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是如何帶領新加坡發家致富的?

@ 2016-04-05

光落歸塵: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去世 享年91歲

據新加坡總理公署3月23日公告,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因病於當日凌晨3點18分去世,享年91歲。

2009年5月22日,日本東京,李光耀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講話。圖片來源:Bloomberg/Getty Images/CFP

李光耀:光雖耀 總離別

李光耀通過實用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為新加坡構建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理想國」,但失去了這位「全能大管家」,新加坡人終要學會自己選擇自己的未來。

尼克森把他稱作見過的「最有能力的領導人之一」,拿他與邱吉爾相提並論;柴契爾夫人形容他為「二十世紀最有才幹的治國實踐者」;柯林頓則稱他是「過去五十年來世界上最智慧、最博學、最有效率的領導人之一」。

他就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一位活躍在「小舞台上的大人物」,一位「柔性的獨裁主義者」。李光耀創造的「新加坡模式」將政治壟斷、高效市場經濟、東方儒家文化、高科技和消費主義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新加坡的經濟和政治奇蹟。

如今,91歲的李光耀離開了這個他一手經營起來的國度,也離開了這個他思之念之的世界。他對新加坡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或將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在焦慮中求變的新加坡,也許終將告別「李光耀時代」。

李光耀生於1923年9月16日,自幼接受英式教育。起初李光耀家境算是優越,但1942年新加坡被日本占領,李光耀不得不面臨家道中落。他曾被記錄在日軍黑名單上,曾用「小聰明」逃脫日本人的槍口,也曾因生活所迫而在日本官方報社做翻譯員。

圖為李光耀和父親。

亞洲頂級戰略思想家

1959年,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總理,1990年,執政31年的他卸任總理,但作家阿薩•拉迪夫(Asad Latif)說,在這後來的二十多年中,李光耀仍在左右新加坡的外交政策。2011年,李光耀卸任內閣資政(Minister Mentor),正式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亞太時事雜誌《外交官》稱,新加坡在外交方面的政策主要由李光耀、首任外交部長拉惹勒南(S. Rajaratnam)和國防與財政部長吳慶瑞制定。2006年和2010年,拉惹勒南和吳慶瑞先後以91歲和92歲高齡離世,而這兩位元老在去世前很多年就已基本遠離政壇。

李光耀則不同。1990年接任總理的吳作棟經常在午餐時接受他的教誨。吳作棟回憶說,午餐總涉及「嚴肅事務」,「我們不談輕鬆話題,總是討論政治。比如地區都發生了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而對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林子安,李光耀則會「傳授很多自己的經驗,思考和分析的方式,以及他對形勢的解讀和評估。不僅是相關事實,還會講看待事物的方式」。

李光耀被譽為「亞洲頂級戰略思想家」,任何遵循他的戰略思維並關注其1950年代以來變化的人都會發現,李光耀對歷史的嗅覺非常敏銳,且擁有對地緣戰略現實的動態把握。他對政治趨勢驚人的預測能力幫助新加坡在外交關係中顯得十分靈活。

李光耀的離去可能會對美國的外交策略產生影響。《華盛頓郵報》稱,儘管新加坡並不是美國條約上的盟國,但華盛頓方面過去幾十年來一直依靠李光耀為其解讀發生在亞洲的事件。

不過,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歐巴馬政府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新加坡的建議。李光耀在過去幾乎每年訪問白宮一次,而他的兒子、2004年出任新加坡總理的李顯龍,在歐巴馬執政期間只去過兩次。這位美國總統聆聽新加坡領導人在亞洲事務方面建議的興趣似乎在減弱。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說:「自尼克森以來的每一位美國總統都將李光耀視為世界頂級的中國觀察家。他能理解中國,理解中國領導人及其內部做出的選擇。我們比以前更需要李光耀這樣的人,因為他能獨立、智慧地觀察中國和美國。」

他是新加坡的開國之父,他用強權政治換來國家安定,他將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今日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從1959年起,新加坡迎來了「李光耀時代」。

新加坡「大總管」

艾利森曾在與人合作的著作《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中,將李光耀稱作「特級大師」。除了外交,李光耀在內政方面的「大總管」式的作為也絕對無愧此稱號。

