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新加坡:這些都曾經是新加坡的關鍵詞!

@ 2016-04-05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公元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前後,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盤那乘船至此,見一猛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王子遂賜名Singapura,即「獅子國」,新加坡乃其諧音。

說起對新加坡的初印象,大多數國人可能會有同樣的感受:是中國人出境游「鼻祖」目的地——「新馬泰」之一,有怪萌的魚尾獅咧著嘴傻笑;那裡有道菜居然叫「肉骨茶」,而有些姑娘叫「娘惹」;在那裡找好吃的要去「牛車水」,而人人都想去聖淘沙度假;還有,大家都說那裡的政府機關清廉得就好像當地潔凈清爽的街道一般。

但如果要問這些印象從哪兒來?可能大多數人也會有同樣的答案——新加坡電視劇。想當年,有能力與港劇爭搶小夥伴們電視螢幕「半壁江山」的也唯有「新劇」了。

難怪新加坡媒體曾這樣報道: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新加坡本地電視劇在中國大陸開創了收視熱潮,帶給了很多中國人一段美好的回憶。在新中建交前後的年代,對新加坡還不是很了解的中國人,都是通過電視劇來感受新加坡。

或許叫不出當年新劇「一姐」潘玲玲和「一哥」李南星的名字,但若有機會再聽到那些主題曲熟悉的旋律,見到他們的面容身姿,相信大多數人會有一種原來在新加坡有很多老朋友的感覺。講真,他倆當年在中國的人氣和影響力是後來的新加坡歌壇天后孫燕姿和另一位新劇女藝人范文芳無法企及的。

年過不惑的龐春士是一名建築工程師,到新加坡也有20年了。身在長春的龐春士當年覺得新加坡是個很遙遠的地方。他回憶:「先知道李光耀,後知道新加坡。再聯繫到之前看過的新加坡的電視劇的點點滴滴,整個新加坡的影像就在我心裡形成了,覺得有機會應該去看看。」帶著對新加坡的影像記憶,龐春士來到那裡,新加坡沒有讓他失望,「我看到了差別,差別在於比電視里更好。」

孫燕姿的廣告海報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富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多的中國人來到新加坡,旅遊、學習、交流、做生意或者是定居……肉骨茶、「牛車水」、聖淘沙都不再局限于海報和螢幕。我們可以實地探訪領略、親身體會。

我們在「獅國」會知道肉骨茶是邊吃排骨邊飲茶,只不過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而這裡的另一款著名肉食——「美珍香」肉脯肉乾也漂洋過海來看咱。起源於1933年的「美珍香」,製作的是新加坡人農曆新年時不可或缺的食品——肉脯肉乾。這特別的南洋風味傳遍中國各大城市,俘獲中國人味蕾的同時無形也拉近了兩國人民的感情。

如果來到「牛車水」(新加坡唐人街),導遊還會告訴你這個新加坡最大的歷史街區,如何從一條福建和廣東勞工每天不得不用牛車載水沖洗的塵土飛揚的街道,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商業協調融合的繁華街市。

在馬來文里,「聖淘沙」是「和平與寧靜」的意思。在有著「歡樂寶石」之稱的聖淘沙,當你沉醉在多姿多彩的娛樂設施和休閒活動之時,可曾想到它曾經只是一個小漁村,還曾被英軍作為軍事基地。1967年,新加坡政府正式收回這個與本島毗鄰的小島,直到1972年才將它改造成「完美度假地」的代名詞。

如今的一切美好,自然與「下南洋」的華人和當地人一代代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也得益於被稱為「國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開創的「新加坡模式」。經濟改革、高效政府、鐵面法治、公積金制度和廉政公署,都成為新加坡的代名詞,也構成了你我心中的「印象·新加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