋政策,在購買組屋方面增添了諸多限制,例如,現在永久居民要購買組屋,必需要變成永久居民三年以後;另外,永久居民須支付較高的房價。 種種條件導致永久居民偏向於購買私宅。這也同時意味著,新移民和普通新加坡人互動的機會變得極少

「有時候,政府的政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併發症……它的確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比如因為新加坡人不滿意永久居民和自己同等條件和價格買組屋』而提高永久居民買組屋的價格,但同時也在其他方面導致了更大的社會隔閡-但是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是和新加坡人住在一起的新移民」

允許新移民子女讀公立學校,是出於「幫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這樣一個原因。然而,事實上,開放給永久居民的「好學校」太少了,導致很多人還是要把孩子送去了國際學校。

新加坡人需要有意識的多接觸和結交新移民,Dr. Ho說,「我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們必須認識到「新加坡人」這個定義也是在不斷的更新。」

新移民和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更多更好地融入到一起,共同建設新加坡,才是未來新加坡的方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要靠新加坡公民和新移民共同努力!

除此之外日前還有個新加坡人撞了別人車還惡人先告狀…不止…還嘲笑馬來西亞人英語腔

你說要如何融入? 開口講話卻被取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