建國五十年,新加坡已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法拉利和勞斯萊斯經常出現在乾淨的街面上。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島國,在獨立之前曾有80%的人口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木屋裡。

1965年,新加坡被迫離開馬來西亞聯邦,很多人認為其無法獨立生存,甚至李光耀也在一次有電視轉播的採訪中失聲痛哭。懷揣著對未來的希望,新加坡開始大興土木建設基礎設施。很多人把土地賣給政府,搬進建屋發展局(HDB)提供的住宅。

在1970-1980年代被稱作新加坡「總規劃師」的劉太格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剛開始時任務很艱巨,160萬人口中有130萬住在隨時拆遷的木屋裡。」建屋發展局建的小鎮有學校、商店和診所,高聳的建築讓很多新加坡人第一次看到了沖水廁所和水龍頭。

1985年,僅僅一代人的時間,新加坡實施的安置政策就宣告成功,「沒有人無家可歸,沒有臨時住房,沒有貧民區,也沒有族群聚居地」。此外,安置政策也是新加坡國家和民族建設的一部分。建屋發展局提供的每一棟公寓都要求各族群以特定比例混住在一起。劉太格表示,這是要讓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把自己當作新加坡人。

在此期間,政府也以運動的方式向人們灌輸講禮貌、不隨地吐痰等行為理念。1960-1970年代,為了限制人口增長,新加坡還開展了「不生第三胎」運動。各種運動不只是口號,都有政策做支持。生下的第三個孩子獲得的政府津貼不及前兩胎,上學選擇也受限。當然,嚴格的生育政策也為後來的人口問題埋下了隱患。

執政期間,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推動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旨在鼓勵強制儲蓄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成立貪污調查局,並實施精英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這些舉措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入圍全球最富裕國家之列,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根據蓋洛普對2014年全球各國「幸福指數」的調查研究,以及世界銀行彙編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2013年各國人均國民收入數據,新加坡是屈指可數的在兩項排名中均名列前茅的國家——國民既有錢又幸福。

1945年,日本投降,李光耀到倫敦劍橋大學繼續學業,並於那時結識了妻子柯玉芝。1947年的聖誕節,兩人在沒有通知雙方家長的情況下於英國註冊結婚。

圖為李光耀夫婦結婚照。

實用主義者

到了1980年代,新加坡建國初期的很多問題已獲解決——失業率不再是問題,犯罪率維持低位,人口符合目標。然而,維持這一狀態的大政府策略是以犧牲民眾自由為代價——李光耀排擠政敵,對西方的批評置之不理,媒體常因「文字誹謗」起訴遭打壓,政治異見人士很少被政府容忍,往往被安上威脅國家安全的罪名。

在記者無國界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評估新聞自由度的指數中,新加坡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的排名位於最後的15%,該國還對公共演講和集會實施嚴格控制。

新加坡的刑罰十分嚴酷,仍保留鞭刑和絞刑。1991年以來,新加坡約有400人被處絞刑,被稱為「擁有死刑的迪士尼樂園」。該國的嚴刑峻法可能與李光耀在日治期間的親身體會有關。

在自傳中,他認為日本統治時期的新加坡治安最好,因為日本人維持治安的方法簡單而有效——「不聽話就打,開始時憲兵部整晚都是打人的聲音,後來慢慢就沒有了。但是,只要你聽話日本人會盡力做好管理者該做的事情」。

李光耀曾說:「我們的孩子沒有經歷過那種殘暴侵略下的艱難歲月,較年輕的一代部長們也沒有過這些經歷。激烈的鬥爭造就了老一輩的部長們,我們那些身體虛弱、行動緩慢或者容易緊張的人就成為早期的犧牲品。我們這些剩下的人就是在達爾文所謂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倖存下來的人,我們都有強烈的生存本能。」

李光耀生於1923年9月16日,是移民後代,第四代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1935年,12歲的他考入新加坡頂尖的萊佛士書院。二戰期間,新加坡被日本占領,他的學業被耽擱。那時,李光耀經受了戰亂洗禮,曾與死亡擦肩而過。

二戰後,李光耀赴英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1949年畢業時,他獲得「雙重一等榮譽學位」。1950年,李光耀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同年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

李光耀曾說,他的思想和世界觀並非來自某種理論,而是在從童年、少年、青年直至成年的一生中逐漸形成的。他說,他不是意識形態的追隨者,而是實用主義者。

在與傳記作家湯姆•普雷特(Tom Plate)對話時,李光耀說,「我的人生並不靠哲學或是理論來指導。我把事情做好,讓別人從我的成功之道中總結原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我沒仔細讀過」,「你可以說我是『功利主義者』,我只在乎行得通的事情」。

人民行動黨元老拉惹勒南說:「所謂新加坡道路,就是政治上的社會主義,經濟上的資本主義。」

儘管李光耀反對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但新加坡仍建立了普惠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勢政府在剝奪民眾民主權利的同時,也為民眾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社會福利之一。曾經歷過新加坡變革前困苦生活、上了年紀的人似乎願意忍受部分對自由的限制。

1954年,出身律師的李光耀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步入政壇。1959年,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5月,新加坡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

圖為1959年,李光耀和他的擁護者。

「拐點」中的新加坡

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的進步、新問題的出現,新加坡民眾對人民行動黨的執政滿意度在下降,要求更多政治選擇的呼聲日益高漲。

17歲的博客作家阿瑞芬•沙(Ariffin Sha)認為,新加坡有一種恐懼的氛圍,異見不被容許。但現在時代變了,新加坡人把在政治事務上表達不同觀點的陣地轉移到了網際網路。這驅散了新加坡人曾經隱藏起來的恐懼,他們開始發聲。

演藝界也在與審查抗爭。如今,戲劇在上演前,劇作家要向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提交劇本,後者可能仍會堅持要求修改劇本或是為戲劇設置觀看建議。在該國戲劇界頗有名望的哈里斯·沙瑪(Haresh Sharma)說:「放在1980年代,我們甚至要把劇本交給警察。現在複雜一些,他們會給你的作品分級,供人們自主選擇。」

話雖如此,仍有作品會被列為「任何分級均不允許」(Not Allowed for All Ratings,簡稱NAR)評級,被迫遠離劇場和螢幕——比如在媒體發展管理局看來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紀錄片《星國戀》。

新加坡年輕的記者Carlton Tan對被自己稱為「可愛的專制者」的李光耀有著複雜的感情:「我們對他又愛又恨,既尊重又鄙視,既珍惜又憎惡。我們對這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心存感激,但我們也想知道是否真有必要因此犧牲我們的自由。我們對國家的穩定和安全心存感激,但我們想知道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民權社會,我們是否能將其維持下去。」

不僅如此,新加坡還正面臨著新的社會問題。在被《經濟學人》智庫評為生活最昂貴的城市後,該國貧富差距已在已開發國家中名列前茅。英國《金融時報》稱,很多新加坡人已負擔不起由這個都市中的銀行家、股票經紀商和其他專業人士大軍撐起的高房價。BBC稱,調研人員估計,約有10%-15%的人口生活在月入不足1,100美元的低收入狀態下。

新加坡國內還有對移民的不滿情緒,該國目前530萬人口中約有130萬外國人。政府試圖減緩移民速度,但同時又受生育率過低的限制。幾十年前的生育政策造成新加坡出生率徘徊在亞洲最後幾位,為維持人口穩定,一個新加坡家庭平均需要生2.1個孩子,而現在僅為1.3。

新加坡政府一度不得不通過移民來補充勞動力,但搶了當地人飯碗的移民又成了新問題。人口的萎縮為可持續增長帶來了真實的問題。作為回應,政府正在修改李光耀設立的政策,承諾進行更多再分配並向社會福利進行更多投資。上個月,政府剛剛把對5%收入最高者的徵稅由此前的20%提至22%,以幫助國家支付更多福利。

新加坡將在明年舉行大選,預計反對黨工人黨將贏得更多議會席位。2011年5月,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在議會選舉中失去了87個席位中的六個,並首次在阿玉尼集選區敗給反對黨工人黨,被視為改變的前兆。

李光耀過去曾說,他的執政風格是「我們來決定什麼是對的,別理會民眾的看法」。競選期間,強硬的他在一個爭奪激烈的選區警告選民,如果他們投票支持反對黨,他們會「後悔」。許多人最終對人民行動黨投了反對票,給了該黨一記重擊。這讓李光耀2011年決定退出內閣。

人民行動黨於1954年由李光耀率同道成立。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人民行動黨在政府首次選舉中成為議院第一大黨。1968年,該黨得票率創下歷史最高的84%。2001年和2006年得票率分別為75%和67%。而2011年該黨60%的得票率為建國以來最低。

2011年5月14日,李光耀與吳作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不會出任新內閣任何職務,讓「年輕一代在更加艱難和複雜的環境中推動新加坡向前發展」。於是,在2004年8月成為第三任總理的長子李顯龍這時正式獨自拿起接力棒。

也就是從那時起,人民行動黨開始反思。李顯龍表示,會檢討選舉結果,認真對待選民意見,改進政策,希望更好地與人民溝通。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處主任歐內斯特•鮑爾(Ernest Bower)說:「新加坡人正在尋求改變和進步,但他們並不確定。我認為人們對這一切有些恐懼和焦慮。」李顯龍則承認,新加坡正處在「拐點」。

1960年,新加坡政府決定設立建屋發展局,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組屋建設基地。

沒有李光耀的日子

2011年告別政壇後,李光耀鮮有接受媒體採訪。出於健康問題,他也越來越少主動出現在公眾視野。

2012年6月,他的弟弟李天耀去世,享年85歲。作為家中老大的李光耀對記者說:「我們家一共五個孩子,四男一女,現在有兩個男孩已經去了。我只剩下最小的弟弟和妹妹。我們曾是一個親密的家庭,天耀尤其活躍。但這就是人生。」

在此之前的2010年10月2日,與李光耀共度六十餘年的結髮妻子柯玉芝去世,享年89歲。

2013年8月6日,李光耀在總統府發布新書《李光耀觀天下》,書中主要收錄了他對世界大國和國際趨勢的分析與見解,闡述了他的世界觀。李光耀曾說:「我是名副其實的自由主義者,因為我不會拘泥於某一種關於治理世界、治理社會的理論。我是務實的,我願意直面問題。」他也說過:「世界在變,我們也在變,同時又保持自己的特色。」

一些人對新加坡的前途感到悲觀。美國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曾說:「李光耀帶給新加坡的正直和效率很可能將與他一同走進墳墓」。

在2009年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為,沒人能確定失去了李光耀的新加坡將是什麼樣子。他曾提出過三種情況的假設:一,無縫銜接過渡;二,對李光耀政策遺產的重大逆轉;三,人民行動黨繼續執政,但同時受制於一個強大的反對力量。

新加坡已經做了哪些工作來保護李光耀的政治遺產?馬凱碩列數了以下幾點:優越的教育體系、兵役制度、強大的公共機構、一個已經「學到勝選藝術」的政黨、民族和諧、精英教育,以及杜絕腐敗。

但馬凱碩也表示,新加坡必須能想像出失敗的概念,這樣才能防止國家的退化。他說,在1981年人民行動黨對議會的壟斷被打破後,時任副總理吳慶瑞曾「充滿智慧地告訴我們,失敗往往發生在我們沒有考慮到失敗可能性的時候」。

2013年9月16日,李光耀悄無聲息地度過了自己的90大壽。在被《海峽時報》刊登的一封電子郵件採訪中,李光耀說:「活到90歲,我很幸運。」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因嚴重肺炎不治去世,享年91歲。

李光耀通過實用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為新加坡構建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理想國」,但失去了這位「全能大管家」,新加坡人終要學會自己選擇自己的未來,在沒有李光耀的日子裡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光雖耀,總離別。

擔任總理初始,李光耀認為缺乏資源的新加坡必須依靠腹地才能生存下去。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內閣總理拉赫曼在新加坡公開演講,建議合併馬來亞、北婆羅洲(沙巴)、沙撈越、汶萊和新加坡,創立新的馬來西亞共和國。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圖為李光耀與馬來亞內閣總理拉赫曼。

李光耀是如何帶領新加坡發家致富的?

李光耀離開了,他留下的遺產,是曾經驚艷過世界的新加坡。

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 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經說:「世界歷史只不過是偉人的傳記。」 儘管這種說法對普羅大眾有失公允,但它無疑指出了英雄式偉人在一些重要歷史進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事實。李光耀,在新加坡歷史上便是這樣一種決定性的存在。

新加坡的「發家史」與李光耀的「個人史」密不可分。在執政新加坡的31年(1959-1990),李光耀把新加坡這個缺乏資源稟賦的彈丸之地,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創造了亞洲的經濟奇蹟。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60年,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變價)只有2530美元,這一數字在1990年李光耀辭任總理時已上升至16554美元;2013年,更是上漲至36898美元,接近1960年的15倍,位列全球第九位,超過了美國以及曾經作為其殖民者的英國。

這樣的高速發展是以李光耀的「柔性獨裁主義」(Soft Authoritarianism)為基礎的。儘管新加坡在形式上實行自由結社與代議制民主,但人民行動黨贏得了自1959年以來的每一次議會選舉,反對派遭到強力打壓。李光耀政府利用改變選舉規則來降低反對黨獲得投票的可能性,並用誹謗罪控告反對黨候選人。

然而聯邦僅僅維持了23個月,由於新馬緊張的政黨關係及華人馬來人之間爆發的種族騷亂,導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攆了出去」。新加坡被迫迎來獨立國家時代,而那時,新加坡還只是個貧瘠的小漁村,當宣布此事時,李光耀淚流滿面,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哭過兩次,一次是他的母親去世,另外就是這次的新馬分家之時。直到許多年後,李光耀仍然認為「新加坡獨立」是他終生的遺憾。

圖為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

另外,李光耀的裙帶政治也廣受詬病,與李光耀相關的少數人占有著新加坡的大多數權力,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為李光耀的長子,而李光耀的二兒子及其妻子也在新加坡政府機構和國企中擔任要職。

在李光耀的柔性獨裁主義下,媒體受到嚴格管制,不敢隨意批評政府,外媒如果批評新加坡政府將面臨被驅逐的危險。而嚴刑峻法也幾乎涵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販毒可以被判處死刑,即便嚼口香糖也被判非法。

有人批評這樣的政治體制稱否定基本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但這種高效率、低成本的「專制」,正是李光耀的執政哲學。他並不相信民主以及平等,他崇尚精英社會,他創造的「新加坡模式」實際上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高速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Kumar Sen) 1988年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發展》中將這一現象總結為 「李光耀命題」,即自由和權利反而會阻礙經濟增長和發展。雖然新加坡的民主體制是否合理仍存爭議,但新加坡經濟上的成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李光耀命題」的正確。

1990年,李光耀卸任總理職務,由新加坡華人吳作棟接任其成為新加坡第二任總理。2004年,吳作棟正式請辭,由李光耀之子、副總理李顯龍接任總理職位。圖為新加坡三代總理: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

民眾對於李光耀的支持表明,他在經濟上給予國民的滿足暫緩了人們對民主的需求。對於「柔性獨裁主義」的說法,李光耀曾這樣回應: 「獨裁意味著你的政策沒能獲得人們的讚許。而我的政策每四到五年就受到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支持率從不低於60%,我不認為我是任何意義上的獨裁。」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薩菲爾曾評論到,李光耀是「世界上最聰明,同時也是最得人心的專制者」。因為他英明而正確的「專制」,為其大刀闊斧地實行經濟改革奠定了政治基礎。

在1965年新加坡宣布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的時候,新加坡還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在建國初始,李光耀便意識到,對於缺乏資源稟賦的新加坡來說,必須通過對外開放、吸引來自美日等已開發國家資本的方式來發展經濟。他徹底拒絕了傳統經濟學家的「新殖民主義」理論,即認為西方國家的跨國公司從發展中國家購買原料,又向發展中國家出售消費品是經濟侵略的看法。他說:「新加坡也沒有天然資源可供跨國公司『剝削』,如果跨國公司能讓我們的工人獲得有報酬的工作,並教授他們技能、工程技術和管理的技巧,我們就應該把它們爭取過來。」

李顯龍「繼位」後,為李光耀設立了一個「內閣咨政」(Minister Mentor)的新職位。圖為李光耀和吳作棟(右)宣誓就職,他們分別以內閣資政和國務資政的身份繼續輔助李顯龍政府。

隨著跨國公司的進駐,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2015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新加坡名列全球第二。

李光耀還高瞻遠矚地將成為區域金融中心作為其發展目標,大力扶持金融市場。 新加坡建國後,政府通過提供稅收、管理上的種種優惠,鼓勵金融發展,並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吸引跨國金融機構。 新加坡早在1968年便建立了亞洲美元市場,開始走上金融國際化的道路。同時新加坡還借鑑外國經驗不斷改革和完善其金融制度。根據2014年9月頒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如今已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僅次於紐約、倫敦和香港。

在李光耀金融改革的路上,謹慎與創新並行。在很長時間裡,李光耀都堅持對金融行業採取了嚴格的條規和縝密的監管,以贏得國外銀行家對新加坡的信任,而非積極引進各種創新金融產品,以求激進的發展。李光耀說:「我相信我們需要更多時間建立新加坡的地位和聲譽。」

2010年10月2日,與李光耀鶼鰈情深62載的柯玉芝去世,李光耀坦言,夫人的離世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圖為追悼會上,李光耀向已故妻子告別。

當時新加坡設立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貨幣發行局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分別執行金融監管、貨幣發行和管理外匯儲備的職能,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有效地促進了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 但也有一些批評者曾這麼寫道:「在香港,沒有明文禁止就可以做。在新加坡,沒有明文批准就不可以做。」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李光耀逐漸意識到新加坡金融市場相對於國際市場的落後,於是開始推動進一步的改革。1998年,在李光耀的支持下,金融管理局進行了改組,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同時賦予了市場參與者更多的權利,進一步開放國內銀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放寬監管以讓市場發揮更大的創意來推出新的金融產品。這些舉措進一步推動了新加坡的金融發展,使其適應了金融全球化的趨勢。

李光耀一生有兩部代表性著作,《李光耀觀天下》與《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在回憶錄中,李光耀用相當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實施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他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為「建國基石之一」。

李光耀在其回憶錄《經濟騰飛路》「金融中心的故事」一章中總結道:「我們的金融中心發展史所寫下的是這樣的故事:如何努力建立正直之邦的信譽,如何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官員,訓練他們具有監管銀行、股票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能力,以便把金融體制發生崩潰的風險,減至最低程度。」

事實上,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所建立的強大金融體制的確經受住了1987年、1997年甚至2008年金融風暴的衝擊。

被譽為國有資本運營典範的「淡馬錫模式」,也是李光耀的傑作之一。1974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建立淡馬錫公司,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專門經營和管理原國家投入到各類政聯企業(與政府關聯的公司)資本的國家資產,以「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

淡馬錫對於政聯企業的監管,不僅促進這些公司快速發展,獲得較高經濟效益,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顧清揚副教授還認為,國有資產增值後利潤的回報豐富了政府財政收入,解決了新加坡的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降低了企業稅率,為新加坡創造了一個親商的環境,從而吸引更多外資企業投資和促進本國企業擴大再生產,進入一個良性的可持續循環模式。

有媒體這樣總結李光耀,他為日本人賣過命,是漢奸;逃到英國去念書,是窩囊廢;處事強硬令人生畏,是獨裁者。的確,李光耀是個有些「霸道」的人,他曾經20多次控告他人誹謗,每一次都獲勝;他認為媒體並不能代表民意,只有被人們選舉出來的自己才代表民意;他反對西方民主國家在教育、養老、醫療等各方面實行免費政策的做法,稱會使民族失去進取心。

圖為李光耀在2011年大選時對媒體發話。

另外,中央公積金制度也是李光耀留下的寶貴遺產。該制度創建於殖民地時代的1955年,最初僅僅限於為雇員提供退休保障的社保強制儲蓄計劃,後來由李光耀發揚光大,最終演變為包括養老、醫療與住房等在內的自我保障與家庭保障計劃。

中央公積金制度是強制儲蓄與投資,帳戶上的錢是可以繼承的,因此該制度本質上是強制每個人為自己(及直系親屬)負責。同時,新加坡曾多次降低遺產稅,2008年,新加坡更是取消了遺產稅。這樣的中央公積金以及遺產稅制度,使社會有了資本積累與社會存續的基本動力。

通過這些制度,政府試圖傳遞的信息是,要依賴自己和家庭的力量,而非政府。而如果你陷入貧窮,那是你自己的問題。李光耀是西方福利制度的反對者,在新加坡,福利並不是一個好詞。政府儘管也有一些針對有需要者的援助計劃,但這些計劃規模非常小並要求嚴格,比如被裁員工不會有救濟金,不過他們會被納入培訓計劃等。

李光耀其他的經濟政策還包括創建廉潔高效的政府、限制工會特權以及工人工資的上漲,以保證資本回報率,鼓勵企業發展等等。這些「精心算計」的舉措都是保證「李光耀命題」正確的前提條件。

李光耀認為:「只要政府是一心為發展新加坡的經濟,不是為了充盈自己的錢包,人民終會理解的。」

圖為新加坡大街上,李光耀的宣傳廣告。

關於這些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複製性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但對於新加坡來說,李光耀的積極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他帶領新加坡人民走向現代化,同時也定義了新加坡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Nicholas Kristof對其的評價:「其他領導人也重新塑造了他們的國家,比如土耳其的Kemal Ataturk,俄羅斯的列寧,中國的鄧小平,但沒有一個人在其人民身上留下了比李光耀更深的足跡。」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了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李光耀,新加坡的政治能否制度化;如果既失去了「英雄」的庇護,又沒有更普適的政治制度作為依託,新加坡經濟的未來會駛向何方?

似乎沒有哪一個政治家能像李光耀一樣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中國幾代領導人均有過交集。

1976年5月10日,晚年的毛澤東會見了唯一能說漢語的外國政府首腦李光耀。

失去了李光耀 新加坡政壇的未來會是怎樣?

對於相當部分的新加坡人而言,投票給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只是出於對李光耀的尊重,沒有了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能否還能獲得這樣的支持?

2004年8月12日,新加坡,新任命的總理李顯龍在就職儀式上跟他的父親李光耀握手,總統納丹閣下在一旁觀看。來源:WONG MAYE-E / 東方IC

今年是新加坡正式脫離馬來西亞獨立50周年紀念,在這50年的時間裡,國父李光耀(Lee Kuan Yew)的影響深入到了這個城市國家的方方面面。在他離去後,新加坡的政治版圖會有怎樣的改變呢?

自1959年成為新加坡(自治邦)的首任總理、到1990年卸任,李光耀執政時間長達31年。這期間,新加坡經歷了從馬來西亞獨立、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即便是在卸任之後,李光耀也一直擔任國務資政或內閣資政,繼續通過他所在的人民行動黨(PAP)和他的兒子、從2004年開始擔任總理的李顯龍(Lee Hsien Loong)發揮著他的影響力,直到2011年。

如今,面對沒有了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和即將在兩年之內舉行的大選,新加坡政壇的未來會是怎樣?

1985年9月20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回見第三次來華訪問的李光耀。鄧小平吃驚於新加坡的成就,他承認對方實行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方針是對的。同樣,李光耀對鄧小平也心懷敬意,新加坡總統府有明確規定,冷氣房不允許吸菸,但在鄧小平到訪新加坡時,李光耀特地在顯眼的地方為鄧小平準備了菸灰缸,並在座位下方放了鄧小平習慣使用的痰盂。他說:「這都是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人物而準備的。」

新加坡《海峽時報》本月初的文章援引亞洲政經風險顧問公司(Political and Economic Risk Consultancy)的話說,對於許多新加坡人來說,他們甚至很難想像政府中沒有李家成員會是什麼樣子,然而這正是新加坡將要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

《華盛頓郵報》認為,李光耀把新加坡從海港小城市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靠的是寬鬆的法規和低稅收、以及對民眾照顧備至的「大政府」政策,不過這背後也以犧牲民眾自由作為代價,媒體的聲音被壓制、對政治異見幾乎毫不容忍。

然而20歲、30歲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反對這樣的生活,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家庭富足、能接觸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也更加地直言不諱。對於他們而言,投票選舉出一個不同新加坡的機會即將到來。

明年新加坡將舉行全國大選。在2011年舉行的上一次國會選舉中,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失掉了國會87個議席中的6個,《華盛頓郵報》說,這正是新加坡政壇發生變化的一個徵兆。預計在明年的國會選舉中,反對黨還將贏得更多的席位。

2002年9月10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中南海會見來華訪問的李光耀。李光耀當時表示,對兩國關係的發展很滿意。事實上,二人私交匪淺,李光耀曾在《我一生的挑戰》一書中透露了與江澤民交往的細節。

《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今年2月份的一篇文章稱,自2011年大選以來,包括總理李顯龍在內的部分人士都曾暗示說,2016年的大選將是這個國家幾十年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選戰。許多人期待這一次選舉能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要成為執政黨真正的對手,新加坡國內各反對黨其實還面臨著巨大的結構性障礙。在1959年上台以來,人民行動黨就一直占據著新加坡國會90%的議席,剩下的議席中絕大多數是被非選舉產生的「非選區」議員和「提名」議員占據。

2007年11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李光耀。胡錦濤稱李光耀是中國的老朋友,為中新關係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人民行動黨之前還曾以誹謗政府罪起訴反對黨的參選人,從而讓他們無法參加大選,以此成為其「軟」鎮壓的一種手段。對法律系統的政治操縱給新加坡的言論自由帶來了廣泛的影響,那些談及政府話題的網絡新聞編輯和博客作者,也會因為言論問題遭到起訴。另外,人民行動黨甚至還有權力新建和重新規劃選區,這些對於參加2016年選舉的反對黨而言都是巨大的障礙。

但新加坡的經濟表現已經越來越不能為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提供支持。最近幾十年,新加坡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基尼係數從1998年的0.43上升到2014年的0.48,這或許可以成為反對黨自由化訴求的一個關鍵突破點。

2010年11月14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會見李光耀。李光耀提到,在2007年底與習近平會面時,習近平寬闊的胸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稱習近平為「曼德拉級別」的人物。

《外交家》的文章說,雖然人民行動黨或許還能保持其統治地位,但為了繼續獲得民眾的支持、防止政權倒塌,人民行動黨的權宜之計可能還是開放與其他黨派的競爭。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反對聲浪日益高漲,開放競爭或許是人民行動黨從人民的「唯一選擇」到「最好選擇」轉變的最佳方式。

其實,對於相當部分的新加坡人而言,投票給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只是出於對李光耀的尊重,沒有了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能否還能獲得這樣的支持?目前只能是一個疑問。

2011年5月14日,李光耀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

圖為李光耀揮手「告別」內閣職位。

對於下一任總理人選,人民行動黨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新加坡數字媒體網站Mothership.sg撰文說,李顯龍已經62歲,他2004年52歲時出任總理時已經是新加坡歷史上年紀最大的總理。李光耀出任總理時是35歲、吳作棟(Goh Chok Tong)是49歲。今年2月份,曾在1992年被診斷患淋巴癌的李顯龍,又因前列腺癌入院接受手術。

李顯龍曾表示計劃在2020年之前卸任。他說,雖然挑選下任總理不是他說了算,但他希望內閣中有年輕一些的部長能夠出任總理。目前的副總理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和張志賢(Teo Chee Hean)已經分別63歲和66歲,出任總理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任,任期也只能是一屆。

對於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而言,沒有一個明顯的總理候選人選也許是他們不喜歡看到的。在吳作棟1990年接任李光耀出任總理之時,李顯龍就已經是預備人選了。

《海峽時報》報道稱,李顯龍今年年初在接受採訪時承認尋找繼任者並不容易。他說,從理論上講,最理想的情況是繼任者要比我們好,因為下一代人應該比上一代人更好才對,這樣新加坡才能取得繁榮和進步。由於如今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政府的工作也將越來越難做,面臨的挑戰不會減弱。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時代」正式結束。全世界和新加坡人一起,送走了這位嚴厲的「新加坡國父」。

他說,希望他的繼任者是一位有經驗的領導者,能夠經受住考驗、取得民眾的支持,「一個能從我們團隊脫穎而出的人才」 。

李顯龍去年在人民行動黨成立60周年大會上曾表示,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人們不斷提高的要求,新加坡也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但對政府中好領導人的要求依然沒變。

他呼籲人民行動黨不要逃避這個責任,如果執政黨沒有好的領導,新加坡將會有「大麻煩」。而這也正是他父親李光耀秉持的觀點,正如他的那句名言所說:「好政府比民主人權更重要。」不過,好的領導從哪裡來呢?(來源:介面)


相关文章